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112024)
- 作品数:4 被引量:28H指数:3
- 相关作者:汤京龙王春仁王硕奚廷斐刘丽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青年发展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纳米银的毒理学研究现状被引量:15
- 2013年
-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商业化纳米材料产品纷纷上市,与人体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含纳米银的产品种类、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增加。纳米银具有优良的抗菌杀菌效果,其产品的生物安全性如何尚无定论。本文将结合作者及其课题组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和国内外最新研究发现,从哺乳动物细胞体外毒性、哺乳动物体内毒性、非哺乳类动物的毒性以及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几个方面对纳米银的毒理学研究现状以及纳米银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作一介绍。
- 施畅徐丽明邵安良
- 关键词:纳米银生物安全性体外细胞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性毒性机制
- 纳米银颗粒的细胞毒性作用及机制初探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研究纳米银颗粒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对其细胞毒性机制进行了初步推测,以判断纳米银和传统银离子抗菌剂在抗菌机制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2.5~500μg/mL)的试样、对照样同L929细胞共同培养24h,采用噻唑盐比色[3一(4,5一dimethylthiazol一2一y1)-2,5一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相对增殖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采用TEM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当纳米银颗粒浓度在10~100μg/mL剂量范围时,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率减少,细胞毒性逐渐增大,呈现剂N-效应相关性。在50~500μg/mL剂量范围内,相同剂量下的纳米银颗粒引起的细胞毒性显著高于微米银颗粒,而且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只有纳米银颗粒能够通过细胞吞噬进入细胞内部,而微米银颗粒不能进入细胞内部。结论初步推断纳米银颗粒进入细胞内部使其产生细胞毒性是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这与微米银颗粒差异显著。这也提示,一旦银颗粒尺寸降至纳米尺度,将会产生新的生物效应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具有潜在的风险,在使用含纳米银颗粒的医疗器械甚至保健品时应持谨慎态度。
- 汤京龙王硕刘丽王春仁熊玲魏利娜奚廷斐
- 关键词: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细胞吞噬毒性机制
- 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中剂量-效应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本文研究了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并对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测。方法:研究中先建立了一个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再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f25。400I,zg.mL-1的试样和对照样加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中共同培养4h.之后利用ICP.MS测定通过血脑屏障的银颗粒百分比.并采用TEM观察BBB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在相同剂量下,只有纳米银颗粒能通过血脑屏障;当纳米银颗粒的剂量小于100ug.mL-1时,血脑屏障结构完整,有约2%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当纳米银颗粒剂量在100~400ug.mL-1,的范围内时,随纳米银颗粒剂量增加,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的比率也会相应增加,而且血脑屏障结构被破坏的程度也相应增加。纳米银颗粒剂量为400ug.mL-1时,有约15%的纳米银颗粒通过了血脑屏障。结论:初步推断,在剂量较低时,纳米银颗粒主要通过“细胞转运机理”通过血脑屏障,当剂量大到足以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足够的细胞毒性时.“细胞毒性机理”将起主要作用。这也提示我们.即使剂量很小.纳米银颗粒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在使用含有纳米银颗粒的医用产品甚至保健品时应持谨慎的态度。
- 汤京龙王硕刘丽王春仁奚廷斐
- 关键词:纳米银颗粒血脑屏障
- 纳米银颗粒对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纳米银颗粒对一种体外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对其细胞毒性机理进行初步推测。方法:试验中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2.5~400μg·mL-1)的试样和对照样(100μg·mL-1,400μg·mL-1)和神经元细胞共同培养24 h,采用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相对增殖率(RGR),并采用TEM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结果显示,在相同剂量下(100μg·mL-1,400μg·mL-1),纳米银颗粒引起的细胞毒性要显著高于微米银颗粒。当剂量在5~100μg·mL-1的范围内时,纳米银颗粒对神经元的毒性存在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纳米银颗粒对神经元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41.5μg·mL-1。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只有纳米银颗粒能够进入细胞内部,而微米银颗粒不能进入细胞内部。结论:初步推断纳米银颗粒进入细胞内部使其产生细胞毒性是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的作用机理,这和微米银颗粒具有显著的差异。这也提示我们,一旦银颗粒尺寸降至纳米尺度,将会产生新的生物效应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具有潜在的风险。因此在使用含有纳米银颗粒的医疗器械时应持谨慎的态度。
- 汤京龙周国凤王硕刘丽王春仁奚廷斐
- 关键词: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