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2-06-01)

作品数:26 被引量:289H指数:10
相关作者:李英年张法伟王建雷汪诗平薛晓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草甸
  • 7篇高寒草甸
  • 6篇植被
  • 6篇土壤
  • 4篇气候
  • 4篇嵩草
  • 4篇矮嵩草
  • 4篇矮嵩草草甸
  • 3篇海拔
  • 3篇垂直带
  • 2篇有机质
  • 2篇蒸散
  • 2篇蒸散量
  • 2篇植被类型
  • 2篇植物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质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全氮
  • 2篇微气象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青海省气象局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青海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达科他州州...

作者

  • 23篇李英年
  • 18篇张法伟
  • 10篇王建雷
  • 9篇薛晓娟
  • 8篇汪诗平
  • 8篇赵新全
  • 5篇赵亮
  • 4篇刘安花
  • 4篇宋成刚
  • 3篇古松
  • 3篇徐世晓
  • 3篇孙建文
  • 2篇周华坤
  • 2篇李婧梅
  • 2篇牛海山
  • 2篇林丽
  • 2篇李以康
  • 1篇李红琴
  • 1篇张立荣
  • 1篇王艳芬

传媒

  • 6篇中国农业气象
  • 3篇冰川冻土
  • 3篇山地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高原气象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8篇200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祁连山坡地垂直带三种牧草的生长试验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盆栽试验,观测分析了祁连山东段南麓坡地3200m-3800m垂直带3种牧草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Keng)仅在3400m处发芽、生长,其他高度上未发芽;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G riseb)和冷地早熟禾(Poa crym ophilaKeng)在不同海拔高度均可发芽、生长。垂穗披碱草和冷地早熟禾地上、地下生物量沿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前者生物量大于后者;两者的植株高度和根系长度随海拔不同而不同,都在3400m处最大,前者大于后者。因此,垂穗披碱草和冷地早熟禾可以作为高寒草原地区推广种植的首选牧草,而中华羊茅生长所需环境相对苛刻,不易在同类环境下生长。
薛晓娟李英年杜明远刘安花张法伟王建雷
关键词:三种牧草盆栽试验
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植被反射率特征被引量:3
2009年
根据祁连山海北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2004年观测的太阳总辐射和反射辐射资料,分析了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植被反射率(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露梅灌丛草甸A在日间或一年间均表现出"U"型变化规律,晴天、昙天和阴云天气状况下的早晚略有差异,中午前后的A值三者无明显差异。季节不同下垫面性质不同的影响,A的分布不同。海北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A的月平均在植物生长季内5~9月为0.15,植物非生长季的10月~翌年4月为0.20,年平均A为0.18。
李英年赵亮赵新全王勤学杜明远张法伟
关键词:反射率
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微气象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08年
对青海海北高寒湿地2004年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表明:海北高寒湿地地—气长短波辐射、地表反射率、能量通量各分量、动量通量、气温、地温、风速、CO2交换量等季节变化明显。因受湿地下垫面性质影响,地表反射率在1~2月明显大于其他季节,7~10月小,表现出冬季高夏季低的“U”型变化特征。地面长波有效辐射无明显季节变化。分析还表明,海北高寒湿地夏季及春、秋季均为明显的热源,而在寒冷的冬季出现一定的“冷源”效应。海北高寒湿地地—气间CO2交换量季节变化明显,年内4月和10月分别存在两个CO2释放高峰期,夏季的7~8月为一个强吸收期。
李英年赵新全徐世晓赵亮张法伟古松
关键词:高寒湿地微气象辐射通量
高寒矮嵩草草甸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被引量:7
2008年
利用2001年和2003年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海北站)矮嵩草草甸土壤水分的日变化、植物生长季期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及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水分的日变化在各季节表现出早晚高,中午低的U型分布变化;在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与植物生长、土壤消融与冻结、气候条件等有很大的联系,少降水年与多降水年变化基本一致;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厚而降低;根据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利用情况将土层分为根系利用层和根系微利用层。
刘安花李英年张法伟薛晓娟
关键词:矮嵩草草甸土壤水分
祁连山冷龙岭南坡小气候及植被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09年
