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02JC14026)

作品数:7 被引量:51H指数:5
相关作者:葛均波王克强贾庆哲黄东梁春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树突
  • 7篇树突状
  • 7篇细胞
  • 6篇单核
  • 6篇单核细胞
  • 6篇单核细胞源
  • 6篇树突状细胞
  • 6篇核细胞
  • 4篇蛋白
  • 3篇树突细胞
  • 3篇糖基化
  • 3篇糖基化终产物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激酶表达
  • 1篇蛋白浓度
  • 1篇蛋白诱导
  • 1篇低密度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上海市心血管...

作者

  • 7篇葛均波
  • 6篇贾庆哲
  • 6篇王克强
  • 5篇梁春
  • 5篇黄东
  • 4篇罗育坤
  • 3篇姚康
  • 3篇陈灏珠
  • 2篇孙爱军
  • 2篇施鸿毓
  • 2篇邹云增
  • 2篇黄榕翀
  • 1篇曹雪涛
  • 1篇洪晓武
  • 1篇钟翠平
  • 1篇曹克将
  • 1篇许从峰
  • 1篇吴宗贵

传媒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国外医学(心...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树突状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被引量:5
2003年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免疫密切相关。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发现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参与体内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近来的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现有的关于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未来的可能治疗应用作一综述。
黄东罗育坤梁春王克强葛均波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树突状细胞抗原呈递细胞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可诱导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形成泡沫细胞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经含rhGM-CSF(100μg/L)和rhIL-4(20μg/L)的Cellgro培养,使其分化为DC。DC与100 mg/L天然的或氧化修饰的LDL孵育72 h后,采用透射电镜和尼罗红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沉积,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CD1 a,CD40,CD86,HLA-DR),混合T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FITC-dextran检测DC吞噬功能,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Th1/Th2(IL-12/IL-2)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ox-LDL可诱导DC形成泡沫细胞,而天然的LDL无此作用。经ox-LDL处理的DC吞噬作用明显弱于天然的LDL,而对T细胞增殖作用却明显强于天然的LDL;可明显上调CD80(72.4±9.6vs89.5±10.1,P<0.01),CD86(67.2±8.8vs80.2±11.6,P<0.01),HLA-DR(80.6±9.8vs86.6±10.8,P<0.01)和CD1 a(40.2±10.3vs60.2±9.3,P<0.01)的表达,明显促进DC细胞因子IL-12[(44.3±8.9)ng/Lvs(65.1±10.4)ng/L,P<0.05]的分泌,但却降低IL-2[(43.6±7.8)ng/Lvs(10.0±4.5)ng/L,P<0.01]。结论:DC可通过摄取ox-LDL形成泡沫细胞,而后者与成熟DC的功能相似,说明DC可能是泡沫细胞新的来源,在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病理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梁春罗育坤黄东贾庆哲许从峰王克强吴宗贵葛均波
关键词:树突细胞泡沫细胞
高糖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24
2006年
目的探讨高糖对人单核细胞源的树突状细胞(monocyte deriveddendritic cells,MDCs)的分化、成熟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索高糖在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ng/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20ng/ml)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不成熟MDCs在含有5·5mmol/LD-葡萄糖、25mmol/LD-葡萄糖、5·5mmol/LD-葡萄糖+19·5mmol/L甘露醇以及25mmol/LD-葡萄糖+30mmol/L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eysteine,NAC)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继续培养48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Cs表型;以MDCs为刺激细胞、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按比例混合后,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强度观察对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和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浓度;利用荧光探针还原型二氯荧光素(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in,DCFH)在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MDCs内活性氧水平(reactiveoxygenspecies,ROS)。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5mmol/LD-葡萄糖明显增强MDCs内ROS水平(P<0·01),显著上调MDCs表面标志CD86、CD83、CD1a、HLA-DR表达,增强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P<0·01)并且促进MDCs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10、IL-12、IL-2(P<0·05);而ROS抑制剂NAC可部分阻断高糖的上述作用。结论高糖显著增强树突状细胞内ROS,从而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激活T淋巴细胞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并且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本身释放一些炎症因子,加速和放大炎症免疫反应。这可能是树突状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免疫反应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姚康葛均波孙爱军洪晓武施鸿毓黄榕翀贾庆哲王克强钟翠平曹雪涛邹云增
关键词:自身免疫树突细胞
