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586)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朱道弘曾杨赵吕权贺一原赵琴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飞行肌
  • 2篇成虫
  • 2篇翅型
  • 1篇雄虫
  • 1篇神经生理
  • 1篇生态意义
  • 1篇生殖力
  • 1篇丝带凤蝶
  • 1篇胚胎
  • 1篇胚胎发育
  • 1篇资源分配
  • 1篇温度
  • 1篇线粒体基因
  • 1篇卵巢
  • 1篇卵巢发育
  • 1篇环境因素
  • 1篇基因序列
  • 1篇光周期
  • 1篇红斑
  • 1篇凤蝶

机构

  • 7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湖南第一师范...

作者

  • 5篇曾杨
  • 5篇朱道弘
  • 3篇赵吕权
  • 2篇贺一原
  • 1篇赵琴
  • 1篇王娟
  • 1篇刘佳
  • 1篇朱锡勇

传媒

  • 2篇生命科学研究
  • 2篇昆虫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长颚斗蟋翅二型雄虫打斗策略差异的神经生理调控机制
本文以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 Walker雄成虫为材料,采用药理学方法,注射章鱼胺(Octopamine,OA)/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
胡芒
丽斗蟋翅二型雌虫飞行肌和卵巢发育间的资源分配差异被引量:5
2012年
丽斗蟋Velarifictorus ornatus具有明显的翅二型现象,长翅型与短翅型雌虫的卵巢和飞行肌存在着生理权衡。本研究分别应用蒽酮比色法、硫代磷酸香草醛法、考马斯亮蓝染液对羽化后10d内两型雌虫飞行肌与卵巢内糖原、总脂及蛋白质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后10d内,两型雌虫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但短翅型雌虫怀卵量明显多于长翅型雌虫,而人工脱翅能够促进长翅型雌虫怀卵量增加(P<0.05)。短翅型雌虫飞行肌内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含量在成虫羽化后10d内无明显变化,但长翅型雌虫飞行肌内蛋白质在成虫羽化后3d时达到最大值564.4±87.5μg/♀,糖原与总脂含量分别于羽化后第5天达到最大值85.2±21.7μg/♀和5284.7±1267.4μg/♀。然后开始下降,各实验处理天数内,长翅型雌虫飞行肌内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含量都显著多于短翅型雌虫(P<0.05)。相反,各处理天数内,短翅型雌虫卵巢内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含量则明显多于长翅型雌虫(P<0.05),同时虫龄对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在两型雌虫飞行肌与卵巢内分配也产生明显影响(P<0.05)。人工脱翅能够促进长翅型雌虫卵巢内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含量增加,同时诱导飞行肌内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含量降低,其中总脂含量在脱翅后10d时降为2394.9±1461.8μg/♀,只有最大值的一半,而与短翅型雌虫相似(P>0.05),表明总脂为丽斗蟋飞行的主要能源物质。外用保幼激素Ⅲ能够促进长翅型雌虫卵巢内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含量增加(P<0.05),但对飞行肌内三者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外用早熟素Ⅰ对短翅型雌虫卵巢内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含量亦无明显影响(P>0.05)。上述结果表明,丽斗蟋长翅型雌虫首先将获得的资源用于发育飞行所需的飞行肌,短翅型雌虫则首先将所获得的资源用于发育繁殖所需的卵巢,但长翅型雌虫飞行肌与卵巢间的资源分配�
赵吕权朱道弘曾杨
关键词:飞行肌卵巢资源分配
不同季节型丝带凤蝶成虫翅的定量比较研究
2016年
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us Gray)是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昆虫,存在季节多型现象。为明确其季节多型的科学划分依据,利用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丝带凤蝶长沙种群野外成虫的翅面积、尾突长度及面积、翅红斑面积进行测量,分析各世代成虫上述特征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春型成虫的翅面积、尾突长度和相对面积均显著低于夏型成虫,而其前翅红斑相对面积显著大于夏型成虫。另外,春型雄成虫的后翅反面总红斑及臀角区红斑的相对面积显著高于夏型雄成虫,但是雌成虫并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丝带凤蝶的季节多型现象存在性间差异;前、后翅面积,后翅尾突长度及相对面积,前翅红斑相对面积是区分丝带凤蝶不同季节型的主要指标;而后翅反面红斑相对面积及臀角区红斑相对面积则是区分雄成虫季节多型的重要指标。
