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042401116D-1)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6
相关作者:王冬梅张洁商蕾张孟臣韩胜芳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北省教育厅项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大豆
  • 3篇农杆菌
  • 3篇胁迫
  • 3篇花叶
  • 3篇花叶病
  • 3篇花叶病毒
  • 3篇基因
  • 3篇大豆花叶
  • 3篇大豆花叶病
  • 3篇大豆花叶病毒
  • 2篇低磷
  • 2篇低磷胁迫
  • 2篇转基因
  • 2篇子叶
  • 2篇子叶节
  • 2篇磷胁迫
  • 2篇大豆品种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变化
  • 1篇育种

机构

  • 11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保定市农业局

作者

  • 10篇王冬梅
  • 8篇张洁
  • 4篇商蕾
  • 3篇侯春燕
  • 3篇张孟臣
  • 3篇韩胜芳
  • 2篇杨春燕
  • 2篇王月明
  • 2篇张东旭
  • 2篇李文龙
  • 2篇张晓红
  • 2篇张振海
  • 2篇郑文永
  • 1篇刘娜
  • 1篇赵永山
  • 1篇陈琰
  • 1篇李丹丹
  • 1篇邱丽娟
  • 1篇张蕴伟

传媒

  • 4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华北农学报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及抗逆基因GmPK转化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以AS浓度、侵染菌液OD值、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和恢复培养时间5个因素在4个水平上进行分析,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抗逆基因GmPK的遗传转化。结果表明,采用共培养培养基中添加100μmol/L AS、侵染菌液OD600值0.9、侵染15h、共培养5d和恢复培养3d的转化条件最佳,GUS阳性率达74.59%,经PCR及RT-PCR进一步验证获得了转基因阳性植株。利用优化的最佳条件进行抗逆基因GmPK的转化,炼苗移栽成活的再生植株经PCR及PCR-Southern blotting验证,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至大豆基因组,转化率为0.6%。
张洁商蕾郑文永邱丽娟王冬梅
关键词:大豆根癌农杆菌
半定量RT-PCR法检测低磷胁迫下大豆根系质膜H^+-ATPase基因的表达被引量:4
2009年
试验以大豆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以β-微管蛋白基因为内参基因,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se-mi RT-PCR法)检测在低磷胁迫下大豆根系质膜H+-ATPase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以期建立适于检测该基因表达的semi RT-PCR试验体系。结果表明:在低磷胁迫2 h时,与对照相比基因表达量有所增加,在4 h时相对表达量达到最大,6 h略有下降。这表明大豆根系质膜H+-ATPase基因表达量的增加可能与适应低磷胁迫的逆境有关,半定量RT-PCR法可以用来检测特定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量。
张洁张晓红张振海韩胜芳王冬梅
关键词:大豆半定量RT-PCR低磷胁迫
不同大豆基因型耐低磷能力的评价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水培方法,在低磷(LP)和高磷(HP)水平下,对河北省广泛种植的17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筛选大豆耐低磷基因型,为合理布局大豆种植品种,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中黄15’、‘中黄19’、‘Nf37’与‘中黄10’、‘冀黄13’相比,在根干重、冠干重、根系活性吸收表面积、植株磷含量、分泌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等方面差异显著,确定了‘中黄15’、‘中黄19’、‘Nf37’为耐低磷基因型,‘中黄10’和‘冀黄13’为不耐低磷基因型。
张晓红韩胜芳张振海杨春燕王冬梅
关键词:大豆低磷胁迫磷效率
河北省推广大豆品种对六个SMV株系的抗性鉴定被引量:11
2006年
为调查河北省推广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情况,本研究对9份大豆品种,包括高蛋白品种:冀豆12号,冀豆7号;高油品种:冀黄13号,nf37,nf58;兼性品种:冀豆15号,鉴15;以及无腥大豆品种:五星1号,五星2号,均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分别接种6个SMV株系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五星1号、冀豆12号和五星2号是3个较理想的抗SMV品种,适合推广种植。
