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1264)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陈敏彭辉常琳王磊陈维贤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乙型
  • 3篇细胞
  • 3篇肝炎
  • 3篇ΓΔT细胞
  • 2篇乙型肝炎
  • 2篇鼠模型
  • 2篇小鼠
  • 2篇小鼠模型
  • 2篇急性
  • 2篇急性感染
  • 2篇肝炎病毒
  • 2篇病毒
  • 1篇胆汁
  • 1篇胆汁性
  • 1篇胆汁性肝硬化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炎细胞
  • 1篇炎细胞因子
  • 1篇炎性

机构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陈敏
  • 4篇彭辉
  • 3篇常琳
  • 2篇陈维贤
  • 2篇王磊
  • 1篇任红
  • 1篇胡鹏
  • 1篇雷宇
  • 1篇凌宁

传媒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外周血γδT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治疗过程中外周血γδT细胞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及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HBeAg阳性的CHB患者在Peg-IFNα-2a治疗不同时间点的外周全血,包括0周17例、12周20例、24周20例及48周16例,其中有11例患者在每个时间点均收集血样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γ δ T及其亚群细胞Vδ1T、Vδ2T、效应记忆γδT(γ δTem)、中央记忆γ δT (γ δTcm)、初始γδT (γδTnaive)与终末分化效应γ δT (γ δTeff)细胞的频率.同时检测肝功能、HBV血清病毒等标志物及HBV DNA水平.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各治疗时间点细胞比例的差异,以及细胞比例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sAg、HBeAg或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并且分析持续随访的11例患者中,γδT及其亚群细胞比例与Peg-IFN α-2a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结果 在Peg-IFNα-2a治疗0~ 48周期间,CHB患者外周血γδT及Vδ 2T细胞比例逐渐下降,48周时的γδT细胞和Vδ 2T细胞比例分别为6.89%(5%,8.15%)、4.61% (2.16%,6.50%),明显低于0周水平[12.5%(7.73%,19.00%)、6.59% (3.86%,13.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V δ 1T、γ δ Tem、γ δTcm、γ δTnaive或γ δTeff亚群细胞的比例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同时ALT、HBsAg、HBeAg或HBV DNA水平与γδT或Vδ2T细胞比例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值均<0.05).11例持续随访患者中,应答者的γ δ Tem细胞的比例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无应答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而其他γδT亚群细胞比例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 结论 Peg-IFN α-2a治疗CHB过程中γδT细胞比例随着HBV复制降低及肝脏炎症缓解而呈下降趋势,且具有较低效应记忆γδT细胞比例的CHB患者在Peg-IFNα-2a治疗中可能更易获�
刘楷沈妍希凌宁雷宇胡鹏任红陈敏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聚乙二醇干扰素ΑΓΔT细胞
IRF-7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肝脏中的表达变化分析
2015年
目的本文拟通过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小鼠模型,观察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中的变化,以期探讨IRF-7在HBV急性感染清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高压水动力法经小鼠尾静脉注射HBV基因组1.3倍体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BV1.3)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正常组(NC组)、模型组(pHBV组)及空载体组(pcDNA组)小鼠肝脏中IRF-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HBV组在6 h即可检测到肝脏内HBsAg及HBcAg阳性,抗原表达在12 h达峰值,至第5天逐渐消失。pHBV组肝脏组织中IRF-7 mRNA和蛋白表达在6 h均显著上调(P<0.05),12 h达最高,随后下降,48 h恢复至正常水平。而pcDNA组与正常组的IRF-7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结论成功构建了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该模型肝脏组织IRF-7 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与肝脏内HBV抗原表达变化趋势一致,提示肝脏内IRF-7可能参与了HBV的急性感染清除过程。
王磊常琳彭辉陈敏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小鼠动物模型
