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0805) 作品数:9 被引量:42 H指数:3 相关作者: 卢振和 宫庆娟 黄乔东 陈金生 罗秀英 更多>> 相关机构: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胶质细胞在ATP诱导脊髓背角长时程增强中的作用 2013年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在腺苷三磷酸(ATP)诱导脊髓背角长时程增强(LTP)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250~280g,在体电生理记录脊髓腰膨大部背角浅层神经元C-纤维诱发电位,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和表达水平。结果(1)给予ATP后1h和3h,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标记物Iba-1的水平明显升高;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由原来静息的、有分支的形状转变为激活的、类似变形虫的形态;(2)脊髓表面应用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FC)不影响C纤维诱发电位的基础水平,但可使ATP诱导长时程抑制(LTD),而非长时程增强(LTP);用FC30rαin后,脊髓局部给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TP不再引起I.TD。结论激活的胶质细胞及其释放的TNF—α在ATP诱导的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中发挥重要作用。 宫庆娟 陈金生 黄乔东 卢振和 越宇关键词:胶质细胞 长时程增强 腺苷三磷酸 脊髓背角 肿瘤坏死因子Α 红外热像在疼痛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2012年 红外热像是根据人体表面温度分布以及在不同部位辐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线,并形成热图以了解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一种现代物理学检测技术。近年来,红外热像已在疼痛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阐述它在疼痛科几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及存在的问题。 宫庆娟 卢振和 罗秀英 刘少颜关键词:红外热像 疼痛科 病理生理变化 现代物理学 温度分布 红外热像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红外热像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的患者46例和正常人20例,运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其面部皮肤的红外热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正常人面部红外热像两侧呈对称性均匀分布,为淡红色或浅绿色,两侧皮肤温度无明显差异。35例(76.09%)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红外热像表现为患侧面部皮温与对侧相比明显降低,呈蓝色或深蓝色热图,温差为(-1.53±0.28)℃。11例(23.91%)患者的红外热像表现为患侧面部皮温升高,呈红色或深红色热图,与对侧皮肤的温差为(2.18±0.32)℃。结论红外热像能敏感地反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面部的温度变化,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宫庆娟 黄乔东 陈金生 卢振和 陈惠华关键词:红外热像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神经卡压 脊髓小胶质细胞P2X_4受体在rrTNF诱导的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P2X4受体在坐骨神经周围给予重组大鼠TNF-α( recombinant rat TNF-α, rrTNF)引起的机械痛敏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180~200 g),Western blot检测坐骨神经周围给予rrTNF后3 d、7 d和14 d脊髓背角P2X4受体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双染观察脊髓背角P2X4受体的表达部位;在坐骨神经周围给予rrTNF的大鼠前鞘内注射TNP-ATP,行为学检测大鼠50%机械撤足阈值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脊髓背角TNF-α的表达是否发生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坐骨神经周围给予rrTNF(100 ng/L)后3 d、7 d和14 d同侧脊髓背角P2X4受体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0.01);P2X4受体只表达于小胶质细胞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没有表达。坐骨神经周围给予rrTNF的大鼠前鞘内注射TNP-ATP可防止rrTNF诱导的机械痛敏并抑制脊髓背角TNF-α的上调。结论:小胶质细胞P2X4受体可能通过上调脊髓背角的TNF-α介导rrTNF诱导的机械痛敏。 宫庆娟 汪红华 梁颖 卢振和 陈金生 黄乔东 越宇关键词:受体 病理性疼痛 脊髓背角 小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p38MAPK在ATP抑制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在三磷酸腺苷(ATP)抑制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TP)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50~280g,随机均分为四组:生理盐水组(NS组)、ATP组、p38 MAPK抑制剂组(SB203580组)和SB203580+ATP组。前三组在高频刺激(HFS)前30min侧脑室分别注射生理盐水、ATP和p38 MAPK;SB203580+ATP组在注射ATP前30min侧脑室给予p38MAPK抑制剂。采用海马在体电生理记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记录HFS 5、60min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s)及HFS诱导时LTP,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海马CA1区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NS组比较,ATP组HFS 5、60min fEPSPs幅度明显降低(P<0.01)。