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ASH002)
- 作品数:17 被引量:170H指数:8
- 相关作者:杨敏和思鹏杨玉宏刘欣郑杭生更多>>
- 相关机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新三农”发展格局的构建被引量:8
- 2013年
- 从中国城乡社会变迁的历史看,城市与乡村始终构成了同一进程的两侧;从当代中国城镇化的进程看,城镇化每一阶段的推进必然牵涉到乡村,引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许多方面的实际反应。中国城镇化的许多方面是没有先例的、前所未有的,这一过程导致了许多未曾预料的后果。"三农"问题可以说是城镇化引发的强烈反应。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新思考"三农"问题,对土地配置、农民出路、粮食体系、农业经营、新农村建设等并给予具体回答,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这一过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形成"新三农"——现代农村、现代农业和汇入现代职业体系的现代农民的发展格局。
- 杨敏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被引量:22
- 2017年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加重,我国面临巨大的养老服务压力,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是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关键。近些年,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全国多地广泛兴起,并取得一定成效。文章对互助养老模的研究现状和实践类型进行了总结、提炼,比较分析了几种互助养老模式的特点、优势与不足,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互助养老模式的建议。
- 刘欣
-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养老服务体系
- 社会协商论:包容共享与社会公正新探——试析郑杭生先生对中国特色中层理论的贡献被引量:1
- 2015年
- 郑杭生先生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学理论的应用研究,这一过程形成了对中层理论的论述。社会协商论在社会运行学派的中层理论中有其重要的位置,郑先生最早的相关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以来,关于社会共同性及其两个方面的思考,以及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意义资源和意义效应等探索,促成了这一理论的提升和深化。这期间,当代世界与中国社会经历的持续巨变,与早期工业化和现代化相联系的阶级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对于传统的阶级政治及其政治诉求和政治协商,表达多元利益诉求的社会协商旨在探求更多的可能性。
- 杨敏和思鹏
- 中国多民族社会及其现代应对——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思想探究被引量:7
- 2015年
- 自本世纪初起的十余年时间里,郑杭生将他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运用于民族社会学研究,使一般社会学理论与分支社会学应用相结合,从而在继续丰富和深化一般社会学理论的同时,也推动了分支社会学的发展和繁荣。郑杭生的研究对于我国民族社会学的定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就基础性内容而言,郑杭生的民族社会学思想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确定民族社会学的历史时空方位,建立了这一学科的研究视野;第二,通过探索历史中国、现实中国和未来中国社会运行的贯通性问题,凸显了"边疆中国"的国家政略意义;第三,阐述了民族互利、民族认同、民族团结的核心命题,揭示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生存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
- 杨敏
- 关键词:民族社会学民族团结
- 社会运行理论视野下的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郑杭生社会建设思想初探被引量:3
- 2015年
- 以社会运行理论为主线,可以对郑杭生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核心观点、逻辑脉络以及主要影响等做概括的梳理、提炼。郑杭生及其学术团队从社会运行理论视角出发,深刻阐释了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社会建设的科学意涵、本质属性与深层理念,社会建设的目标与关键,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与重点关注对象,社会建设的立足点等,并在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不断显现的新特点、新挑战、新趋势的基础上,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指导性、前瞻性的实践主张,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社会建设理论。自20世纪末以来,郑杭生的社会建设思想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政策领域乃至更广的社会层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 李迎生徐向文
- 关键词:社会运行社会建设社会治理
- 城乡社会变迁统合性视野中的城市社会与社区--“全域城市社会”理念下的生态社区建设被引量:12
- 2015年
