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15)

作品数:14 被引量:383H指数:10
相关作者:陆林虞虎凌善金朱冬芳路幸福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环境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旅游
  • 3篇游客
  • 3篇湖泊
  • 2篇游客流
  • 2篇湿地公园
  • 2篇网络
  • 2篇网络结构
  • 2篇旅游地
  • 2篇旅游客流
  • 2篇湖泊旅游
  • 2篇公园
  • 1篇都市
  • 1篇都市圈
  • 1篇阳朔旅游
  • 1篇游客感知
  • 1篇游客感知价值
  • 1篇游憩
  • 1篇战略策划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网

机构

  • 14篇安徽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江西省科学院
  • 1篇江西科技师范...
  • 1篇普渡大学

作者

  • 14篇陆林
  • 5篇虞虎
  • 3篇凌善金
  • 2篇朱冬芳
  • 2篇韩娅
  • 2篇路幸福
  • 2篇王原
  • 1篇曾琪洁
  • 1篇汤云云
  • 1篇焦庚英
  • 1篇杨仲元
  • 1篇李亚娟
  • 1篇王莉
  • 1篇戴年华
  • 1篇邓洪波
  • 1篇黄志强
  • 1篇张宏梅
  • 1篇蔡利平
  • 1篇喻霞
  • 1篇鲍捷

传媒

  • 3篇地理科学
  • 3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经济地理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旅游学刊