在祁连山冷龙岭南坡3 200 m到4 200 m建立样带,每200 m为梯度设置7个样地,利用微气象自动观测仪观测气温和土壤温度,同时调查样带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及地上生物量等。结果表明,气温日变化幅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气温随海拔增加降低明显,年平均气温直减率0.51℃/100 m,不同季节直减率有所不同。日平均气温稳定≥0℃、≥3℃和≥5℃的积温直减率几乎相同,为92℃/100 m,持续天数直减率9 d/100 m。土壤表层温度随海拔变化具有与气温相近的变化趋势。依植被景观及气候特点可将祁连山冷龙岭南坡分为亚高山高寒草甸、亚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及高山冰雪稀疏植被气候带。观测植被区地上生物量表明,植被地上年净初级生产力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王建雷李英年杜明远王勤学唐艳鸿薛晓娟张法伟汪诗平
关键词:气温土壤温度海拔梯度气候带生产力
黄河源区地表湿润指数及与气象因素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黄河源区地表潜在蒸散,分析了区域1961-2009年49 a来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并进行影响地表湿润指数的气象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49 a来黄河源区年地表湿润指数呈减小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相对湿冷,70年代半湿冷,80年代为弱暖湿型,90年代暖干化明显.但进入21世纪初,特别是2003年以来,黄河源区降水增多,湿润指数上升,表现为暖湿型的气候特征.不同季节湿润指数变化略有不同,比较而言,49 a来地表湿润指数在冬春季呈增加趋势,夏秋季呈减小.湿润指数对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的响应最为敏感.
侯文菊李英年
关键词:黄河源区地表湿润指数气候变化
一次降水过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CO2通量和热量输送的影响被引量:10
2008年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热量输送和碳收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降水过程对其影响较为复杂。利用三维超声风速仪和红外CO2/H2O分析仪,以及常规微气象要素的涡度相关观测系统,分析了2002年8月8—17日的一次降水过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CO2通量和热量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过程使气温、地温和辐射等有所降低,大气湿度和CO2通量有所升高;气温、地温、总辐射、地表反射辐射、光合有效辐射(PAR)、净辐射、土壤热通量、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分别下降了23.3%、23.1%、61.9%、58.9%、61.7%、57.9%、268.3%、61.6%和71.0%,大气湿度和CO2通量分别升高了27.0%和38.6%;降水削弱了PAR对白天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的影响,而增加了地温对夜间呼吸的控制;降水强度对白天NEE几乎没有影响,但能降低夜间呼吸。
张法伟李英年赵新全古松王勤学杜明远唐艳鸿
关键词:降水过程高寒草甸CO2通量
高寒草甸不同植被功能群盖度对模拟气候变化的初期响应被引量:2
2010年
为进一步研究高寒生态系统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响应方式和适应机理,我们在青藏高原东北祁连山南坡,沿海拔梯度对嵩草(Kobresia bellardii)草甸、灌丛草甸、杂草草甸和稀疏植被4种植被类型进行双向移栽实验,以期获得高寒草甸植被群落较为详尽而真实的响应特征。4个功能群(莎草类、禾本类、豆科类和杂草类)绝对盖度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莎草类植被盖度与土壤含水量线性负相关,在3600 m处最大。禾本类和豆科类分别与土壤含水量和气温线性正相关,两者在3200 m处最为适宜。海拔与杂草类盖度的二次方程可解释其63%的变异。莎草类与禾本类、豆科类植被盖度存在较弱的补偿作用,而禾本类与豆科类之间具有显著的补充作用。对比80年代的植被盖度,嵩草草甸优势种对模拟降温的响应暗示其稳定性较高。
张法伟李跃清李英年李以康林丽曹广民杜明远王勤学
关键词:功能群
青海湖东北岸草甸化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6
2011年
2008年对海北牧业气象站附近的草甸化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群落的组成成分单一,植物种类比较贫乏,主要植物有23种,隶属9科,21属,主要优势种为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次优势种为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等。北温带分布的属占优势植物群落,其生活型多年生植物占绝对优势,尤其是多年生非禾草类植物是群落的主要生活型;群落垂直结构不太明显,大体分3层;从物种多样性分析看,4条样线中,物种丰富度指数(R1、R2)、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及匀均度指数(E1、E2)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
宋成刚张法伟刘吉宏孙建文王建雷李英年
关键词: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气温、降水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周期特征被引量:18
2009年
依据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1980—2007共28年的气温、降水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数据,采用墨西哥小帽母函数对其进行周期特征的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水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均存在13年的主要周期,但气温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次要周期(均为2年)对其年际变化的影响较小,而降水次要周期(4年)的影响较大.三者的滞后相关分析发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在20年时间尺度上主要受控于气温,且对后者存在5~9年较弱的延迟效应;而与降水的关系较小.
张法伟李红琴李英年李以康林丽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小波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