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208)

作品数:5 被引量:55H指数:4
相关作者:孙星刘勤胡安永张亚楠曹志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稻田
  • 4篇水稻
  • 3篇轮作
  • 2篇水稻产量
  • 2篇水稻品种
  • 2篇紫云英
  • 2篇轮作模式
  • 1篇氮肥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率
  • 1篇氮量
  • 1篇氮素
  • 1篇稻田土
  • 1篇稻田土壤
  • 1篇稻种
  • 1篇增温
  • 1篇施氮
  • 1篇施氮量
  • 1篇施用
  • 1篇施用硅肥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上海烟草集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刘勤
  • 5篇孙星
  • 4篇胡安永
  • 2篇张亚楠
  • 2篇曹志洪
  • 1篇孙平
  • 1篇程森
  • 1篇王德建
  • 1篇蔡宪杰
  • 1篇张伟峰
  • 1篇王书伟
  • 1篇谷杰
  • 1篇朱克亚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3
2016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稻季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CH_4排放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CH_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生育前期,烤田后至水稻收获期间CH_4排放量较低;N_2O的排放主要集中在3次施肥及烤田期.稻季排放的CH_4对全球增温潜势(GWP)的贡献远高于N_2O,各处理所占比例为94.7%-99.6%,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对象.不同轮作模式下,稻季CH_4排放总量及其GWP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小麦-水稻>紫云英-水稻>休闲-水稻轮作;稻季N_2O排放总量及其GWP没有显著性差异.与不施肥处理相比,紫云英-水稻轮作模式下施加氮肥显著降低了CH_4排放量和GWP,但不同氮肥用量下的CH_4排放量和GWP没有显著性差异,而紫云英还田稻季施氮240 kg·hm^(-2)下的水稻产量却最高.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紫云英还田稻季施氮240 kg·hm^(-2)下的增产减排综合效果更好,是值得当地推广的耕作制度.
胡安永孙星刘勤
关键词:轮作模式温室气体紫云英
种子饱满度及含水量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从全国8个省收集到26个当地常用的水稻品种(组合),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的发芽率具有显著差异;对种子的发芽率与千粒质量、含水量、稻壳比重之间用相关性进行比较,发现种子发芽率与种子的千粒质量、自身含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65和0.425,P值分别为0.017和0.031,均小于0.05,相关显著,而与种子稻壳比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61,P值为0.198,大于0.05,相关性不显著。
孙星谷杰刘勤胡安永
关键词:水稻品种发芽率千粒质量含水量
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方式对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方式下稻季氨挥发损失规律及水稻产量特征。结果表明,稻季施肥后田面水的NH+4-N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稻季施氮量为240kg/hm2时,紫云英-水稻、小麦-水稻和休闲-水稻轮作下稻季通过氨挥发损失的N分别为18.0,18.2,27.7kg/hm2,占施N量的7.5%,7.6%,11.5%,基肥和分蘖肥施肥量仅占稻季施肥总量的60%,但其氨挥发量之和分别占稻季氨挥发总量的76.7%,69.2%,78.0%,穗肥持续时间最短且损失最小;紫云英还田下稻季氨挥发损失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施氮量下氨挥发损失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综合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推荐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180kg/hm2,此时既能保证水稻获得高产,同时与施氮240kg/hm2和施氮300kg/hm2相比能减少氮肥用量25%,40%,并能显著减少稻季施氮的氨挥发损失达29.1%,40.4%,降低氮素农田施用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从而提高氮素利用率,是一种值得当地广泛提倡和推广的耕作制度。
胡安永孙星刘勤张亚楠王书伟王德建曹志洪
关键词:轮作方式水稻田氨挥发损失紫云英水稻产量
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的稻田氮素平衡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采用田间微区15N 示踪,研究了太湖地区稻田不同轮作模式(紫云英-水稻轮作、休闲-水稻轮作、小麦-水稻轮作)和施氮水平(0、120 kg·hm-2、240 kg·hm-2、300 kg·hm-2)下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残留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的比例为20.9%-49.6%,休闲-水稻轮作模式下水稻产量的获得更加依赖无机氮肥的大量投入。当季水稻对肥料氮的利用率为25.0%-41.5%,肥料氮的土壤残留率为13.4%-24.6%,其中90%以上的土壤残留肥料氮集中在0-20 cm土层,在土壤剖面中的残留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30-40 cm土层的肥料残留量仅占氮肥施用量的0.2%-0.7%。紫云英-水稻轮作和休闲-水稻轮作模式下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均在施氮24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其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小麦-水稻轮作55.6%和66.0%。稻季施氮240 kg·hm-2时,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的氮肥利用率、土壤残留率以及总回收率显著最低,损失率显著最大;紫云英-水稻轮作模式下的氮肥损失率最小,分别小于休闲-水稻轮作和小麦-水稻轮作13.9%、39.2%。不同轮作模式下,水稻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稻季施氮240 kg·hm-2时,紫云英-水稻轮作下水稻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休闲-水稻轮作和小麦-水稻轮作,小麦-水稻轮作籽粒产量虽略高于休闲-水稻轮作,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认为,选择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240 kg·hm-2,既可以保证水稻氮肥利用率而获得高产,又能减少氮肥损失而带来的环境风险,是一种值得在当地大力推广的耕作制度。
胡安永刘勤孙星张亚楠
关键词:轮作模式施氮量氮肥利用率水稻
皖南山区稻田土壤施用硅肥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本研究为了探索不同种类及不同用量硅肥对皖南山区稻田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高效硅肥积累水稻品种的筛选。根据土壤缺硅特性(有效硅含量为5.68±0.84 mg/kg),设计了不同硅肥种类及用量的盆栽试验和不同水稻品种硅敏感性的大田试验。盆栽结果表明,不同硅肥种类及用量均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其中150 kg/hm^2水溶性硅肥和钢渣硅肥处理比对照的水稻产量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分别多出64.53%和23.49%,随着硅肥的用量增加并没有显著增加各硅肥处理水稻的产量;大田试验结果也表明,钢渣硅肥施用对6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有显著增加,其中‘苏秀867’对硅肥最为敏感,施硅肥处理产量比不施硅肥的处理产量增加40.77%,为硅素高效吸收积累水稻品种。故对皖南山区稻田来说,适量的硅肥利用以及高吸收硅的水稻品种选择,可以有效地提高稻季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孙星朱克亚刘勤曹志洪蔡宪杰程森张伟峰孙平
关键词:水稻产量水稻品种水稻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