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770033)

作品数:2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陈祥军刘文锁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雕像
  • 1篇岩画
  • 1篇游牧
  • 1篇知识
  • 1篇知识价值
  • 1篇生态
  • 1篇欧亚草原
  • 1篇鹿石
  • 1篇本土
  • 1篇本土知识

机构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篇刘文锁
  • 1篇陈祥军

传媒

  • 1篇开放时代
  • 1篇民族艺术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知识与生态:本土知识价值的再认识——以哈萨克游牧知识为例被引量:16
2012年
任何一种知识的产生、发展直到形成一种体系,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现实社会中同样一种事物,不同地域环境里生活的人们常常对其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解释及利用方式,究其原因是受制于各自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因此,世界上各个民族或族群的知识都是在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即使新知识的产生也是基于实践和原有的知识经验。本文研究的本土知识——游牧知识根源于草原,是哈萨克游牧民长期在与草原、牲畜的互动中,共同构建的一套知识体系。本文以哈萨克游牧知识为个案,主要在游牧社会的框架内阐述游牧知识的本土性特点,分析游牧知识与生态的关系,以此重新认识游牧知识在当下牧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
陈祥军
关键词:本土知识
欧亚草原的古代鹿雕像被引量:5
2015年
对古代一些民族或部族来说,鹿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动物,出现于其政治、宗教、文化生活中,并见诸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遗存当中。根据在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地区、蒙古草原等地考古发现,可把鹿雕像分为岩画、鹿石和金属像三种,有其各自的鹿像表现形式、图像特征和文化意义。新疆鹿石以石为载体,被赋予了永恒的人文意义,虽然其鹿石总数不多,但其演变规律明确,风格独特,特征明显,研究它们的特征及规律对于鹿石的分期是一个新的角度。同时,对鹿石和岩画上鹿的形象进行分析,还可以探讨大范围内各种鹿石文化、岩画艺术的体系关系。
刘文锁
关键词:欧亚草原岩画鹿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