王月明侯春燕张孟臣杨春燕王冬梅
关键词:大豆品种抗性鉴定大豆花叶病毒
胼胝质在大豆抵抗大豆花叶病毒在胞间运输中的作用
<正>胼胝质是一种β-1,3-葡聚糖,当植物受到外界不良环境条件或强烈刺激,如机械损伤、铝胁迫、高温或病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侵袭后会在细胞壁上瞬时地、可逆地积累。病毒在细胞间的移动必须借助
李文龙赵永山侯春燕王冬梅
关键词:大豆胼胝质胞间连丝大豆花叶病毒Β-1,3-葡聚糖酶
文献传递
NaCl胁迫下不同大豆品种形态学变化的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以8个河北省优质高产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方式进行NaCl胁迫,以幼苗株高、下胚轴长度、根长度为形态学指标,研究不同大豆基因型对NaCl敏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对NaCl的耐受性不同,冀豆17号、五星2号、五星3号在NaCl浓度为35mmol/L时,大豆幼苗株高和根长均受到明显的抑制,并与对照差异显著。
商蕾张洁张孟臣王冬梅
关键词:大豆株高
两个不同株系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细胞的超微病变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以大豆品种冀豆7号和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8、N3分别组成感病和抗病组合,运用电子显微镜比较观察了不同组合中大豆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抗病组合的叶肉细胞中,侵染早期(接种8~12h),叶绿体膨胀,叶绿体片层结构轻微零乱,核染色质发生凝集现象;接种后24h,叶绿体继续膨胀变形,线粒体结构清晰完整,核变形严重;侵染后期(接种后72 h),细胞核近乎衰败,双层核膜已基本辨认不清,叶绿体结构基本解体。此时线粒体嵴突已发生退化,只有双层膜结构,内部出现空虚状态。细胞中的病毒粒子很少,也没发现柱状内含体结构。在此过程中,叶绿体和细胞核是最早做出反应的细胞器,而线粒体是最后解体的细胞器。感病组合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比抗病组合晚了10 h以上,细胞器的结构变化特征与抗病组合相似,但在所观察的整个互作过程中,核、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衰退是同步的,显示出了细胞被动死亡的特征;且在细胞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叶绿体上均有淀粉粒的积累,另外还观察到线粒体的异常增加现象,这可能是为了病毒粒子的增殖和柱状内含体的产生提供能量所致。
李文龙王月明侯春燕张洁张孟臣王冬梅
关键词:大豆细胞超微结构染色质凝集
大豆胚尖再生体系的研究被引量:18
2008年
为建立良好的大豆遗传转化受体系统,本研究以河北省8个优质大豆品种为材料,探讨了激素种类、浓度、诱导时间等因素对胚尖生长过程的影响,并对胚尖再生体系与传统的子叶节再生体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0.5~1.0 mg/L 6-BA诱导5d大豆的胚尖出芽率、植株再生率及胚尖丛生芽数等综合指标较好,植株再生率最高达84.1%。胚尖再生体系与子叶节再生体系的比较表明:以胚尖为外植体的大豆再生体系具有再生率高、操作简便、周期短、重复性好的优点。
张东旭张洁商蕾张蕴伟杨春燕王冬梅
关键词:大豆子叶节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非组织培养遗传转化体系优化被引量:3
2012年
本研究以GUS基因在子叶节区的瞬时表达为依据,通过探讨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优化了大豆子叶节非组织培养遗传转化体系;利用该体系对冀豆16号进行Bar基因的遗传转化,并使用针刺法对转基因植株进行草铵膦筛选。结果表明,侵染液中附加3%蔗糖、OD6 00=0.6、以脱脂棉作为菌液附着介质同时不添加表面活性剂Silwet L-77、侵染1次的GUS阳性率最高达到62.13%。草铵膦抗性植株经PCR检测获得T0阳性植株10个,转化率为2.5%。经PCR和RT-PCR鉴定共获得3株T1阳性植株,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李丹丹张洁刘娜陈琰韩胜芳王冬梅
关键词:大豆子叶节
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9年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植物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技术方面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包括共转化法、转座子法(Ac/Ds转座子系统)、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法(FLP/FRT、Cre/LoxP、R/RS)等。
张洁郑文永王冬梅
关键词: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物位点特异性重组共转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