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2-06-03)

作品数:26 被引量:799H指数:16
相关作者:邵全琴刘纪远赵志平樊江文王军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0篇草地
  • 8篇生态系统
  • 6篇草地退化
  • 4篇土地覆被
  • 3篇三江源自然保...
  • 3篇土壤
  • 3篇自然保护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净初级生产力
  • 3篇保护区
  • 3篇草地生态
  • 3篇草地生态系统
  • 3篇初级生产力
  • 2篇遥感
  • 2篇遥感分析
  • 2篇土壤侵蚀
  • 2篇气候
  • 2篇径流
  • 2篇黄河源区
  • 2篇长江源头

机构

  • 26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市农业科...

作者

  • 18篇邵全琴
  • 17篇刘纪远
  • 7篇赵志平
  • 6篇樊江文
  • 6篇王军邦
  • 5篇陈卓奇
  • 4篇黄麟
  • 4篇徐新良
  • 4篇肖桐
  • 3篇邵景安
  • 3篇芦清水
  • 2篇钟华平
  • 2篇刘荣高
  • 2篇齐永青
  • 2篇邴龙飞
  • 2篇卢鹤立
  • 2篇张小咏
  • 1篇胡中民
  • 1篇张帅
  • 1篇张文彦

传媒

  • 5篇地理研究
  • 3篇资源科学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地球信息科学
  • 3篇地球信息科学...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科学
  • 2篇草地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年份