- 当代中国城乡社会异常快速的变化引发了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而城市社区已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一个聚合终端。这种异变标志着以往城乡二元结构理路的失败,也意味着必须对城乡社会发展及社区治理的理念与路径进行深刻反思和检讨。为此,应具备城乡社会变迁的统合性视野,树立"全域城市社会"的理念。城乡社会发展的合理性、人文性和品质性以及社区生态治理的探索,都绕不开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这一核心问题。运用社会资源配置这个杠杆,促成生态社区建设过程的基层治理的转型,各地的实践探索是富有成效的,如杭州市上城区通过"联街结社"共建社区生态文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社区以"美村计划"构建公园里的城市,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绿色新社区建设,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类探索是推动当今中国走出初级的、粗放的旧式城镇化,真正转向高级的、精致的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 杨敏骆明璞
-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被引量:18
- 2013年
- 如果以社会福利的体制转变和发展趋势作为新的视角,来透视人类社会的现代性转型和变迁过程,我们将获得关于这段历史的一个新文本和新图景。这个文本和图景中呈现出了这样的一条主线:人的生活保障和福利从最初的个人命运和家庭义务,逐渐成为了政府责任和国家行动,而且,这一责任和行动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吝惜、排斥到慷慨、包容;最终,在作为一项制度的社会福利与个人应当享有的社会权利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匹配——尽管迄至今日,这种匹配还远未达到和谐的水平。重要的是,通过对西方国家社会福利体制发展过程的追溯和寻访,把握牵动这一演变过程和未来走向的主线索,深入总结其对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启示,显然是一项兼具学术内涵和实践意义的工作。
- 杨敏郑杭生
-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福利制度政府责任社会权利
- “国家—社会”视阈中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历史逻辑、边界重构与机制创新被引量:10
- 2016年
-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无疑是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检视"国家—社会"关系问题域演进的历史逻辑,反思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实践向度,多元治理主体应遵循其内在治理逻辑,在治理职能边界内开展协商、协同、协作治理活动。在治理理论框架与治理实践创新的导引下,重点加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制度供给与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和思鹏
-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 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成长与农村社会学的发展被引量:1
- 2014年
- 中国社会学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学科不断成长壮大,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正在愈益增强。与此同时,这一学科也表现出日渐成熟的特征。在中国社会学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农村社会学是做出重要贡献的分支应用领域。无论是从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学术取向,或是追求主体性和自觉性的学术根基,还是承当民族生存和国家命运责任的学术立场,农村社会学的贡献是独特的和难以比拟的。当代农村社会学继续秉承了社会学先贤的事业和志向,并坚持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的学术理念。面对已经到来的新型城镇化、城乡社会变迁、城乡关系调整的新阶段,农村社会学和整个中国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将进一步凝练和提升,以往西方社会学的话语支配地位将持续弱化并面临终结,从而真正迎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学派的发展时期。
- 杨敏
- 关键词:中国社会学农村社会学
- 社会学理论视野中的中国城乡社会变迁——关于《三元化利益格局下“身份―权利―待遇”体系的重建》一文的访谈和思考被引量:2
- 2013年
- 在《社会学评论》创刊号,杨敏教授发表了《三元化利益格局下"身份—权利—待遇"体系的重建———走向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市化》一文,由于文本自身的限制,其中一些问题和深入思考未能充分展开。王娟娟的访谈使杨敏教授得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再阐述。通过访谈,杨敏教授再度回顾了中国城乡社会演进过程中相依不离的两条宏脉、中国城乡结构关系的变迁与城乡社会利益格局的演变"、身份—权利—待遇"体系从城乡同构到城乡差别再到同城差别的发展过程,以及目前"三分天下"人口格局与三元化特征利益格局所表现的同城差别,等等。由于内容和问题的宏阔与多面,文中讨论和交流有较大的跨度,譬如,从倒溯历史感受内在其中的深沉力量到寻求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合理答案,从西方社会科学经典大家的再评判到中国早期社会学家思想的再认识,宏观理论与中观和微观视角、宏大叙事与个人话语、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关系,以及在推进"身份—权利—待遇"的同城化、走向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带给我们的将是怎样的社会公平正义。
- 杨敏王娟娟
-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新型城市化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