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6012)

作品数:7 被引量:36H指数:4
相关作者:马学虎兰忠王爱丽王四芳汪明哲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6篇冷凝
  • 5篇滴状冷凝
  • 5篇传热
  • 3篇蒸汽
  • 3篇冷凝传热
  • 2篇低压蒸汽
  • 2篇滴状冷凝传热
  • 2篇疏水
  • 2篇疏水表面
  • 2篇自由能
  • 2篇表面自由能
  • 2篇不凝气
  • 2篇传热性
  • 2篇传热性能
  • 1篇压降
  • 1篇乙醇-水
  • 1篇团簇
  • 1篇微纳米结构
  • 1篇纳米
  • 1篇分子

机构

  • 7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7篇马学虎
  • 6篇兰忠
  • 4篇王四芳
  • 4篇王爱丽
  • 3篇汪明哲
  • 2篇彭本利
  • 2篇宋天一
  • 2篇李晓楠
  • 1篇朱霞
  • 1篇白涛
  • 1篇张崇峰

传媒

  • 4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化工学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表面纳米结构及其自由能对滴状冷凝传热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通过抛光和氧化刻蚀方法在基体壁面形成微米和纳米尺度的微观结构,然后制备十八烷基硫醇分子自组装膜,从而得到空气中表观接触角为160°的SAM-1表面和空气中表观接触角为116°的SAM-2表面。实验研究了常压条件下两类表面的滴状冷凝传热特性。结果表明两种表面都能够有效提高冷凝传热效果。但是,具有表面纳米结构的SAM-1表面的滴状冷凝传热特性低于SAM-2表面。分析了纳米结构和液固自由能差效应对滴状冷凝传热影响的共同作用机理。
马学虎汪明哲兰忠王四芳李晓楠
关键词:滴状冷凝传热疏水表面
超疏水表面蒸汽及含不凝气蒸汽滴状冷凝传热实验分析被引量:21
2010年
通过紫铜基表面上制备两种具有微纳米结构的超疏水表面以及相同化学修饰的光滑疏水表面,实验研究了各表面上空气环境下水的润湿特性以及在纯蒸汽、蒸汽-空气混合气体环境下,表面的滴状冷凝传热特性和冷凝液滴的运动和润湿特性。结果表明:纯蒸汽滴状冷凝条件下,超疏水表面的传热性能明显低于光滑疏水表面的传热性能;含低浓度不凝气蒸汽冷凝环境下,超疏水表面传热性能与光滑疏水表面相近;蒸汽冷凝环境中,超疏水表面上液滴的接触角明显低于其在空气条件下接触角,并且接触角滞后增大。分析得到,微纳米结构的存在使冷凝过程液滴的接触角滞后增大,微纳米结构中冷凝液滞留增加的壁面热阻等抑制了滴状冷凝传热性能;并提出了蒸汽及含不凝气蒸汽冷凝环境中液滴在超疏水表面上的润湿模式。
王四芳兰忠王爱丽马学虎
关键词:超疏水表面滴状冷凝微纳米结构
低压蒸汽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生长特性被引量:3
2012年
研究了低压条件对滴状冷凝过程液滴生长特性的影响。首先,研究了超疏水表面上空气环境和蒸汽环境中附着液滴的接触角,发现蒸汽环境中的接触角比空气环境中的小,而蒸汽压力对接触角没有显著影响。第二,实验研究了冷凝过程中的液滴的生长周期和脱落尺寸,液滴的脱落半径随压力的降低而增大,生长周期也随之延长。第三,实验研究了液滴合并生长速率,并结合理论分析直接冷凝长大的生长速率,直接冷凝生长速率随压力的减小而减小,并随过冷度的减小而下降,而实验范围内合并生长速率不受压力影响。第四,根据滴状冷凝液滴分布的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了不同压力下液滴生长的临界尺寸,随着压力的降低,液滴生长方式的临界尺寸增大。
兰忠马学虎王爱丽彭本利王四芳朱霞
关键词:滴状冷凝低压蒸汽
平行多微通道入口突缩压降系数的实验研究
2010年
本文实验研究了平行多微通道入口处的特殊突缩结构所引起的单相气体流动压力损失。通过测定压缩空气流经通道入口前后的温度、压力和流量,得到了压力损失系数与单个微通道内流体Re数(3100~19000范围内)之间的关系式,与相关文献结果对比发现,现有的基于常规尺寸和微细尺寸的单通道突缩压降系数经验关联式不能正确预测平行多微通道入口突缩压力损失系数随Re数的变化。另外该关联式还能较好地预测饱和水蒸气的单相流动突缩压降系数。
宋天一YU Guang-XuWANG Hua-ShengROSE John W马学虎
表面自由能差对乙醇-水混合蒸气冷凝传热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实验研究了常压下不同浓度的乙醇-水混合蒸气的冷凝传热过程。发现在不同的乙醇含量和过冷度条件下,冷凝形态呈现膜状、过渡态和滴状的变化,相应传热系数也发生变化。基于该冷凝过程实质为薄液膜表面上的冷凝过程,以及蒸气冷凝传热系数随表面自由能差渐进变化的机理,首先确定了其表面自由能差为液-液表面自由能差,并以此解释了乙醇-水混合蒸气冷凝过程传热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冷凝液与薄液膜二者的表面自由能差的增大,冷凝传热系数逐渐增大,并且冷凝形态发生变化,当表面自由能差小于(14±1)mJ?m?2时为膜状冷凝,大于(21±1)mJ?m?2时为滴状冷凝,介于二者之间时为过渡状态。
兰忠马学虎李晓楠汪明哲
关键词:冷凝传热
低压蒸汽滴状冷凝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实验研究了不同水蒸气压力条件下的滴状冷凝传热特性。10 kPa、40 kPa和70 kPa时的传热系数分别是常压下的56%,68%和81%。随着水蒸气压力的下降,液滴脱落直径变大,液滴生长周期延长,冷凝传热系数下降。通过液滴的动力学特性分析和基于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分析了低压对水蒸气冷凝传热的主要影响因素,压力变化主要影响了分子扩散率和气-液相际传热热阻,导致总冷凝传热系数随压力下降。
马学虎兰忠王爱丽汪明哲王四芳张崇峰白涛
关键词:滴状冷凝
蒸汽冷凝过程的分子团聚模型及其对不凝性气体影响传热性能的解释被引量:4
2010年
根据相变过程的微观物理机理和热力学特性,提出了冷凝传热过程中,近壁面蒸汽分子经由团聚阶段进而冷凝成宏观液滴的物理模型.并将团聚体分布与滴状冷凝传热性能相联系,从而研究不凝性气体对滴状冷凝传热过程的影响.在改进的Dillmann和Meier(DM)模型基础上,将分子团聚过程中的临界过饱和度与冷凝过程中的过冷度相联系,以及将团聚体的能量特性与液固界面物理化学特性相联系,将团聚模型与考虑固液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相联系,建立了近壁面条件影响的分子团聚模型.利用模型计算了近壁面蒸汽中团簇体尺寸和分布,以及不凝性气体存在导致的蒸汽冷凝团聚体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滴状冷凝传热模型,定量解释了少量不凝性气体的存在,极大影响了冷凝传热性能的现象.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及文献中含不凝气的蒸汽冷凝传热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两者符合较好,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合理性.
兰忠王爱丽马学虎彭本利宋天一
关键词:滴状冷凝团簇不凝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