  • 4篇2011
  • 8篇2010
  • 8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江源区东部8县草地退化格局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利用3期遥感影像(20世纪70年代末MSS,20世纪90年代初和2004年TM),借助1:100000地形图、1:1000000草地图和植被图以及野外考察景观照片,对三江源区东部8县的草地退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东部8县草地退化,总体为轻微退化类型区,退化趋势减弱。轻度破碎化草地、轻度破碎化和轻度覆盖度下降草地类型占该区总退化类型面积的63%;②轻度退化草地以阿尼玛卿山地周围所占比例最大。中度退化草地主要位于西部和南部山体的阳坡、半阳坡,而在阴坡上很少发现。重度退化草地多数分布于河流、居民点周围;③海拔3700~4500m之间是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区,两时段退化草地面积分别占总草地面积的11.88%和8.01%,而8°~25°也集聚了东部8县主要草地退化类型;④草地退化比重由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11.2%减小为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4年的9.8%,但草地退化趋势仍在持续;⑤研究有助于从本底上准确把握三江源区草地退化状况,进而认识源区主体生态系统本底状况。
芦清水黄麟吕宁
关键词:草地退化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被引量:57
2009年
基于联合国新千年全球生态系统评估(MA)概念框架,提出了系统完整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系统结构、支持功能、调节功能和供给功能的4大类15个一级指标、75个二级指标。针对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区的草地生态系统的区域特点和人类对其功能的需求分析,设计了以土地覆盖结构和草地退化结构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结构指标群;以初级生产力为核心的支持功能指标群;以水、碳调节为核心的调节功能指标群,以及以水供给和草地承载力为核心的供给功能指标群。在该指标体系中,设计了草地退化遥感分类系统,以实现年代际时间尺度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分析评估;提出了退化草地态势遥感分类系统,以实现大型生态工程实施后年际时间尺度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态势的分析和评估。
刘纪远邵全琴樊江文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
30年来青海三江源生态系统格局和空间结构动态变化被引量:99
2008年
在多期遥感图像支持下,通过对生态系统类型进行辨识,获得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格局和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0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格局稳定少动,生态系统类型变化相对缓慢,农田、森林、草地、水体与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年变化速率均小于0.5%,是长江、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各区域生态系统转类变幅最小的稳定少动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类型的转变主要发生在草地和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上,草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部和东部地区,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广大西部和北部地区。
徐新良刘纪远邵全琴樊江文
关键词:生态系统空间结构
近44年来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76
2007年
利用1961-2004年青藏高原97个站点的夏季逐日降水数据,通过累积距平、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功率谱方法等,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比较少的地区,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例较高,夏季降水与全年降水的相关性也较强;夏季降水相对变率最大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的最干旱地区,最小的地区是三江源区;夏季降水趋势增加和减少的站点分别为54个和43个,通过较显著检验的站点占总数的18.6%;在2000m以下的站点中,海拔和夏季降水气候倾向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相关度达0.604(显著性0.01);1961-1983年和1984-2004年两个时间段相比,除了3000~3500m海拔范围外,其余海拔范围夏季降水气候倾向率都表现为增加;夏季降水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场:高原东南部类型场、高原东北部类型场和三江源类型场,高原东南部类型场和高原东北部类型场表现出南北变化相反的降水特点,分界线大致沿着35oN线;在90%的置信概率下,三种类型场分别表现出5.33年、21.33年和2.17年的潜在周期;4500m以上海拔范围的站点夏季降水周期通过很显著检验(!=0.01),站点海拔和降水周期存在-0.626的高相关度;在三江源地区,3500m以上的站点夏季降水周期随海拔升高而减小,3500m以下的夏季降水周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
卢鹤立邵全琴刘纪远王军邦陈卓奇
关键词: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气候倾向率降水类型降水周期
三江源区典型高寒草甸土壤侵蚀的^(137)Cs定量分析被引量:19
2011年
高寒草甸是青海三江源地区的主体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的根系盘结,形成坚实的"地毯式"草皮层,固土持水能力强,是维持"中华水塔"的主要贡献者.为了定量分析典型高寒草甸的抗侵蚀能力,本文选择草皮层完整、植被覆盖度在60%以上的典型高寒草甸坡面,进行了土壤侵蚀的137Cs核素示踪研究.结果表明:(1)各采样坡面土壤侵蚀强度属微度-轻度侵蚀水平,玉树县玛龙村坡面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64tkm-2a-1,玛多县野牛沟乡坡面为415tkm-2a-1,称多县珍秦乡坡面为875tkm-2a-1.(2)在坡面尺度上,土壤侵蚀速率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植被覆盖度越高,坡面侵蚀模数越小(P<0.01,R2=0.986);在样点尺度上,土壤侵蚀速率与植被覆盖度之间也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P<0.01,R2=0.555).(3)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坡面侵蚀强度及其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表明,植被是土壤侵蚀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具有完整草皮层且植被覆盖度较高的高寒草甸,对于土壤保护和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邵全琴肖桐刘纪远齐永青
关键词:土壤侵蚀高寒草甸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3
2010年
基于中国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类系统,利用1970年代中后期、1980年代末、2004年和2008年4期遥感图像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近30a来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转类途径与幅度及各保护区各圈层转类指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a来,草地总面积经历了一个增加-减少-增加的过程。自然保护区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末和1980年代末至2004年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是草地覆盖度下降,土地覆被总体上具有转差趋势。近4a来草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大部分的保护区和内部各圈层土地覆被都有转好趋势,可能与《规划》实施有关。
赵志平刘纪远邵全琴
关键词:土地覆被
三江源地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被引量:12
2010年
三江源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在目前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现状下,其内部的草地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现象,这种退化过程极大的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本文从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出发,利用IPCC提供的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建立了三江源地区基于NPP的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同时对其进行了脆弱性等级划分,发现脆弱度等级随平均高程的增加而增高,根据插值得到的降雨量和湿润指数的空间分布,发现中度以上脆弱度主要分布在500mm等降雨量线以西,重度以上脆弱度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雨量线以西,极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350mm等降雨量线以西。可见该区的脆弱度与降雨量有很大关系。湿润指数-30等值线很好的标示了大部分中度以上脆弱度,因此可见在这一区域水热交互作用是影响植物生长的更重要的因子。
肖桐王军邦陈卓奇
关键词:脆弱性草地生态系统NPP
近20年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植被生产力变化模拟被引量:14
2009年
三江源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的生态安全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作为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指标之一的净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及其速率,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利用GLOPEM模型模拟得到的青海三江源地区1988-2008年的NPP数据,计算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外1988-2008、1988-2004,以及2004-2008年3个时间段的NPP年际变化速率,比较了三江源保护区内外的NPP年际变化。同时对三江源各个下属保护区的NPP增长潜力进行了排序,结果认为,三江源地区自生态系统工程实施以来,NPP有了明显的回升,回升速率约为0.47 gC/m2.a,其内部大多数子保护区的NPP也有了明显恢复,NPP回升的保护区占到总保护区数量的72%。
肖桐刘纪远邵全琴
关键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净初级生产力
三江源南部草地退化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本文利用三江源南部1977年MSS、1990年TM和2004年TM三期遥感影像,结合1:10万地形图、1:100万草地图、1:100万植被图和野外考察等资料,分析该区草地退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该区草地总体呈轻度退化,即为轻度破碎化退化、轻度覆盖度下降、轻度破碎化和轻度覆盖度下降复合型退化,共占研究区退化总面积的84.3%;轻度退化草地主要散布在唐古拉山东北部区域,中度退化草地多数分布于河流、居民点周围,草地轻度沙化/盐化退化主要发生在湖盆周围、河岸附近、滩地等区域。草地退化面积随海拔高度升高近似于正态分布,退化面积集中4400~5300m左右。1977~1990年和1990~2004年前后两期草地退化面积占研究区草地面积12.6%和18.9%,指示着草地状况的恶化。同时,对前后两个时段比较发现,草地退化发生以破碎化为先导,随后发生覆盖度持续降低。沼泽和沼泽化草甸的变化反映了区内气候的趋干化。另外,受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前期草地和沼泽变化有转好迹象。
张小咏邵景安黄麟
关键词:草地退化
近30年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变化分析被引量:18
2009年
本文利用三江源地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末和2004年三期土地覆被的数据,分析了三江源18个自然保护区3个圈层的2004年的土地覆被类型特征,以及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80年代末至2004年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江源18个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均以草地为主,2004年草地占保护区面积的65.68%,其中,约古宗列保护区最高,为83.0%,格拉丹东保护区最低31.48%。2004年18个保护区土地覆被状况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玛可河>多可河>江西>麦秀>中铁-军工>白扎>东仲>通天河沿>年保玉则>阿尼玛卿>昂赛>扎陵湖-鄂陵湖>当曲>果宗木查>星星海>索加-曲麻河>约古宗列>格拉丹东。1970年中后期至2004年土地覆被动态度大小依次为:星星海>扎陵湖-鄂陵湖>玛可河>多可河>年保玉则>江西>白扎>麦秀>阿尼玛卿>通天河沿>果宗木查>中铁-军工>约古宗列>索加-曲麻河>当曲>格拉丹东>昂赛>东仲。1970年中后期以来,18个保护区中有14个的土地覆被状况是变差的,按转差程度依次是星星海>阿尼玛卿>扎陵湖-鄂陵湖>年保玉则>多可河>白扎>约古宗列>通天河沿>索加-曲麻河>果宗木查>麦秀>中铁-军工>昂赛>东仲;有四个保护区的覆被状况有所好转,分别是当曲、格拉丹东、玛可河、江西保护区。
陈浩赵志平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