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413-3)

作品数:18 被引量:648H指数:15
相关作者:范晓晖林德喜杨林章郝明德周健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施肥
  • 6篇土壤
  • 5篇水稻
  • 5篇水稻土
  • 5篇长期施肥
  • 4篇氨挥发
  • 3篇氮素
  • 3篇稻田
  • 3篇施用
  • 3篇硝化
  • 3篇硝化作用
  • 3篇黄土高原
  • 2篇氮肥
  • 2篇氮素利用
  • 2篇尿素
  • 2篇利用率
  • 2篇磷素
  • 2篇矿化
  • 2篇矿化作用
  • 2篇挥发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作者

  • 12篇范晓晖
  • 4篇杨林章
  • 4篇郝明德
  • 4篇林德喜
  • 3篇黄进宝
  • 3篇周健民
  • 2篇胡春胜
  • 2篇宋勇生
  • 2篇韩晓增
  • 2篇张玉铭
  • 2篇金雪霞
  • 2篇刘崇群
  • 2篇胡锋
  • 2篇董文旭
  • 2篇张绍林
  • 2篇孙永红
  • 2篇赵洪涛
  • 1篇陈磊
  • 1篇肖伟伟
  • 1篇黄耀

传媒

  • 5篇土壤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土壤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2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地区主要类型水稻土上施用不同硫肥对水稻氮、硫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5
2006年
赵洪涛周健民范晓晖刘崇群
关键词:水稻土水稻
硝化抑制剂与硫磺对三种水稻土旱作条件下尿素肥料硝化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本文对加入硝化抑制剂和硫磺的尿素肥料在我国三种水稻土旱作条件下的氮肥硝化作用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尿素中单加硝化抑制剂对三种供试水稻土旱作条件下的氮肥硝化作用均有抑制,但抑制的强度与土壤类型有较大关系;而尿素中同时加入硝化抑制剂与硫磺在pH为5. 16的红壤和pH 6. 05黄泥土上都表现出对氮肥硝化过程的抑制作用;硫磺对pH为7. 06的乌珊土上的硝化过程无抑制作用。本试验研究可为硝化抑制剂肥料和硫包尿素肥料的设计与使用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
范晓晖金雪霞黄进宝史陶钧
关键词:硝化抑制剂硫磺水稻土旱作条件硝化作用
不同秸秆添加物对尿素氨挥发的影响被引量:5
2005年
采用土壤与粉碎秸秆混合物室内氨挥发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添加物对尿素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等量尿素,不同秸秆混合条件下尿素氨挥发损失具有明显差异;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尿素在施入土壤后的第2天达到挥发高峰,而仅施用尿素的土壤在第3天达到挥发高峰;施肥后氨挥发损失总量为尿素>尿素+玉米秸秆>尿素+小麦秸秆;不同处理氨挥发损失量与土壤pH值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
董文旭胡春胜张玉铭
关键词:挥发尿素秸秆
太湖地区铁渗水耕人为土稻季上氮肥的氨挥发被引量:35
2006年
系统地研究了太湖地区铁渗水耕人为土(黄泥土)稻田上施入的尿素通过氨挥发损失的过程和数量,以及土壤等条件对其影响,可为减少该地区稻季氮肥氨挥发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应用连续气流密闭室法测定了太湖地区典型稻麦轮作制度中稻季不同施氮量下的水稻基肥、分蘖和孕穗期施用尿素的氨挥发损失,并对其影响因素(田面水中NH4^+-N浓度、pH值等)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施用尿素后的氨挥发损失量占施肥量的3.7%~11.7%,其中以分蘖肥时期损失最大,其次为穗肥,基肥氨挥发损失最小,氨挥发损失主要时期是在施肥后7d内,田面水中的NH4^+-N浓度和pH值与氨挥发量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0.443^**)。
黄进宝范晓晖张绍林
关键词:稻田氮肥用量氨挥发
不同施肥土壤对尿素NH_3挥发的影响被引量:29
2005年
经过6a长期不同施肥定位试验,使同一土壤形成肥力上的差异,对此土壤进行室内氨挥发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等量尿素条件下,不同施肥土壤氨挥发损失具有明显差异,长期施N土壤,可缩短氨挥发时间3~4d,并且可明显降低挥发损失量。长期施用P肥土壤也能降低氨挥发损失量。并且氨挥发损失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
董文旭胡春胜张玉铭
关键词:施肥挥发损失长期施用尿素NH3低氯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种植作物对土壤微量元素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39
