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BZX025)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刘学智王莹珏张亲霞郑荣米文科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孔子
  • 1篇道中庸
  • 1篇以德报怨
  • 1篇因材施教
  • 1篇施教
  • 1篇仁学
  • 1篇中庸
  • 1篇为学
  • 1篇吕柟
  • 1篇老子
  • 1篇冯友兰

机构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篇刘学智
  • 1篇李似珍
  • 1篇米文科
  • 1篇郑荣
  • 1篇张亲霞
  • 1篇王莹珏

传媒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以德报怨”儒、道辨——兼论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被引量:5
2005年
历史上尝谓“以德报怨”(或“报怨以德”)之说是老子或孔子的话语,这实属误解。“以德报怨”既非出于老子或道家,也非出于孔子或儒家,同时亦非孔、老所赞同的思想;它是春秋以降曾流行于社会上的诸种怨德相报方式中的一种,体现了德治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价值认同;孔、老对此都做了理性的反思,后世儒、道学者也对之多不认同,而南宋朱熹对其所做的“只是伪”、“不诚”的批评更值得重视。在今天看来,“以德报怨”是一种虽有合理因素又有更多缺陷的道德要求,且与当今社会的法治精神不相吻合,因而不宜褒扬和提倡。
刘学智
关键词:以德报怨老子孔子
冯友兰“道中庸”析被引量:2
2005年
冯友兰的“道中庸”从在共相层面“中庸”诠释出发,获得贯通形上形下的基础,从而使其关于人生境界学说具有了不同前人的特色。他采纳将道德理念与价值观念相结合的思路,把中庸与群己之辩、义利之辩结合起来,体现出运用逻辑分析方法于中国哲学、结合中西方哲学等努力,具有方法论与理论观念方面的启示意义。
李似珍王莹珏
关键词:冯友兰道中庸
论明代关学的基本特征被引量:2
2008年
为了把握关学在明代的发展脉络,采用历时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明代关学进行了梳理整合,认为会通朱陆、敦本尚实、躬行践履、教化为本是明代关学的显著特征。但有明一代,在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人物身上这些特征也有些许差异和变化。
张亲霞郑荣
论吕柟的“学仁学天”说被引量:2
2009年
吕柟是明代关中之学的大儒,其思想特征主要体现于他的"学仁学天"说。一方面,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吕木冉要求学者"以天为学",对各家思想学说要兼容并蓄,不偏于一端;另一方面,学者应"以仁为心",这既是"学天"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在面对朱子学与阳明学并立相争的环境下进行的第三种选择,即向先秦孔子思想的回归。
米文科
关键词:因材施教孔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