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8128)

作品数:33 被引量:198H指数:8
相关作者:孙力平王少坡于静洁李玉友刘艳辉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市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1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0篇污泥
  • 10篇硝化
  • 8篇脱氮
  • 7篇反硝化
  • 6篇CAST工艺
  • 5篇水处理
  • 5篇污水
  • 5篇废水
  • 5篇除磷
  • 4篇微电解
  • 4篇污水处理
  • 4篇活性污泥
  • 4篇活性污泥法
  • 3篇短程硝化
  • 3篇水处理厂
  • 3篇曝气
  • 3篇污水处理厂
  • 3篇聚磷
  • 3篇聚磷菌
  • 3篇反硝化聚磷

机构

  • 24篇天津城市建设...
  • 14篇天津市水质科...
  • 7篇北京工业大学
  • 5篇日本东北大学
  • 3篇黑龙江工程学...
  • 3篇北京建工金源...
  • 2篇北京建筑工程...
  • 2篇天津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创业环保...
  • 1篇安徽国祯环保...
  • 1篇北京市自动化...

作者

  • 18篇孙力平
  • 16篇王少坡
  • 9篇于静洁
  • 7篇刘艳辉
  • 7篇李玉友
  • 5篇彭永臻
  • 4篇吕建波
  • 4篇张磊
  • 4篇刘媛
  • 3篇郭建
  • 3篇张悠慈
  • 3篇王彦龙
  • 3篇王明刚
  • 3篇王伟
  • 2篇费学宁
  • 2篇姜远光
  • 2篇苑宏英
  • 2篇王淑莹
  • 2篇李志伟
  • 2篇刘月敏