2005年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用连续浸提方法对土壤微量元素进行形态分级,研究了长期种植作物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组成及其在不同土壤组分间的分配特征,探讨了种植系统对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剖面分布除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全量有关外,还与不同的种植系统有关.各种植系统有效锌和有效铜含量均低于休闲土壤,有效锌以小麦连作和苜蓿连作降低最多,有效铜以小麦连作和粮豆轮作降低最多.小麦连作系统40 cm以上土层土壤有效锰含量和休闲土壤接近,40~100cm土层低于休闲土壤,苜蓿连作和粮豆轮作整个剖面土壤有效锰含量均有所增加.各种植系统40cm以上土层土壤有效铁含量均高于休闲土壤,40~100cm土层土壤有效铁分布趋势相同,其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小麦连作低于休闲土壤,粮豆轮作高于休闲土壤,苜蓿连作与休闲相近,这些结果表明长期种植作物可以显著改善土壤锰素营养和铁素营养状况.苜蓿连作和小麦连作使锌和铁从矿物态向有机结合态转化,增加了土壤有效锌和有效铁的储备,粮豆轮作系统各形态锌低于休闲土壤,并且土壤中锌的总贮量有所减少;各种植系统土壤氧化物结合态铁在耕层增加,在古耕层降低,这也表明种植作物可以活化深层土壤难溶态铁.长期种植作物使耕层土壤各形态铜含量降低,粮豆轮作和小麦连作系统古耕层土壤各形态铜含量较休闲土壤有所增加.3种种植系统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锰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耕层土壤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锰高于古耕层,氧化物结合态和矿物态锰含量低于古耕层.
魏孝荣郝明德邵明安
关键词:种植作物微量元素有效性
长期施肥对太湖地区水稻土磷素转化的影响被引量:21
2006年
对江苏常熟生态站长期施肥条件下的水稻土进行了磷素转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全磷(T-P)含量为926~934mgkg^-1,只有对照(CK)比本底值下降0.49%,其它施肥处理的T-P含量都比本底值增加14.24%~28.0%,增幅最大的是半数秸秆+磷肥(1/2OM+NPK)处理(28.0%),增幅最小的是NPK(氮磷钾)处理(14.24%).增幅最大的1/2OM+NPK处理的T-P含量比CK增加28.0%,年平均增加2.9%;增幅最小的NPK处理的T-P含量比CK增加14.8%,年平均增加1.5%.有机磷(Po)占全磷(T-P)的比值小于无机磷(Pi)占全磷的比值,即:Po/T-P(15%~23%)〈Pi/T-P(85%~77%),与CK相比,Po/T-P值除了NPK处理上升0.47%,其它处理下降了0.82%~6.86%.所有施肥处理的各级无机磷含量(w/mg kg^-1)的大小顺序为:Ca10-P(425~360)〉O-P(143~101)〉Fe-P(103~54)〉A1-P(65~29)〉Ca8-P(45~18)〉Ca2-P(22~3);1/20M+NPK处理能增加水稻田土壤中的Al-P和Fe-P含量,而施用NPK肥有利于水稻对Al-P和Fe-P的吸收,因为NPK处理的土壤中Al-P和Fe-P含量只比CK大而比其它处理低;施磷肥会增加水稻土中O-P的含量.
林德喜胡锋范晓晖杨林章
关键词:水稻土施肥磷素转化
黑土农田养分平衡与养分消长规律被引量:45
2003年
通过 1 1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典型黑土农田 1 1年不施N肥 ,N素的自然供给力由 92 %下降到 5 0 %~ 60 % ;不施P肥 ,P素的自然供给力由 98%下降到 80 %~ 90 % ;不施钾肥 ,K素的自然供给力也由 1 0 0 %缓慢下降接近 90 %。农田养分平衡盈亏及其变化决定了土壤养分消长规律 ,其中有效磷的消长与P素盈亏的相关模型为Y =2 895 +0 1 3 4x ,速效钾的消长与K素盈亏的相关模型为Y =1 8 81 +0 1 63x。
王建国刘鸿翔王守宇韩晓增
关键词:黑土农田养分平衡
太湖地区稻田氨挥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83
2004年
应用微气象学方法研究太湖地区水稻三个不同施肥期施用尿素后的氨挥发损失 ,并对其影响因素 (气候、田面水中NH+4 N浓度和作物覆盖等 )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施用尿素后的氨挥发损失为各时期施氮量的 18 6 %~ 38 7% ,其中以分蘖肥时期损失最大 ,其次为基肥 ,穗肥氨挥发损失最小。氨挥发损失主要时期是在施肥后 7d内。在水稻不同生长期 ,各因素对氨挥发的影响能力大小并不一样 ,三个施肥期的氨挥发损失通量与施肥后田面水中铵态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宋勇生范晓晖林德喜杨林章周健民
关键词:稻田氨挥发损失微气象学氮肥肥料利用率
黄土高原地区连续施锌条件下土壤锌的形态及有效性被引量:42
2005年
采用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连续施用锌肥后锌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经过17年连续施用锌肥,锌在土壤中有明显的累积。0~60cm各土层土壤全锌和有效锌(DTPA-Zn)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且表现出锌在表层土壤(0~15cm)累积和向深层土壤迁移的特点。土壤中的锌主要以矿物态锌存在,占土壤全锌含量的95.57%~99.11%。其次为松结态锌,约占全锌的0.82%~3.58%。其它形态锌占全锌的比例很小,不到1.00%。锌肥施入土壤后各形态锌的含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施入土壤中的锌有很大一部分转化为矿物态锌,只有一小部分进入土壤溶液,或与有机质、碳酸盐及氧化锰相结合。在土壤各形态锌中,交换态、松结态和碳酸盐态锌均能不同程度反映土壤锌的有效性。长期施用锌肥改善了小麦的锌营养状况,促进了小麦对锌的吸收,施锌小麦各器官锌含量和吸锌量均高于对照。
魏孝荣郝明德张春霞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土壤锌施锌长期施用有效锌交换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