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6064)

作品数:17 被引量:115H指数:8
相关作者:姚春德黄钰李帅彭红梅杨建军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柴油
  • 9篇燃烧
  • 9篇甲醇
  • 8篇组合燃烧
  • 7篇柴油机
  • 4篇烟度
  • 4篇气中
  • 4篇发动机
  • 4篇催化转化器
  • 3篇电动
  • 3篇电动增压器
  • 3篇氧化催化转化...
  • 3篇增压
  • 3篇增压器
  • 2篇烟度排放
  • 2篇汽油
  • 2篇甲醛
  • 1篇低硫
  • 1篇低硫柴油
  • 1篇性能研究

机构

  • 15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作者

  • 15篇姚春德
  • 9篇黄钰
  • 5篇杨建军
  • 5篇李帅
  • 5篇彭红梅
  • 4篇刘义亭
  • 4篇刘小平
  • 3篇程传辉
  • 3篇徐元利
  • 2篇张志辉
  • 2篇宋金瓯
  • 2篇项春艳
  • 2篇刘希波
  • 2篇王银山
  • 2篇王洪夫
  • 1篇李云强
  • 1篇张镇顺
  • 1篇段峰
  • 1篇刘士钰
  • 1篇庄远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内燃机学报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2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Transa...

年份

  • 1篇2009
  • 10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善DMCC发动机废气排放质量的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为找到全面降低柴油机排放的途径,研究了加装氧化催化转化器对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工作模式下各污染物的排放量。试验结果表明,DMCC模式下NOx和碳烟排放下降幅度较大,但HC和CO排放增加较多,微粒比排放量也有所增加。经过氧化催化后,HC和CO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降低,微粒(PM)经氧化后比原机也有所下降。DMCC经采用催化转化器后,废气质量得到改善,实现了同时降低柴油机的NOx和PM的目的。
姚春德刘希波王洪夫刘小平程传辉王银山
关键词:柴油机甲醇组合燃烧氧化催化转化器
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尾气中甲醛排放特性研究被引量:20
2008年
在一台经过改装的压燃式组合燃烧发动机上,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模式进行了台架试验,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检测了发动机在1800 r/min时尾气中甲醛的排放特性,研究了不同负荷、不同喷醇量对尾气中甲醛排放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催化转化器对甲醛的转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压燃式发动机上采用DMCC模式,低负荷运行时,尾气中甲醛含量随喷醇量的增大而增加,在甲醇对柴油的替代率为45%时,甲醛排放量达到170×10-6(体积分数);在中、高负荷运行时,甲醛排放量随喷醇量的变化趋势不是特别明显,在90×10-6以内。催化转化器对甲醛的转化效率与排气温度关系密切,当排气温度在290℃以下时,催化转化器可以有效降低甲醛排放量;当温度高于300℃时,催化后尾气中的甲醛排放量反而增加。
姚春德彭红梅刘义亭李帅
关键词:甲醛气相色谱
Fuel Burning Rate Model for Stratified Charge Engine
2006年
一个零维的单个地区的双曲线模型被介绍在成层的电荷引擎预言燃料燃烧速率,并且预言成层的电荷引擎的全面表演与 GT 力量是综合的。模型为在不同电荷地区计算燃料燃烧速率由二指数的功能组成。模型因素由一种非线性的曲线试穿技术的 redetermined,基于在中间、低的负担从 30cases 获得的试验性的数据。结果证明在测量并且计算的柱体压力之间的好同意,和在计算、测量的柱体压力之间的偏差是不到 5% 。零维的单个地区的双曲线模型在为成层的电荷引擎当模特儿的燃烧是成功的。
宋金瓯姜泽军姚春德王洪夫
关键词:分层进气汽油发动机燃烧速率
汽油机冷启动时燃油蒸发多参数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采用CFD商用软件STAR-CD对汽油机冷启动过程中燃油蒸发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油滴初直径、油滴初速度、进气温度、燃油温度、喷射定时和转速对燃油蒸发率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进气温度、燃油温度和转速对燃油蒸发有重要影响.进气门开时,在进气温度为-7℃和90℃时,蒸发率分别为5.7%和25.0%;相应地,在燃油温度为0℃和60℃时,燃油蒸发率分别为5.7%和22.0%.油滴初直径和喷射定时对燃油蒸发率有一定影响,油滴初速度对燃油蒸发率影响很小.