与ATP组比较,SB203580+ATP组高频刺激后fEPSPs幅度明显增加(P<0.01),NS组、SB203580组和SB203580+ATP组海马CA1区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1)。p-p38仅与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存在共染。结论 ATP可能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内的p38 MAPK抑制海马CA1区LTP。 宫庆娟 陈金生 黄乔东 卢振和关键词:长时程增强 三磷酸腺苷 P38 小胶质细胞 针灸联合药物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及预防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药物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疗效及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带状疱疹患者58例,分为两组。药物治疗组(n=33)和针灸联合治疗组(n=25),单盲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药使用总量,疱疹愈合时间和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7 d 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1);针灸联合治疗组患者7 d使用镇痛药总量少于药物治疗组(p<0.01),疱疹愈合时间短于药物治疗组(p<0.01);PHN发生率:药物治疗组为16.7%(5/30),针灸联合治疗组为16.0%(4/2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灸联合药物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具有镇痛确切、减少镇痛药用量、促进疱疹愈合作用,对PHN发生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金生 宫庆娟 黄秋兰 罗秀英 司徒嘉欣 黄乔东 卢振和关键词:针灸疗法 急性带状疱疹 神经痛 脊髓小胶质细胞酪氨酸家族激酶在糖尿病神经痛中的作用 2016年 目的:探讨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上酪氨酸家族激酶(SFKs)在糖尿病神经痛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体重200~220 g,免疫荧光单染检测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后7、14、28 d脊髓背角p-SFKs的表达水平,双染观察其表达部位;同时在给予STZ前鞘内注射SFKs抑制剂PP2,行为学检测大鼠50%机械撤足阈值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腹腔注射STZ后第1天,大鼠血糖水平开始升高(P〈0.001),持续至少28 d(P〈0.001);机械痛撤足逐渐下降(P〈0.05),28 d达到最低(P〈0.001);同时腹腔注射STZ后7、14、28 d,脊髓背角p-SFKs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只表达于小胶质细胞中,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中无表达。腹腔给予STZ前鞘内注射PP2可防止STZ诱导的机械痛敏。结论: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SFKs可能在糖尿病神经痛中发挥重要作用。 汪红华 宫庆娟 娟梁颖 卢振和 陈金生 黄乔东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痛 小胶质细胞 脊髓背角 疼痛科建设和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被引量:1 2014年 疼痛科作为一个新兴的临床科室,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医院陆续开展起来,但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是摆在该学科前进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我们要加强疼痛科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使其早日达到甚至超过现有成熟科室的影响和水平。 宫庆娟 汪红华 卢振和关键词:疼痛科 针灸对急性带状疱疹患者血液c-FLI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观察针灸对急性带状疱疹患者血液c-FLIP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带状疱疹的机制。方法:选择急性带状疱疹患者25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P组,n=13)和针灸治疗组(A组,n=12),选择1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P组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和镇痛药物治疗,A组在相同药物治疗基础上加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 d VAS评分和皮疹愈合时间;Western-blot法检测c-FLIP表达,比较正常对照组与急性带状疱疹患者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c-FLIP表达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皮疹愈合时间短于P组(P<0.01);急性带状疱疹患者c-FLIP表达比正常人表达明显降低(P<0.01),A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表达升高(P<0.01),P组治疗前、后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针灸可以调节急性带状疱疹患者血液c-FLIP表达,促进皮疹愈合。这可能是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细胞免疫机制之一。 陈金生 宫庆娟 黄秋兰 罗秀英 越宇 黄乔东 卢振和关键词:针灸疗法 疱疹 C-FLIP 细胞免疫 WESTERN-B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