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zw080)
-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李新杨淑馨刘晓欧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线在雕塑艺术上的运用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本文主要是从中外雕塑艺术史进行论述与取证,解析了几千年来线在雕塑艺术上的发展与沿革,阐明线描与雕塑艺术相辅相成的关系,论述线描在今后雕塑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线描的主导下提高雕塑创作的审美特征与教育教学设想,从而更好地把线运用到现代雕塑教学当中去,让从事雕塑的专业人员意识到在创作中线描的重要性。
- 杨淑馨
- 关键词:雕塑艺术
- 传神写意与当代情怀——中国写意雕塑论被引量:5
- 2016年
- "写"是中国书画艺术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的动词,它标明一种以"笔"为工具书写符号来表意的方式,因此,在中国的"笔墨"艺术、"书法"艺术中尤为常用。书法中的点线、横竖结构具有独特的生命韵律。而中国的"写"迥异于西方的"画",既有物质材料的不同,又有运笔使用技法的差异,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是以笔技与笔力进行人的情意表达的积淀。写意,是"写"中出"意",由"写"而表意,不但是所写的符号形象作品的"表意",而且是"写"者本身的生命情态与神思的"表意"。"写意"一词,当代艺术理论中主要是用以对中国绘画的一种表现特征与手法的概括,与"工笔"相区别。"写意"已经成为了融会贯通于中国诗、书、画、塑等多种艺术种类之中的一种核心形式语言,在艺术理论中不断被重新阐释与推演。20世纪后半期,以"写意"概念来表述中国雕塑艺术的独特追求逐渐开始盛行,并有普遍化之趋势,雕塑艺术出现了以"写意"对抗西方写实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的集体想象。吴为山教授首次提出了"写意雕塑"这一理念。20世纪90年代,吴为山的雕塑作品就已经开始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精神。2002年,在厦门举办的"第八届雕塑论坛"上,他将"写意雕塑"这一概念作为学术理论正式提出。继而,又在2005年"首届中国美术金彩·长安论坛"上做了以《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论中国古代雕塑的八大类型》为题的报告,将中国古代雕塑大致归纳为八种风格类型,这成为中国写意雕塑理论的重要支撑。"写意雕塑"理念的提出,既是对20世纪以来雕塑艺术前辈们艺术创作的一个总结,也是吴为山对雕塑艺术不懈追求的一种表达,更是知识分子们对于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相得益彰的一种理论想象。
- 李新
- 关键词:写意雕塑
- 经验性及经验的回归与超越——“历验”、“体验”与“经验”的比较辨析被引量:4
- 2016年
- 通过对"历验"、"体验"与"经验"作概念语义的区分,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经验"的种种特征,比如亲历性、时态性、价值性、超越性等等,使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和使用"经验"概念。正是从对"历验"与"经验","体验"与"经验"之间的关系的区别使用中,"经验"概念的语用理论化实现了跃进,经验是不脱离感性而趋近理性的"知识",与历验相比,经验总是典型性的;体验与经验相比,有整体性,更有身体性。区分性的分析思维又导致我们看到区分或分析的局限,它有意无意地缩小了对经验概念的运用范围,但经由分析的方法我们很快就开始回归对经验概念的综合考察与整体性认识,发现历验、体验与经验的共性和不可分性。经验概念本身既包含了历验含义、历验过程且富有历验的积极成果,经验性其实是更深层地统辖所有历验过程的更基本的特征。而体验使经验概念获得了整体性,真正使经验变成基础性的东西,向世界开放。由此,我们便可以从经验的认识论进入到经验的生活论与实践论。
- 李新
- 关键词:认识论实践论
- 彩墨人生——论孙吉安水墨艺术
- 2013年
- 孙吉安是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本文从孙吉安彩墨绘画的题材、艺术语言、笔墨特色等几方面展现了艺术家孙吉安一生的艺术成就,以他的具体作品为例,对其艺术语言、艺术思想进行了深度挖掘,其实质涉及了艺术家成长成才的许多关键性问题。作为一位已故艺术家,对当代艺术健康、繁荣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对我们的青年学子具有积极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使他们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做学问,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 李新刘晓欧
- 关键词:水墨艺术语言艺术精神
- “艺术”概念的“经验”阐释
- 2016年
- 本文从"艺术"概念理解中的"经验"意蕴与方法,艺术的经验性构成,"艺术经验"新释三个方面入手,尝试从经验的角度来理解和定义艺术,强调"经验"对理解艺术的重要性,从"经验"的角度对"艺术"更加全面、更加合理地进行界定和说明。
- 李新
- 关键词:艺术艺术经验
- 实验建筑在中国的艺术表现——以王澍作品为例被引量:1
- 2015年
- 实验建筑以其先锋姿态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领域强势登场,中国涌现出一批实验建筑的代表性人物,其中设计师王澍成为了首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此前,1983年获奖设计师贝聿铭为美籍华人)。王澍的建筑设计风格既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与西方前卫艺术理念精妙融合,在秉持艺术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同时,又无限地亲近自然,重返自然,使建筑与自然诗意、和谐地共存。该文力求在展现设计师王澍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同时,引发人们对中国未来城市建筑设计的思考。
- 李新
- 关键词:建筑艺术实验建筑普利兹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