传媒

  • 5篇天津城市建设...
  • 5篇环境工程学报
  • 3篇给水排水
  • 2篇工业用水与废...
  • 2篇化学工程师
  • 2篇工业水处理
  • 1篇四川环境
  • 1篇城市环境与城...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Journa...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水工业市场
  • 1篇环境科技
  • 1篇土木建筑与环...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13篇2011
  • 12篇2010
  • 3篇2009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镇污水污泥性质与处理处置概况被引量:33
2010年
近几年来,与我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的处理处置水平明显滞后,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不安全的隐患。文章对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的产量、性质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污泥处理实例对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
池勇志迟季平马颜王少坡李玉友
关键词: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硝化聚磷菌的培养驯化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以某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作为种泥,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进行反硝化聚磷菌(DPB)培养驯化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厌氧-好氧,厌氧-换水-缺氧,厌氧-缺氧,厌氧-缺氧-短时曝气4个阶段培养驯化,系统出水效果良好:出水PO43--P的质量浓度稳定在0.5 mg.L-1以下,平均除磷率达96%;出水COD稳定在50 mg.L-1以下,平均去除率达77%。DPB占聚磷菌的比例约为65.02%。当投加不同含量的NO3--N时,硝酸盐的含量只影响吸磷速率而不影响吸磷量。当缺氧段DPB体内的PHB为限制因素时,缺氧吸磷过程在不同NO3--N含量下基本相同。
李明明孙力平许艳梅史忠伟
关键词:反硝化聚磷菌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
湿干比对组合填料人工渗滤带除污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湿干比作为人工渗滤系统的重要控制参数,影响系统的处理效果。采用模拟人工渗滤系统装置,研究不同湿干比对人工渗滤系统除污能力的影响,试验过程中测定了CODCr、NH3-N、NO2--N、NO3--N、TN、T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湿干比为3∶4时,人工渗滤系统的除污能力较湿干比为1∶6时略好,且能更快形成脱氮环境。对于人工渗滤系统而言,不是湿干比越小就越利于污染物去除,只有选择合适的湿干比,才既能保证系统内充分复氧,又能维持系统内的微生物群落对营养的需求。
崖婷婷刘月敏张悠慈
关键词:湿干比组合填料
微电解-Fenton法处理拉米夫定废水试验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分别采用微电解-Fenton氧化串联工艺和H2O2强化微电解工艺预处理难降解拉米夫定工业废水,通过对有机物、色度去除率的优选和反应过程中Fe2+浓度变化的分析,确定了最佳工艺及工艺运行方式。结果表明,微电解-Fenton氧化串联工艺宜采用微电解阶段后调节pH值的运行方式,与不调节pH值的运行方式相比,CODCr去除率提高了6.85%;H2O2强化微电解工艺,反应100min时,CODCr去除率为71.71%,色度去除率为98.15%,与微电解-Fenton氧化串联工艺相比反应时间短,投加药剂费用少,不需另设专门Fenton反应设备。通过废水处理前后的UV/Vis吸收光谱图比较,表明2种工艺对拉米夫定废水具有较理想的处理效果但最终降解产物不同。
郭建孙力平吕建波李志伟王元月
关键词:预处理微电解FENTON氧化运行方式
Fe^(3+)和Mn^(2+)双金属负载型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被引量:12
2011年
为更好地处理染料废水,对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进行研究,制备出Fe3+和Mn2+双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研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载体对Fe3+和Mn2+双金属负载型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和SEM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利用甲基橙模拟废水的降解对催化剂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用溶胶-凝胶法和以海泡石为载体时制得的催化剂的性能最好,Fe和Mn分别以γ-Fe2O3和MnO的形式存在于催化剂表面,Fe3+和Mn2+、催化剂吸附作用和H2O2氧化作用之间均存在协同效应,可加快反应速率,并优化降解效果.
姜远光刘玉茹王少坡
关键词:催化剂溶胶-凝胶法海泡石
CAST工艺不同运行模式对系统除磷性能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处理人工配水,研究了3种不同运行模式下CAST工艺对磷酸盐的去除情况,分析了不同运行模式下每个周期内磷酸盐的变化规律以及CAST反应器的除磷途径,通过缺氧吸磷速率和好氧吸磷速率得到了3种运行模式下系统内反硝化聚磷菌占总聚磷菌的大概比例。研究表明:系统稳定后,3种运行模式下出水磷酸盐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48、0.15和0.04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03%、96.91%和99.07%;CAST系统除磷是在传统聚磷菌和反硝化聚磷菌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其中3种不同运行模式下系统内反硝化聚磷菌占总聚磷菌的大概比例分别81.1%、77.1%和79.7%。
张智谋于静洁王少坡刘艳辉孙力平
关键词:CAST工艺除磷反硝化聚磷菌
原位剩余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9年
日益突出的污泥问题,使实现污泥减量化变得更加迫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剩余污泥减量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溶胞-隐性生长、解偶联代谢、维持代谢和生物捕食等原位剩余污泥减量的理论与技术,分析了各种污泥减量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情况,并指出了目前剩余污泥减量技术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王少坡孙力平于静洁吕建波张燕
关键词:解偶联代谢生物捕食
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处理拉米夫定废水的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研究了铁炭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对高浓度难生化处理的拉米夫定制药废水的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微电解2 h,Fenton 1 h,pH为3,H2O2(30%)投量5 mL/L条件下,CODCr去除率可以达到76%,色度去除率超过98%,BOD/COD由0.15提高到0.52,有利于后续的生化处理。
赵乐振孙力平李志伟郭建
关键词:拉米夫定微电解FENTON预处理
潜流人工湿地中污染物沿高度变化的净化程度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人工湿地系统模拟实验考察了污染物沿高度的净化程度,分析了垂直潜流湿地系统中COD、氮、磷的去除机理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潜流湿地系统对COD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上层(0~30 cm),主要通过好氧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总磷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上层(0~30 cm)和中层(30~60 cm),去除途径为填料的吸附和沉淀作用;对总氮的去除则发生在整个系统中,上层主要去除氨态氮,只是将氨态氮转化为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等其他形式的氮,在中层和下层进行的反硝化反应才能真正达到脱氮效果。
聂海伦孙力平张悠慈李玉友王少坡
关键词: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反硝化
UASB启动及不同浓度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被引量:7
2013年
在UASB反应器中接种好氧污泥培养厌氧颗粒污泥进行启动,研究不同浓度老龄(13年)垃圾渗滤液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情况。通过保持进水COD浓度不变、逐步缩短HRT从而提高容积负荷到20 g COD/(L.d)的方法,可以培育出直径为1~3 mm颗粒污泥,最终产气量稳定在60~70 L/d,甲烷含量在50%~70%之间,COD去除率保持在90%左右,污泥层最底部MLSS为50 g/L。逐步提高进水中渗滤液的含量考察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当进水为100%渗滤液时日产气量为500 mL/d、COD去除率仅为10%,表明渗滤液中多为难降解性有机物质。
刘子旭孙力平李玉友邱春生朱永强
关键词:UASB老龄垃圾渗滤液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