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03KJB180062)

作品数:6 被引量:157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学徐勤松施国新吴国荣马广岳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毒害
  • 4篇胁迫
  • 3篇菹草
  • 3篇外源
  • 3篇抗氧化酶
  • 3篇黑藻
  • 2篇毒理
  • 2篇氧化酶
  • 2篇叶细胞
  • 2篇外源脯氨酸
  • 2篇抗氧化
  • 2篇抗氧化酶系
  • 2篇脯氨酸
  • 2篇PRO
  • 1篇毒害作用
  • 1篇氧化酶活性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含量
  • 1篇重金

机构

  • 8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施国新
  • 8篇徐勤松
  • 7篇王学
  • 3篇丁秉中
  • 3篇吴国荣
  • 2篇许晔
  • 2篇武晓燕
  • 2篇胡金朝
  • 2篇王春涛
  • 2篇马广岳
  • 1篇陈苏雅
  • 1篇周耀明

传媒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实验生物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植物研究

年份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外源钕减轻了重金属镉对菹草的毒害作用被引量:14
2004年
研究了不同浓度钕对菹草镉胁迫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单一镉(10mg·L-1)处理降低了菹草叶片抗氧化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下降。用不同浓度钕处理后,明显减轻了这些症状,抗氧化酶活性均有所提高,与毒害对照相比,SOD、CAT及POD活性分别提高了14.0%~30.0%,8.8%~47.3%,4 6%~15 1%,并减轻了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的降解,减缓了MDA的积累。随着钕浓度的进一步加大,缓解效应逐渐减弱,钕作用的最适浓度为10~15mg·L-1。
王春涛施国新徐勤松武晓燕王学胡金朝马广岳
关键词:重金属抗氧化酶系
外源脯氨酸(Pro)对茶菱抗Cd^(2+)胁迫能力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以高等水生植物茶菱(Trapella sinensis Olive)为材料,研究了外施不同浓度的脯氨酸(Pro)对Cd2+毒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茶菱体内Pro含量在单一Cd2+毒害下明显增加,外施Pro后,显著降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单一Cd2+毒害下大幅下降,外施Pro后,失绿症状有所减轻;保护酶(SOD、CAT、POD)系统在单一Cd2+毒害下比例失调,平衡被打破,活性下降,外施Pro后,SOD、POD活性较对照升高,CAT持平,其比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O_2~_产生速率在单一Cd2+毒害下大大加快,外施Pro后,其产生速率恢复正常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在单一Cd2+毒害下积累加剧,外施Pro后,积累程度有所降低。因此,外源Pro可以通过减轻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的降解,促进蛋白合成,减缓MDA积累,降低O_2~_产生速率,增强保护酶活性来增强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抗性,增强植物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本实验中Pro作用的最佳浓度范围为40~60mg·L-1。
许晔施国新徐勤松王学丁秉中
关键词:CD^2+脯氨酸
外源ASA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抗Cd^(2+)毒害的实验分析被引量:4
2005年
实验以高等水生沉水植物菹草为材料,研究在不同浓度Cd2+毒害条件下外施乙酰水杨酸(ASA)对菹草叶中叶绿素含量、可容性蛋白含量、O2+产生速率、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ASA可以显著提高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强保护酶的活性,降低O2+产生速率,从而减轻了重金属Cd2+胁迫对植物体造成的伤害.
武晓燕施国新徐勤松王春涛王学马广岳胡金朝吴国荣
关键词:毒害保护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菹草