γδT细胞在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中的变化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通过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小鼠模型,观察肝脏内γδT细胞的比例、激活表型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γδT细胞在HBV急性感染清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尾静脉高压水动力法注射HBV基因组1.3倍体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BV1.3)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pcDNA3.1-HBV1.3质粒模型组(pHBV组)、pcDNA3.1对照质粒组(pcDNA组)在质粒注射后不同时间肝脏、脾脏及外周血中γδT细胞比例的变化,以及pHBV组肝脏中γδT细胞的CD25与CD69激活分子,IFN-γ及TNF-α细胞因子产生的变化,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各时间点及各组间的差异。结果:pHBV组血清中的HBsAg在第1天即为阳性(33.64±14.88 COI),到第5天上升到最高(146.92±24.23 COI),而后逐渐降低;而血清中的HBeAg在第1天为阳性并达峰值(2.26±2.34 COI),然后降低。而正常对照小鼠(NC)与pcDNA组的外周血中HBV标志物一直为阴性。在pHBV组中,肝脏内的γδT细胞的比例在第1天即升高至(8.3±4.3)%,而后降低,到第10天时,又快速升高至(8.0±1.2)%。统计结果显示,第1天的比例明显高于第5及15天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各时间点脾脏或外周血中的γδT细胞比例未见有明显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pcDNA组中,小鼠肝脏、脾脏或外周血中的γδT细胞比例均未见有显著性的变化发生(P>0.05)。同时pHBV组小鼠肝脏内CD25+γδT细胞比例在第5天升高至最高(8.4±3.7)%,但各时间点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D69+γδT细胞比例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第10天的CD69+γδT细胞比例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HBV组第1天IFN-γ+γδT细胞比例升高至(8.6±3.2)%,之后即刻降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构建成功,模型中肝脏内γδT细胞的比例、激活表型或细胞因子产生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提�
常琳王磊彭辉陈敏
关键词:ΓΔT细胞急性感染非特异性免疫
HBV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TCR γδT细胞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HBV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外周血中TCRγδT(γδT)细胞的比例及产生IFN-γ、TNF-α及IL-17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能力,分析它们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6例HBV-ACLF患者、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CHBV)、25例健康对照者,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外周血中γδT细胞的频率及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7细胞的比例,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间各细胞比例的差异及细胞比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BV-ACLF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占总T细胞的比例的中位值为4.8%,低于CHB患者(10.7%)与健康对照者(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体外经刺激后,IFN-γ阳性的γδT细胞在HBV-ACLF组的比例中位值为73.9%、CHBV组为70.9%,高于健康对照组(45.3%,P<0.01);HBV-ACLF患者中TNF-α阳性的γδT细胞中位值为26.7%,显著高于CHBV患者(11.5%)及健康对照组(11.7%,P<0.01);产生IL-17因子的γδT在HBV-ACLF组中中位值为0.7%,高于CHBV组(0.3%)及健康对照组(0.3%,P<0.01)。经Spearman Correlation相关性分析,HBV-ACLF组中TNF-α+γδT细胞的比例与ALT或AST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虽然HBV-ACLF患者外周血中总的γδT细胞比例降低,但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7的能力显著增强,可能参与了HBV-ACLF发病过程中炎症因子急剧升高的过程。
彭辉陈维贤常琳陈敏
关键词:ΓΔT细胞慢加急性肝衰竭炎性因子
IL-17与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及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的表达水平,分析两种细胞因子间或细胞因子与临床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探讨IL-17及BAF的检测对PBC的意义。方法入组41例PBC患者、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及35例健康对照者(HC),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及BAF水平,在全自动生化仪上检测Alb、TP、ALT、AST、ALP、GGT、T-Bil,用免疫比浊法检测IgG及IgM,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定性检测抗核抗体(ANA)及抗线粒体抗体(AMA),用ELISA法定量检测AMA-M2,用化学发光法检测透明质酸(HA)及Ⅲ型胶原。结果 PBC、CHB及HC组血清中IL-17水平(中位值)分别为:9.93、7.78、7.01 pg/mL;BAF水平(中位值)分别为:1 378.3、871.7、303.2 pg/mL。PBC患者的BAF及IL-17水平显著高于HC组及CHB组(P<0.01)。PBC患者BAF的表达水平与AST间呈正相关(r=0.389,P<0.05),与HA呈正相关(r=0.582,P<0.01);IL-17的表达水平与AST呈负相关(r=-0.376,P<0.05),与GGT呈负相关(r=-0.360,P<0.05)。但两种细胞因子间及细胞因子与AMA-M2等其他检测指标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BAF及IL-17因子的异常升高可能与PBC的发生发展有关。两种细胞因子可作为PBC的一种免疫学监测指标。
彭辉陈维贤陈敏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