姚春德倪培永宋金瓯
关键词:汽油机冷启动数值模拟
电动增压补气消除柴油机瞬态加速冒烟的试验被引量:8
2008年
将自行开发的、适用车载24V电源的电动增压补气系统在一台490QDI柴油机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况包括起始负荷分别为0和40N.m的加载加速的瞬态工况以及1400r.min-1、60N.m,1600r.min-1、90N.m和1800r.min-1、120N.m3种低转速、大扭矩稳态工况,针对以上工况分别进行了有无电动增压补气的实验.试验结果表明,有电动增压补气的柴油机同原机相比,零负荷加载加速时的微粒排放降低达70%以上,瞬间输出功率最大可提高54.5%;在稳态工况时,HC、CO排放都随着电机转速的升高而降低,最大减少量分别达到66.7%和75.0%;波许烟度平均减小50%以上.此外,加速补气对提高燃油经济性也有一定效果,比油耗最大能降低7.46%.
姚春德杨建军徐元利刘小平黄钰张志辉
关键词:电动增压器柴油机微粒烟度
不同喷射方式对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尾气中甲醛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在一台经过改装的压燃式柴油机上进行了柴油/甲醇组合燃烧试验,对比了甲醇的不同喷射方式(顺序喷射与连续喷射)对组合燃烧尾气中甲醛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顺序喷射方式下尾气中的甲醛浓度要低于连续喷射尾气中的结果,在低负荷工况时,顺序喷射最大降低量达32%,在中高负荷工况下,两种喷射方式的甲醛排放相差不大.对比甲醇对柴油相同替代率时,两种喷射方式均表现在低负荷时的甲醛排放最多,而且甲醛排放差值也较大.此外,试验结果还表明,顺序喷射的燃料经济性要优于连续喷射.
姚春德项春艳黄钰彭红梅徐元利杨建军
电动增压器减少柴油机加速烟度的试验被引量:19
2008年
柴油机在突然加速或加载过程中,进入气缸中的空气量跟不上加油量的变化速率,使瞬态过量空气系数以及混合气形成质量下降,导致燃烧不良,排放烟度恶化。通过在原进气管并联一电动增压器,改变发动机由自然进气为电动增压进气,从而增加加速时的进气量。试验结果表明,按照车用柴油机加速工况,选择恒转矩加速和恒转速加载两种瞬态工况在台架上进行进气增压试验,电动增压器在两种加速工况能够实现快速补气,改善柴油机燃烧质量,降低排放烟度,并提高其动力性,尤其在低转速和大转矩工况下效果明显。
姚春德刘小平周红秀黄钰李帅
关键词:电动增压器柴油机瞬态
发动机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的性能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分别在增压和自然吸气式高速直喷柴油机上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方式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组合燃烧后发动机和纯柴油燃烧发动机相比,尾气中NOx和碳烟排放显著减少,消耗燃料的比能耗降低,组合燃烧用燃料的使用经济性优于原机;仅未燃碳氢和一氧化碳较原机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排气温度高于催化转换器起燃温度,可以通过催化转换器将其转化。
姚春德程传辉王银山李云强段峰
关键词:柴油机组合燃烧甲醇
利用同步辐射研究正庚烷火焰燃烧特性
2008年
利用同步辐射单光子电离和分子束取样技术并结合飞行时间质谱仪,在低压、预混、燃油当量比为1.0情况下研究正庚烷层流火焰的燃烧特性。共检测出24种中间产物,并计算出其摩尔分数。在燃烧反应前期,主要中间产物是酮、醚类物质。在燃烧反应后期,主要中间产物是碳氢化合物,燃烧反应前期的中间产物在燃烧反应后期继续氧化。乙烯在所有中间产物中摩尔分数最大的。另外,火焰中丙炔与苯有极大的相关性。
刘士钰姚春德宋金瓯田振玉王晶
关键词:正庚烷
进气喷甲醇降低柴油机加速冒烟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针对柴油机瞬态工况排放黑烟的现象,采用同步往进气道喷甲醇加以抑制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为此开发了一套根据发动机工况变化的甲醇喷射的电控系统。在一台高速非增压直喷柴油机上对进气喷甲醇和纯柴油的瞬态烟度排放两种情况进行了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以城市公交车的起步加速和加载加速工况以及发动机高低转速下的增转矩瞬态工况为对象,进气喷甲醇的方法可以减少烟度排放达到50%以上,说明采用进气喷甲醇为柴油机解决冒黑烟问题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
姚春德杨建军陈绪平黄钰庄远韩伟强
关键词:柴油机烟度排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