Ce^(3+)对Cu^(2+)胁迫下菹草叶片Cu毒害的缓解效应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在6种不同浓度的铈(C e3+)对0.1 m g.L-1的Cu2+毒害下,研究了菹草叶片中保护酶SOD、POD、CAT的活性,活性氧H2O2,膜脂过氧化产物M DA含量及叶绿素含量等的变化及影响.结果表明,在9~12 d之内,7.5 m g.L-1以下的C e3+可以增强SOD、CAT、POD活性,降低M DA的含量,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从而减轻Cu2+对菹草植物体的伤害.而随着C e3+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大,C e3+的缓解作用不断减弱,C e3+和Cu2+产生协同效应,加重毒害.本实验结果认为,5~7.5 m g.L-1的C e3+缓解菹草叶片Cu2+毒害效果最好.
陈苏雅施国新丁秉中徐勤松王学
关键词:CE^3+CU^2+菹草抗氧化酶系统
镉、铜和锌胁迫下黑藻活性氧的产生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被引量:94
2006年
研究了不同Cd、Cu、Zn处理浓度对黑藻体内活性氧()产生及对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的分子毒理学效应以探讨高等水生植物抗氧化酶对重金属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三种重金属都不同程度地加快了产生速率;Cu使SOD、POD、CAT活性下降;Cd也都减弱了SOD和POD活性,而CAT活性在0.5—5mg/L处理浓度时增加;Zn对SOD活性也为抑制作用,当浓度为0.5—5mg/L时POD和CAT活性都上升。关联度分析发现Cd、Cu和Zn胁迫下黑藻起主要保护作用的分别为SOD、POD和CAT,而SOD最易受到影响。Cd、Cu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也都呈下降趋势,而0.5—5mg/L的Zn浓度刺激了叶绿素合成。所有Zn处理、0.5mg/L的Cu处理和0.5—1mg/L的Cd处理的叶绿素a/b值都大于对照值。除了Cu使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外,0.5—5mg/L的Zn和0.5—1mg/L的Cd都使其含量增加。综合起来,Cu的毒性最强,其次为Cd,Zn最弱。致死阈浓度分别为:Cu:0.5—1mg/L;Cd:1—2mg/L;Zn:5—6mg/L。SOD是评价重金属对沉水植物毒性效应的灵敏指标。黑藻对水环境Cu污染反应敏感。
徐勤松施国新王学吴国荣
关键词:胁迫黑藻活性氧抗氧化酶毒理
镉在黑藻叶细胞中的亚显微定位分布及毒害效应分析被引量:42
2004年
水生植物被认为能积累和浓缩重金属,本文以不同浓度Cd培养7天的黑藻为材料,研究了Cd的积累,亚细胞分布,亚显微定位,存在形态及对矿质营养吸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以揭示Cd的植物毒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培养液中Cd浓度的增加,植株体内的Cd含量显著上升,富集系数为193-307;不同亚细胞组份中的Cd含量也都呈上升趋势,但分布显著不均,分配顺序依次为细胞壁>可溶性部分>细胞器,其中,积累在细胞壁中的含量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61.66%-52.00%),而可溶性部分中则递增,细胞器部分结合的Cd含量所占比例相对恒定;硫化物-银法定位结果直观显示出Cd分布在细胞壁、叶绿体、细胞核和液泡中;逐步提取法分析表明受Cd毒害的黑藻体内Cd以不同化学形态存在,其中Nacl提取态占比例最大(55.05%),其他则较少,依次为F_(NaCl)>F_(HAc)>F(Water)>F(Ethanol)>F(HCl)>F(Residue);Cd对黑藻的营养元素吸收也产生影响,主要是促进对Ca,Mn,Cu,Fe的吸收,降低对大量元素P,K的吸收;Cd对黑藻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Cd毒害与处理浓度间存在显著的剂量一效应关系;亚细胞分布与对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关系密切;Cd破坏了黑藻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构基础和离子平衡,并造成功能紊乱。这些都是Cd对植物产生毒害的重要原因。
徐勤松施国新周耀明吴国荣王学
关键词:黑藻毒害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细胞壁
镉(Cd)在黑藻叶细胞中的亚显微定位分布及毒害效应分析
水生植物被认为能积累和浓缩重金属,本文以不同浓度 Cd 培养7d 的黑藻为利料,研究了 Cd 的积累, 亚细胞分布,亚显微定位,存在形态及对矿质营养吸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以揭示 Cd 的植物毒害机理。研究结果表...
徐勤松施国新
关键词:黑藻化学形态毒理
文献传递
外源脯氨酸(Pro)对茶菱抗Cd2+胁迫能力的影响
实验以高等水生植物茶菱(Trapella Sinensis Olive)为材料,研究了外施不同浓度的脯氦酸(Pro) 对 Cd2+毒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茶菱体内 Pro 含量在单一 Cd2+毒害下明显增加,外施 Pr...
许晔施国新徐勤松王学丁秉中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