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35)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2
相关作者:袁家冬刘绍峰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群岛
  • 2篇琉球群岛
  • 1篇地理
  • 1篇地理意义
  • 1篇地缘
  • 1篇地缘政治
  • 1篇东亚地缘政治
  • 1篇遗传学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属性
  • 1篇人类学
  • 1篇入侵
  • 1篇群体遗传学
  • 1篇文化人类学
  • 1篇考古
  • 1篇考古学
  • 1篇古学
  • 1篇EAST_A...
  • 1篇JAPAN
  • 1篇KINGDO...

机构

  • 3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袁家冬
  • 2篇刘绍峰

传媒

  • 2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Social...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与东亚地缘政治格局变迁被引量:12
2013年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明王朝内忧外患,财政疲惫,国力日渐衰落,而日本则随着丰臣秀吉统一大业的完成逐渐崛起。以明王朝为中心,建立在封贡体制下的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琉球王国两属地位的确立,东亚地区中、日两强相争的地缘政治格局逐渐形成。明朝政府海洋意识淡薄,对琉球群岛地缘战略意义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对待萨摩藩入侵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特别是对待琉球王国两属外交的容忍,纵容了日本对琉球群岛进一步扩张的野心,最终导致近代日本对琉球王国强行吞并。可以说,日本萨摩藩对琉球王国的军事征服,预示了明王朝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
袁家冬
关键词:地缘政治
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地理意义与政治属性被引量:14
2012年
历史上承载琉球王国的琉球群岛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琉球群岛"这一传统称谓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对琉球群岛的地缘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学术界,特别是以区域研究为特色的地理学界,对有关琉球群岛基础研究积累部分缺失,导致中国对于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认识模糊混乱。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区域地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和虚拟地球空间定位与GIS技术,从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历史演变分析入手,对"西南群岛"、"萨南群岛"、"冲绳群岛"等相关称谓的地理学意义及其政治属性进行了考证。研究发现,近代日本吞并琉球群岛后,采用偷梁换柱的办法在岛屿命名上"去琉球化",推广使用"西南群岛"、"萨南群岛"、"冲绳群岛"等相关称谓,企图消除"琉球群岛"的政治属性,肢解琉球群岛,抹煞琉球群岛传统历史,在琉球群岛法律地位认识的问题上制造混乱,诱导国际社会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主权"。正确认识琉球群岛地理单元的特殊性,坚持使用"琉球群岛"这一传统称谓,对于中国维护钓鱼岛主权和东海海洋权益以及今后涉及琉球问题的对外交涉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
刘绍峰袁家冬
关键词:琉球群岛
关于琉球群岛人类起源的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14年
琉球群岛何时开始出现人类?琉球人来自哪里?琉球民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还是大和民族的一个分支?这些关于琉球民族本质的问题目前学术上尚存争论。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琉球群岛人类种群的起源、迁移以及琉球人与东亚地区其他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讨论。考古学研究发现,在旧石器时代琉球群岛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群体遗传学关于人类线粒体DNA与Y染色体解析以及基因组比较研究证明,起源于非洲的古人类,大约在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迁移至东南亚地区,之后逐渐扩散至日本列岛和琉球群岛成为现代日本人和琉球人的祖先。琉球人与日本人的亲缘关系密切,都保留着阿伊努人的生物学遗传特征。考古学发现和文化人类学对于文化相近性的分析显示,冲绳诸岛以北的北琉球文化与日本的绳文文化亲缘关系密切,先岛诸岛的南琉球文化与南岛系文化更为接近。此外,14世纪以后在琉球王国与东亚各国的贸易交流过程中,来自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文化要素也渗透到传统的琉球文化之中。
袁家冬刘绍峰
关键词:琉球群岛考古学群体遗传学文化人类学
Satsuma's Invasion of the Ryukyu Kingdom and Changes in the Geopolitical Structure of East Asia
2013年
The late 16th and early 17th centuries witnessed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geopolitical structure of East Asia. The power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declining due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and depleted finances, whereas Japan had been rising steadily since Toyotomi Hideyoshi unified the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order, centered on the Ming dynasty and based on the tributary system, faced a challenge from Japan.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invasion of the Ryukyu Kingdom by the Japanese feudal domain of Satsuma had a great effect on the existing regional geopolitical structur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ual subordination" of the Ryukyu Kingdom, a new geopolitical structure gradually took shape in which the two great powers, China and Japan, competed for dominance. The Ming dynasty's limited awareness of maritime issues and of the geostrategic importance of the Ryukyu Islands, its passive attitude towards Satsuma's invasion, and especially, its tolerance of the Ryukyu Kingdom's "dual subordination" fed Japan's ambitions for further expahsion and encouraged its ultimate annexation of the kingdom by forc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military conquest of the Ryukyu Kingdom by Satsuma foreshadowed the decline of the Ming and the rise of Japan.
Yuan Jiadong
关键词:JAPANGEOPOLITIC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