朱锡勇曾杨朱道弘
关键词:丝带凤蝶红斑
黄脊雷蓖蝗胚胎发育阶段的划分被引量:3
2012年
黄脊雷蓖蝗Rammeacris kiangsu Tsai在各分布区域均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壤内越冬,是我国的重要森林害虫,给竹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以采自湖南桃江的黄脊雷蓖蝗为材料,对其胚胎形态进行了观察,将其胚胎发育划分为10个阶段.此外,黄脊雷蓖蝗的胚动属于反向移动,在25℃的恒温条件下其胚动主要发生在产卵后45~75 d.
赵琴贺一原
关键词:胚胎发育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曲脉姬蟋亚热带种群翅型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曲脉姬蟋Modicogryllus confirmatus Walker具有明显的翅二型现象。为探究环境及遗传如何影响曲脉姬蟋亚热带种群的翅型分化,对饲养于不同光周期、温度和密度条件下若虫羽化后的翅型比进行了调查,并对长、短翅型蟋蟀进行了3代遗传筛选和杂交试验,研究了光周期、温度、种群密度和遗传对曲脉姬蟋广西种群翅型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和种群密度对曲脉姬蟋的翅型分化均无影响,而温度对其翅型分化具有调控作用。正常范围内的温度变化(25℃、30℃)对其翅型分化无显著影响,而35℃的极高温则显著降低曲脉姬蟋的长翅率,说明其翅型分化并不是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而高温胁迫可引起短翅化。对不同翅型进行了3代筛选,结果表明,往短翅型选拔会引起雌、雄虫的短翅率都明显下降,而往长翅型选拔时,雌、雄虫的短翅率均维持在极低水平;不同亲本组合的后代间的长翅率有差异,说明曲脉姬蟋的翅型分化可能受多基因调控。
王娟朱道弘曾杨
关键词:光周期温度
基于mt DNA 16S rRNA、COⅠ及Cyt b部分基因序列的长颚斗蟋与迷卡斗蟋遗传差异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长颚斗蟋和迷卡斗蟋的遗传差异对于蟋蟀遗传多样性,分类鉴定等有重要意义。通过PCR技术扩增测定长颚斗蟋和迷卡斗蟋的mt DNA 16S r RNA、COⅠ与Cyt b部分基因序列。数据分析表明:长颚斗蟋和迷卡斗蟋16S r RNA,COⅠ和Cyt b的种间序列相似度分别约为91.5%、87.0%和85.5%。长颚斗蟋种内16S r RNA、COⅠ和Cyt b基因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9.8%、98.9%和98.8%;迷卡斗蟋种内16S r RNA、COⅠ和Cyt b基因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8.4%、98.4%、97.2%。研究结果表明:长颚斗蟋与迷卡斗蟋的种间遗传差异明显大于种内遗传差异;16S r RNA、COⅠ、Cyt b基因序列适合作为长颚斗蟋和迷卡斗蟋遗传差异研究及分类鉴定的分子标记;COⅠ和Cyt b基因较16S r RNA基因有更快的进化速度,其种间遗传差异也更为明显。
刘佳贺一原朱道弘赵吕权曾杨
关键词:线粒体基因
长颚斗蟋长翅和短翅型雌成虫飞行肌发育、生殖力及寿命的比较被引量:7
2012年
为探讨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es(Walker)翅型分化的生态学意义,对室内饲养获得的长翅和短翅型雌成虫飞行肌和卵巢的发育,以及长、短翅型雌成虫的生殖力和寿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羽化当日,长翅型雌成虫飞行肌重38.68±9.15mg,显著高于短翅型的17.53±4.44mg(P<0.05);而二者卵巢重量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4.69±1.04mg和4.88±0.97mg。羽化后8d内,长翅型雌成虫飞行肌重量增加了48.9%,短翅型雌成虫飞行肌重量无明显增加;而短翅型雌成虫卵巢的重量增加至93.5±11.7mg,约为长翅型雌成虫的4.5倍。短翅型雌成虫的产卵前期显著短于长翅型,其早期产卵量及总产卵量亦显著高于长翅型;而两翅型雌成虫中后期产卵量及寿命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长翅型雌成虫在羽化后12d开始发生飞行肌的降解,飞行肌降解个体的卵巢重量显著高于未降解个体,与短翅型相似。结果提示,飞行肌与生殖系统的发育之间存在资源分配的权衡关系(trade-off),且这种资源分配的差异可能会导致长翅型与短翅型个体在生活史策略上出现分化,即长翅型个体具有飞行能力,而短翅型个体则在生殖方面获得更高的收益,且飞行肌的降解可能是长翅型个体由飞行转向生殖发育的生理信号。
曾杨朱道弘赵吕权
关键词:生态意义飞行肌生殖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