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668)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晓东陈婕吴迪宋莎莎孙元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纳米
  • 3篇金纳米颗粒
  • 3篇聚乙烯二醇类
  • 2篇增敏
  • 2篇细胞
  • 2篇小鼠
  • 2篇聚乙二醇
  • 2篇放射增敏
  • 1篇毒性
  • 1篇性别差异
  • 1篇修饰
  • 1篇增敏作用
  • 1篇巯基
  • 1篇细胞生长
  • 1篇显微镜
  • 1篇显微镜检
  • 1篇显微镜检查
  • 1篇小尺寸
  • 1篇小鼠体内
  • 1篇量子

机构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5篇张晓东
  • 4篇刘培勋
  • 4篇孙元明
  • 4篇宋莎莎
  • 4篇吴迪
  • 4篇陈婕
  • 3篇沈秀
  • 2篇龙伟
  • 2篇樊赛军
  • 1篇刘昌龙
  • 1篇丁艳秋
  • 1篇焦玲
  • 1篇樊飞跃
  • 1篇武权
  • 1篇冯鑫
  • 1篇刘海霞
  • 1篇王浩
  • 1篇王浩

传媒

  • 3篇国际放射医学...
  • 2篇国际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超小尺寸碳量子点在小鼠体内的辐射防护研究
2017年
目的 研究超小尺寸碳量子点(CQDs)在小鼠体内的辐射防护效果,揭示其辐射防护机制.研究机体对CQDs的免疫反应与CQDs的体内毒性.方法 给小鼠注射不同质量浓度的CQDs溶液,采用高剂量γ射线辐照构建小鼠全身辐射损伤模型,通过检测辐照后30 d内小鼠的存活率、骨髓DNA、股骨有核细胞数(BMN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评估CQDs的辐射防护效果,并探究可能的防护机制.通过检测小鼠注射CQDs前后的体质量变化、肝指数、脾指数,研究CQDs的体内毒性.结果 CQDs对于小鼠具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CQDs处理过的辐照小鼠30 d存活率从0%提高到40%.证明CQDs可有效降低辐照造成的机体造血系统损伤,提高骨髓DNA、股骨BMNC、肝和肺的SOD水平,减少MDA产生.免疫反应结果表明,CQDs的体内毒性较小,不会引发机体的排异反应.结论 CQDs在辐射防护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可为新型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刘海霞王骏滢白雪亭刘昌龙张晓东
关键词:辐射防护
金纳米团簇诱导小鼠体内毒性的性别差异
2013年
目的研究金纳米团簇诱导的小鼠体内毒性是否有性别差异。方法首先制备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团簇(GSH—Au NCs)和牛血清白蛋白保护的金纳米团簇(BSA—Au NCs),然后将48只雌雄各半的昆明鼠随机分为对照组、GSH—Au NCs给药组和BSA—Au NCs给药组。给药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2ml金纳米团簇,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8d后通过免疫指数、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来评价金纳米团簇诱导的体内毒性是否有性别差异。结果2实验组的雌雄小鼠的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有所改变。BSA-Au NCs组的雌性小鼠的胸腺指数有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H—Au NCs组的雌性小鼠的谷草转氨酶有所升高,BSA-Au NCs组的雄性小鼠的谷丙转氨酶略有升高;2实验组小鼠的肌酐有明显变化,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SA-Au NCs组的雌性小鼠受到的免疫反应更明显,2实验组的雌雄小鼠受到相似的感染及炎症,雌雄小鼠的肝脏都有所变化,但雌性小鼠比雄性小鼠的肾脏更易受到损害。
陈婕宋莎莎张晓东沈秀吴迪龙伟王浩武权武权刘培勋樊赛军
关键词:毒性性别差异
巯基-聚乙二醇修饰的不同尺寸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和光学特性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利用氯金酸和不同的还原剂(如柠檬酸三钠和硼氢化钠)制备不同尺寸的金纳米颗粒(GNPs),同时制备巯基-聚乙二醇(SH-PEG)修饰的PEG—GNPs。方法将氯金酸溶液加热至沸腾,之后加入不同量的柠檬酸三钠或硼氢化钠溶液,搅拌30min即可制备不同尺寸的GNPs,之后加入一定量的SH—PEG,搅拌1h,即可制备PEG-GNPs。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来观察GNPs和PEG—GNPs的光学特性和尺寸。结果利用1%的柠檬酸三钠溶液可以制备10、25、45nm的GNPs,而用0.11%的硼氢化钠溶液可以制备5nm的GNPs。通过加入一定超的SH-PEG,可以制备PEG—GNPs。将不同尺寸的GNPs和PEG—GNPs的紫外可见吸收谱相比,发现随着GNPs尺寸的增加,表面等离子共振峰会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结论通过调节氯金酸与柠檬酸二钠或硼氢化钠的比例,可以制备不同尺寸的GNPs。同时,颗粒尺寸越大,表面等离子共振峰红移的现象越明显。
陈婕张晓东吴迪宋莎莎孙元明刘培勋丁艳秋焦玲冯鑫樊飞跃
关键词:聚乙烯二醇类显微镜检查
金纳米颗粒修饰及其对肝癌细胞生长和辐射损伤的影响
2014年
目的:用巯基-聚乙二醇(SH-PEG)对金纳米颗粒(AuNPs)进行化学修饰(PEG-AuNPs)并分析其对肝癌细胞存活率和辐射对肝癌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制备的AuNPs用SH-PEG进行化学修饰,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PEG-AuNPs的大小及肝癌细胞对其的摄取,应用Cell Titer-Glo发光法和克隆形成实验分别分析PEG-AuNPs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辐射对肝癌细胞作用的影响。结果制备的PEG-AuNPs的尺寸分别为14.4 nm和30.5 nm。30.5 nm PEG-AuNPs更容易被肝癌细胞摄取,表现出明显地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和提高辐射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 AuNPs经过SH-PEG化学修饰,30.5 nm PEG-AuNPs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提高辐射杀伤肝癌细胞的作用强于14.4 nm PEG-AuNPs。
张晓东陈婕吴迪沈秀宋莎莎龙伟王浩刘培勋樊赛军孙元明
关键词:聚乙烯二醇类金纳米颗粒放射增敏肝癌细胞
15nm聚乙二醇保护的Au纳米颗粒对HepG2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Au纳米颗粒对HepG2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首先制备典型的15nm聚乙二醇(PEG)包裹的Au纳米颗粒,然后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实时定量检测纳米颗粒的血浆稳定性,同时使用噻唑蓝法研究给药后24h和48h的细胞活性,最后,通过克隆形成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Au纳米颗粒对HepG2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结果PEG包裹的Au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血浆稳定性,在24h及以后未见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有明显的偏移。细胞活性实验表明,24h后,细胞的活性有所降低,但是48h后细胞的活性迅速恢复到90%。进一步研究克隆形成发现,Au纳米颗粒具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结论15nmPEG包裹的Au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血浆稳定性、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较好的放射增敏作用。
张晓东宋莎莎陈婕吴迪沈秀孙元明刘培勋
关键词:聚乙烯二醇类金纳米颗粒放射增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