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06YFSZSF01200)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张赛屈阳胡群亮祝捷王毅更多>>
相关机构: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武警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颅脑
  • 4篇创伤
  • 3篇颅脑创伤
  • 3篇脑创伤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组
  • 2篇蛋白质组学
  • 2篇细胞
  • 2篇脑损伤
  • 2篇间充质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骨髓
  • 2篇干细胞
  • 2篇白质
  • 1篇蛋白质组学研...
  • 1篇休克
  • 1篇血性
  • 1篇循证
  • 1篇循证医学

机构

  • 7篇武警医学院附...
  • 2篇武警医学院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武警北京总队...

作者

  • 7篇张赛
  • 2篇屈阳
  • 1篇张涛
  • 1篇王晓丽
  • 1篇王毅
  • 1篇胡群亮
  • 1篇陈旭义
  • 1篇刘晓智
  • 1篇李楚彦
  • 1篇祝捷
  • 1篇董瓅瑾
  • 1篇何滔
  • 1篇董璨瑾
  • 1篇李亚东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武警医学
  • 1篇武警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蛋白质组学研究新技术对颅脑创伤基础研究的意义
2009年
随着现代化交通、建筑等生产行业的日益繁荣,近年来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in jury,TBI)在我国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对其致伤程度的准确判断和病情演变规律的深人认识,是医护工作者制定合理诊疗方案、评估预后的根本^[1]。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脑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发病形式多样、病程复杂的颅脑创伤等重大疾病研究中,蛋白质组学研究仍然面临重重困难。
张赛刘晓智
关键词:颅脑创伤蛋白质组学
颅内压监护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的指导作用被引量:7
2008年
将12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根据颅内压(ICP)监测数据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两组的疗效及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伤后10d的GCS评分明显增高;伤后6个月GOS评分显示,治疗组恢复良好、轻度残疾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中、重度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认为对DAI患者采取ICP监护能够及时减轻脑水肿,防止继发性损伤,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合理有效地使用医疗资源。
王毅杨芳祝捷王晓丽张赛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内压循证医学
脑脊液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颅脑创伤研究中的应用
2011年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最常见的机械性损伤,在暴力性死亡中TBI的死亡率居首位。尽管对TBI治疗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各种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但其预后仍然较差。基于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蛋白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兴起的新型学科,
李亚东张赛
关键词:脑脊液蛋白质组学颅脑创伤
RAUMDIC双腔脑室外引流管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RAUMDIC双腔脑室外引流管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入选临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96例,分为对照组198例,治疗组19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及单腔脑室外引流管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及RAUMDIC双腔脑室外引流管治疗,分别观测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3、5、7d的脑脊液红细胞计数。统计比较术后14d内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颅内感染率;术后7、14d的体温及GC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检验红细胞数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术后感染率小于对照组(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较对照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快(P<0.05),治疗后14d的GCS昏迷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RAUMDIC双腔脑室引流管较传统单腔脑室引流管提供了更为准确真实的颅内压监测,减少了颅内感染,提高了SAH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屈阳陈旭义何滔张赛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外引流
亚低温下温敏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颅脑创伤
2011年
目的 观察在亚低温条件下,向颅脑创伤(TBI)大鼠颅内移植温度敏感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sSV40LTag-BMSCs)对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亚低温组、亚低温移植组,每组18只.使用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tsSV40LTag-BMSCs.使用液压冲击脑损伤仪制备大鼠TBI模型,将对照组大鼠进行常规处理,对亚低温组、亚低温移植组进行亚低温治疗;采用立体定向引导,向亚低温移植组大鼠颅内进行多点移植标记后的tsSV40LTag-BMSCs;分别于伤后第1、7、14、21、28天,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神经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①制备TBI模型后,各实验组大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7,P=0.788);TBI后第1天进行评分,3组大鼠神经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35,P〉0.05).②在TBI后第7、14、21、28天,亚低温组、亚低温移植组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亚低温移植组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高于亚低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大鼠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均随损伤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亚低温条件下,移植tsSV40LTag-BMSCs治疗TBI大鼠,能够明显改善大鼠脑创伤所致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
李楚彦董瓅瑾张涛张赛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颅脑损伤亚低温
温度敏感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构建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 构建温度敏感型永生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tsSV40LTag - BMSCs).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tsSV40LTag - BMSCs的增殖情况.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FITC标记CD29、CD31、CD44、CD45、CD90抗体,CD34单克隆抗体荧光标记大鼠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pRNS -1质粒转染BMSCs以及阳性克隆的筛选和扩增.RT - PCR检测BMSCs中tsSV40LTag的表达.测定33℃和37C两种温度下,tsSV40LTag - BMSCs生长曲线.结果 成功构建tsSV40LTag - BMSCs.33℃时,tsSV40LTag - BMSCs生长增殖速度较快,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连续传代增殖;37℃时,细胞生长增殖速度明显减慢,甚至停止生长.结论 tsSV40LTag- BMSCs的成功构建,为其移植治疗颅脑创伤奠定了实验基础.
李楚彦董璨瑾蔡林张赛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
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疝伴失血性休克救治策略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 探讨脑疝形成伴失血性休克的重型颅脑创伤的早期救治策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5月-2009年5月以"选择性早期颅脑手术"救治的54例脑疝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研究组),并与2003年4月-2006年4月收治的未按该方法救治的48例同类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患者1周内死亡率以及伤后半年的GO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机制、GCS、失血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54例患者1周内死亡13例,死亡率为24%;对照组患者1周内死亡16例,死亡率为33%(P<0.05).研究组患者伤后半年GOS显示预后良好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按休克程度行选择性早期颅脑手术可以提高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疝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救治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屈阳胡群亮张赛
关键词:脑损伤脑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