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689)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张玮高静高申侯雪梅丁雪鹰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嘉兴学院解放军264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微针
  • 3篇给药
  • 2篇皮肤投药
  • 2篇米粒
  • 2篇纳米粒
  • 2篇经皮给药
  • 2篇促透作用
  • 1篇氮酮
  • 1篇熊果苷
  • 1篇水凝胶贴剂
  • 1篇体外
  • 1篇体外释放
  • 1篇体外释放研究
  • 1篇贴剂
  • 1篇凝胶
  • 1篇皮肤给药
  • 1篇黏弹性
  • 1篇羟基乙酸
  • 1篇微球
  • 1篇相位角

机构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嘉兴学院
  • 1篇解放军264...

作者

  • 5篇高静
  • 4篇高申
  • 4篇张玮
  • 2篇王晓宇
  • 2篇丁雪鹰
  • 2篇朱全刚
  • 2篇侯雪梅
  • 2篇张敏
  • 1篇李卫华
  • 1篇丁宝月
  • 1篇蔡溱
  • 1篇武鑫

传媒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药学学报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2010年中...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微针对熊果苷皮肤给药的促渗作用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考察微针对熊果苷皮肤给药的促渗作用,并与化学促渗剂氮酮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深反应离子刻蚀技术制备星形硅微针。制备熊果苷水凝胶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将人体腹部皮肤置于扩散池间,分3组:微针实验组供给室加入熊果苷水凝胶,皮肤采用微针作用;氮酮对照组供给室分别加入含有1%、3%、5%氮酮的熊果苷水凝胶,皮肤无微针作用;空白对照组供给室加入无氮酮熊果苷水凝胶,皮肤无微针作用。分别在1、3、6、12、24、36、48 h等时间点取样,以HPLC法测定接收池、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中的熊果苷含量,液相条件: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10-3mol/ml盐酸(5∶95);柱温2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82 nm。求算熊果苷的累积透过量(Qr)、稳态透皮速率(Js)及皮肤累积滞留量(Qs)。结果星形硅微针可以刺穿人体皮肤角质层。HPLC标准曲线方程C=0.000 2A-0.182 9(r=0.999 9),线性范围0.4~50μg/ml、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4%和2.74%,回收率均大于90%。微针作用组的熊果苷累计透过量、稳态透皮速率和表皮累计滞留量均高于5%氮酮组(P<0.01)。结论微针作用皮肤后可显著增加熊果苷皮肤渗透量。
张玮高静张敏王晓宇丁雪鹰武鑫侯雪梅高申
关键词:微针熊果苷氮酮皮肤投药
水凝胶贴剂基质交联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制备各类水凝胶贴剂基质,考察其流变行为,研究其交联机制,为水凝胶贴剂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较深层次的技术支持。在流变仪振荡模式的条件下,对水凝胶基质进行振幅扫描和单频扫描。分析水凝胶基质的线性黏弹区、复合模量值以及复合模量与相位角随时间的变化斜率,结果发现,凝胶基质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凝胶骨架;交联剂只有在酸性环境下才能与凝胶骨架发生交联反应,以增加凝胶基质的弹性;加入调节剂会降低凝胶基质的弹性,其降低程度与调节剂化学结构中羧基与羟基的个数比(–COO?/–OH)有关。在比值不等的情况下,–COO?/–OH越大,凝胶基质弹性下降越小;在凝胶基质中,调节剂主导基质交联速度,使用不同调节剂的凝胶基质的交联速度由大到小排序为:酒石酸基质>乳酸基质>苹果酸基质>柠檬酸基质。凝胶基质的交联反应不是匀速完成的。
侯雪梅丁宝月蔡溱张玮高静丁雪鹰李卫华高申
关键词:水凝胶贴剂黏弹性复合模量相位角
丙氨瑞林微球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研究
目的:研究由不同制备工艺、不同pH值释放介质对丙氨瑞林微球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趋势的影响。方法:由溶剂挥发法-复乳法(W/O/W)制备丙氨瑞林微球,内水相分别采用0%、8%、16%明胶水溶液,微球的挥干固化分别由常温挥发和...
张敏高静朱全刚武鑫王晓宇叶丽华高申
关键词:包封率体外释放
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研究
目的:考察微针阵列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渗作用,以及纳米粒在接收液和皮肤中的分布。方法:采用双荧光探针指示纳米粒的经皮过程,采用Franz扩散池法,将裸鼠皮肤置于扩散池间,微针组供给室加入纳米粒混悬液,皮肤采用微针阵列作用...
高静张玮高申
关键词:微针PLGA纳米粒局部给药
文献传递
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考察微针阵列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渗作用,以及纳米粒在接收液和皮肤中的分布。方法采用双荧光探针指示纳米粒的经皮过程,采用Franz扩散池法,将裸鼠皮肤置于扩散池间,微针组供给室加入纳米粒混悬液,皮肤采用微针阵列作用;对照组皮肤无微针作用。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在皮肤内的渗透过程,采用HPLC法测定纳米粒的分布。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纳米粒经由微针作用皮肤后产生的微孔渗透进入皮肤。48h后测定显示没有纳米粒进入接收液,皮肤中纳米粒的滞留量如下:微针组表皮125.99μg/cm2,真皮55.31μg/cm2,皮肤中总量181.30μg/cm2;对照组表皮42.15μg/cm2,真皮32.76μg/cm2,皮肤中总量74.91μg/cm2。微针可以增加纳米粒在皮肤内的滞留量(P<0.01),并且纳米粒在表皮层中的滞留量大于真皮层(P<0.01)。结论微针作用于皮肤后可显著增加纳米粒的皮肤内递送量,纳米粒沉积在皮肤中缓慢释放药物,有利于局部皮肤给药。
张玮高静朱全刚张敏王晓宇高申
关键词:微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皮肤投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