年份

  • 3篇2015
  • 8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湿地公园游客感知价值研究——以西溪/溱湖为例被引量:80
2014年
游客感知价值作为旅游目的地竞争优势的新来源,已经得到旅游学者的广泛重视。随着湿地公园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不断增强,湿地公园之间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湿地公园游客感知价值成为湿地公园竞争力管理的标准。文章以西溪和溱湖两大湿地公园为案例地,检验湿地公园游客感知价值量表,探讨湿地公园游客感知价值的结构特征。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得到包括23个题项6个维度的游客感知价值量表,6个维度分别是:环境价值、特色价值、服务价值、管理价值、知识教育价值和成本价值。其中,特色价值、管理价值、知识教育价值是湿地公园感知价值的独特维度。溱湖游客对特色价值和知识教育价值的感知显著高于西溪游客。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贡献和管理意义。
王莉张宏梅陆林蔡利平杨仲元
关键词:湿地公园游客感知价值
基于共生理论的环巢湖游憩带城湖联动发展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本文尝试引入"共生理论"重新解构城湖联动模式,将城市湖泊与城市发展作为两个复杂的有机群种,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空间组织、生态修复、文化保护五个层面解析其共生模式,并以环巢湖游憩带为例,积极探索在城湖联动背景下环巢湖游憩带的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以期为城市和湖泊联动发展开拓思路并提供一定的借鉴.
韩娅陆林
关键词:共生理论
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效率特征、类型划分及其提升路径被引量:27
2015年
通过分析中国国家级湖泊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趋势和旅游效率,探讨湖泊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效率总体特征、空间格局及类型,提出发展措施和建议。研究表明:1湖泊风景名胜区的数量和旅游收益呈增长趋势,湖泊旅游资源开发已由著名的湖泊转向一般性湖泊,单体湖泊开发增多,湖泊旅游产品多元化。2湖泊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效率偏低,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的景区较多;分解效率中,规模效率较高,纯技术效率较低;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解释能力强于规模效率,相关系数达到0.72,是导致综合效率偏低的主要因素。3根据效率得分将38个湖泊风景名胜区划分为技术进步提升型、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型、规模投入提升型和综合提升型,提出了不同效率类型景区的提升路径。
虞虎陆林李亚娟
基于旅游客流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优化——以泸沽湖为例被引量:43
2014年
以四川、云南省交界处的泸沽湖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和网络游记,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构建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旅游客流视角,探讨其旅游空间网络结构、节点功能角色及边界屏蔽效应,最后得出泸沽湖旅游空间格局及优化路径。结果表明:①泸沽湖旅游空间网络呈现中北部密集、南部疏松的格局,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环湖旅游客流同时具有环状和节点状线路选择趋向,受边界效应影响,整体网络存在边界客流断裂现象,分片区旅游客流则呈多核心辐散状;②泸沽湖环湖15个旅游村寨节点可分为旅游核心、次旅游核心、重要旅游节点、一般旅游节点和边缘旅游节点5种角色类型,同一类型旅游节点在中心性指标上有相似的模式特征;③跨界旅游活动存在显著的边界效应,泸沽湖省级行政边界两侧整体边界屏蔽效应大致相当,而节点边界屏蔽效应分异显著,四川片区节点边界效应显著的节点比例明显大于云南片区;④泸沽湖跨界旅游空间网络结构总体呈现"五级旅游基地、六条旅游轴线、三级旅游系统"的空间格局,并提出川滇共建景区管委会,统一资源产品开发、品牌构建和市场营销,发挥小洛水、达祖的跨界旅游通道职能等优化路径。
彭红松陆林路幸福凌善金
关键词:旅游客流
基于GIS的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敏感性区划研究——以长治湿地公园为例被引量:3
2015年
城市湿地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湿地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干扰和胁迫,出现了多种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长治湿地为例,选取对湿地生态影响较大的因子: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地形地貌、洪水分析等4个方面7个指标,建立了多要素的空间评价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和叠置分析模块,采用空间多成分综合分析方法,进行生态敏感度单因子分析和敏感度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划分为四个等级:低敏感区、一般敏感区、较高敏感区以及高敏感区,获得了长治湿地公园生态敏感度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各敏感度等级的控引方案,可以为长治湿地公园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
赵丽侠陆林周慧敏喻霞王原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敏感度生态区划
湖泊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被引量:8
2014年
湖泊旅游理论研究滞后于发展实践,系统性、针对性的研究不足,概念体系尚有待完善,研究框架尚未形成。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归纳法,分析对比国内外湖泊旅游研究内容,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湖泊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湖泊旅游感知、湖泊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者空间行为与旅游市场、湖泊旅游地演化、湖泊旅游影响是国内外湖泊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但研究时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均未出现较明显的理论性和阶段性特征。从中国湖泊旅游发展及研究现状看,未来应加强新发展要素在湖泊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过程和机制研究、湖泊旅游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流域尺度条件下湖泊旅游地管理研究,同时注重借鉴、吸收国际湖泊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有益经验。
陆林虞虎
韩国旅华客源市场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我国的入境旅游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旅华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韩国作为我国最大的客源国,研究其旅华客源市场状况,对于将我国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韩国旅华客源市场发展历程入手,从市场规模、旅游消费支出、旅游目的及活动、游客构成情况、访问目的地、游客访问季节分布等多个方面分析了韩国旅华客源市场的发展现状。在对我国旅华游客旅游评价的基础上,针对韩国旅华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4P市场营销组合、基于旅游6要素发展措施的市场开发战略策划,以期为韩国及其他客源国(地区)旅游市场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汤云云陆林
关键词:客源市场战略策划
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被引量:53
2014年
基于问卷调查和旅行社推介线路,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结构洞理论、社会资源理论与结构角色理论,运用Ucinet和Netdraw软件,构建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模型,并以川滇泸沽湖为案例地,探讨跨界旅游客流空间布局模式、网络结构及节点角色地位,试图揭示跨界旅游客流时空演变、扩散规律及内在机理,为跨界旅游区协同合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泸沽湖跨界旅游客流网络中,丽江古城区、大玉龙景区是旅游客流网络的核心和集散中心;泸沽湖、香格里拉处于次级旅游核心和次级集散中心地位;大理古城区、苍山洱海、昆明市区、束河古镇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泸山邛海是唯一位于四川的次级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其他旅游节点中心性指标得分较低,主要接受高等级旅游地旅游客流辐射,相互连接强度较低,为一般旅游目的地和边缘旅游目的地;2跨界旅游区客流网络存在核心-边缘结构,边界效应极强,客流网络结构分层明显,可细分为旅游核心、云南片重要旅游节点、云南片一般旅游地、跨界旅游地和四川片重要旅游地5类;3旅游客流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派系,泸沽湖旅游客流流动路径指向云南片区大玉龙景区、丽江古城区、香格里拉及四川片区泸山邛海,这些地区成为景区突破边界效应,带动跨界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4川滇两省旅游行政部门共同制定旅游区发展规划,树立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整合并优化资源、产品与线路,完善跨界旅游交通网络等是今后泸沽湖跨界旅游合作的重点。
彭红松陆林路幸福凌善金李子明邓洪波
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被引量:32
2012年
通过构建旅游地空间演化基本模式,阐释了以漓江为主导的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归纳其经历了萌芽期、极化期和优化期,3个阶段分别体现出均质发展、极化发展、扩散发展的特征,并有向板块发展阶段演化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旅游地处于均质发展为特征的萌芽期,原赋景观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一时期的旅游地在空间结构上处于低位的均质无序状态,各景区点未得到有效地开发;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0年代中期,旅游地进入极化期,其中又分为以桂林城区旅游增长极形成为标志的初期极化发展阶段和以桂林城区-漓江-阳朔县城旅游地系统形成为标志的后期极化增长阶段;初期极化发展阶段,在旅游需求的推动下,桂林城区作为旅游增长极得到较快发展,为漓江旅游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对区域旅游发展起到组织作用。后期极化增长阶段,阳朔县城作为新的增长极发展起来,桂林城区旅游功能进一步强化,漓江作为旅游廊道功能也日益强化,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空间系统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为扩散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旅游影响对外扩散,区域旅游板块逐渐形成,并推动旅游地转型发展。桂林-漓江-阳朔旅游系统的旅游城镇、景区点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功能上更加协调,推动了更高一级的旅游地空间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可称其为桂北旅游地空间系统,或桂北旅游板块。探讨了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认为在不同时期,起主导的机制不同:在萌芽期,资源禀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极化发展期,受循环积累因果效应的推动,不同类型的需求成为建构的主要动力;在扩散发展期,对综合效益的追求成为主导力量。
陆林鲍捷凌善金曾琪洁虞虎
关键词:旅游地系统
1976-2007年纳木错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被引量:9
2014年
纳木错流域作为典型的高原湖泊流域,对于青藏高原的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生显著的变化。本研究基于RS与GIS技术,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青藏高原粮食产量与平均收购价格,分析了1976-2007年纳木错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高原湖泊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响应。结果表明,1976-2007年,纳木错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显著。其中,草地面积减少,水体、湿地、荒漠面积增加。变化率的绝对值由高到低为:荒漠、湿地、草地、水体;研究时段内,流域生态服务总价值略有增加,1976年为10.8445亿元,2007年增加到11.1346亿元;各项生态功能的服务价值对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大小基本稳定,其中,水源涵养与废物处理功能的贡献最大;同时也突出了纳木错流域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以及草地退化。
王原陆林赵丽侠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