糖基化终产物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清道夫受体A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探讨糖基化终产物 (AGEs)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 (MDCs)清道夫受体A(SR A)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用免疫磁珠分离人外周血CD14 + 单核细胞 ,经含重组人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 CSF ,10 0ng/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 (rhIL 4 ,5 0ng/ml)的RPMI16 4 0培养 ,使其分化为MDCs,采用RT PCR和Western Blot法 ,分别观察糖基化 白蛋白 (AGE BSA)不同蛋白浓度 (0、5 0、10 0、2 0 0、30 0 μg/ml)和不同时间 (0、6、12、2 4、36h)干预 ,以及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金雀异黄素 (genistein)干预后 ,MDCsSR 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相比 ,蛋白浓度为 5 0 μg/ml和 10 0 μg/ml干预 2 4h即可分别上调SR AmRNA和蛋白的表达 (P <0 0 5 ) ,2 0 0 μg/ml时达峰值 (P <0 0 1) ,在干预的不同时间组 ,12h和 2 4h可分别上调SR AmRNA和蛋白的表达 (P<0 0 5 ) ,36h达峰值 (P <0 0 1) ,呈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genistein能够完全抑制其作用。 结论AGEs能够上调DCsSR A的表达 ,是与其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有关 ,这可能是DCs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之一。
贾庆哲葛均波梁春罗育坤黄东王克强陈灏珠
关键词:人单核细胞糖基化终产物树突状细胞清道夫受体A蛋白浓度
糖基化终产物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糖基化终产物受体表达的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MDCs)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磁珠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经含rhGM-CSF(100μg/L)和rhIL-4(50μg/L)的RPMI-1640培养,使其分化为MDCs,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法,观察糖基化-白蛋白(AGE-BSA)对MDCsRAGE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检测培养液上清中IFN-γ和IL-12的浓度。结果:AGE-BSA诱导DCsRAGE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高于空白对照组,并且明显促进了DCsIFN-γ和IL-12的分泌(P<0.05)。BSA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AGEs能够上调DCsRAGE的表达,并且促进了DCsIFN-γ和IL-12的分泌,这可能是糖尿病通过DCs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贾庆哲葛均波梁春罗育坤黄东王克强陈灏珠
关键词:树突细胞糖基化终产物单核细胞
糖基化终产物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MDCs)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探索AGEs在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经含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ng·mL-1)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50ng·mL-1)的RPMI1640培养,使其分化为MDCs,用200μg·mL-1AGE-BSA干预DCs0,10,20,30,40min,采用Western-Blot,检测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即磷酸化Erk、磷酸化Jnk、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结果:AGE-BSA刺激磷酸化Erk、磷酸化Jnk、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20min达到高峰,30min后开始下降,并且Jnk抑制剂SP600125明显抑制了AGE-BSA促进的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结论:AGEs能够激活MAPK信号途径,其中Jnk信号途径与RAGE的表达有关,这可能是AGEs通过树突状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免疫反应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贾庆哲葛均波梁春黄东姚康陈灏珠曹克将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糖基化终产物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非诺贝特部分阻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成熟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激动剂非诺贝特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成熟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经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的Cellgro培养5天,使其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经非诺贝特预干预后,加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再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型(CD1a、CD40、CD86和HLA-DR),FITC-右旋糖苷检测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结果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比较,非诺贝特组CD1a、CD40、CD86和HLA-DR分别为46.50%±11.39%比68.80%±5.89%(P<0.05)、56.76%±11.16%比72.97%±10.38%(P<0.05)、65.74%±9.94%比79.82%±22.07%(P>0.05)和60.72%±11.85%比83.24%±6.60%(P<0.05);非诺贝特部分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减弱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83.12%±3.10%比57.78%±23.28%,P<0.05)。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比较,非诺贝特组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分别为64.9±18.5 ng/L比106.7±20.7 ng/L(P<0.05)、26.0±8.8 ng/L比50.3±9.9 ng/L(P<0.05)和33.4±13.4 ng/L比66.1±2.6 ng/L(P<0.05)。结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激动剂非诺贝特可以部分阻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成熟,这可能是它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施鸿毓姚康孙爱军黄榕翀贾庆哲王克强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流式细胞学树突状细胞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