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A710005)

作品数:8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晓刚刘钦万映辰国宇吕秀一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锁国
  • 1篇东北亚
  • 1篇对外贸易
  • 1篇新兴产业
  • 1篇政权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背景
  • 1篇制海权
  • 1篇欧美列强
  • 1篇中日韩
  • 1篇中日韩三国
  • 1篇外国人
  • 1篇外压
  • 1篇文明开化
  • 1篇列强
  • 1篇明治
  • 1篇明治初期
  • 1篇幕藩体制
  • 1篇幕末
  • 1篇军事

机构

  • 8篇大连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大百科全...

作者

  • 7篇张晓刚
  • 4篇刘钦
  • 2篇国宇
  • 2篇万映辰
  • 1篇李永春
  • 1篇王琰
  • 1篇吕秀一

传媒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社会科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日本问题研究
  • 1篇日本研究
  • 1篇大连大学学报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沈阳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近代日本与朝鲜开港之比较
2011年
日本和朝鲜是东北亚地区的邻国,在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国开港暨早期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处境较为相似,但结局却大相径庭。对日、朝开港背景、过程、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考察近代日朝开港的特点和异同,指出日本明治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其实施对朝鲜开港的影响,分析两国开港与早期现代化产生迥异结果的内外因素,进而指出日本武力威胁下的外交政策对东北亚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危害,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借鉴意义。
张晓刚国宇
关键词:开国
幕末与明治初期横滨近代新兴产业的创办
2013年
介绍了自1859年开港以来,横滨各项建设始终走在其他开港地的前面。正如日本的第一条铁路先从横滨修建一样,明治政府通过对横滨的政策性扶持促使其取得跨越式发展,由此树立"殖产兴业"与"文明开化"的样板,取得经验并推向全国。
张晓刚刘钦端木迅远
关键词:新兴产业文明开化
东北亚三次大海战与《黄海战图》
2013年
日本帝国前期对外一系列成功的侵略扩张无不是以旨在争夺东北亚制海权进行的海上战役为先导的。这一时期日本联合舰队进行过3次大规模海战,占蒸汽装甲时代世界大规模海战总次数的3/4。海战中,旅顺口要塞陷落后俄国大本营让未经训练没有海战经验的第二太平洋舰队继续东进通过与联合舰队决战入泊海参崴只能是必败之道,而让舰队避免北上决战,通过辅助船定期赴胶州湾和上海港采买获得补给坚持在黄海、东海、南海施行一段时间破交战才是惟一能够实现开赴远东所抱战略目的的作战样式。日俄黄海海战是世界海战史上第一次以蒸汽装甲战列舰编队交战为主的大规模海上战役。旅顺口分舰队突围港会合海参崴分舰队的成败是决定俄国在这场战争中命运的关键。20世纪初日本军史画家创作的《黄海战图》描绘的正是日俄黄海大战双方胜负发生逆转的一幕,而与中日黄海大战或日俄对马海战无关。
王琰张晓刚
德川幕藩体制形成与确立期的谱代大名
2014年
日本江户时期的幕藩体制作为分封体制却不同于其他分封体制的混乱,展现出更多的统一性与稳定性。通过了解谱代大名这一群体在德川氏成长为统一政权的过程及幕藩体制的形成与确立中所发挥的作用,发现其不同于一般封建诸侯的特征及在德川幕藩体制中所处的地位,是理解日本江户时期德川幕府政权特征的重要途径之一。
张晓刚端木迅远
关键词:幕藩体制军事基础
19世纪中叶欧美列强对日本的冲击与德川幕府的应对被引量:2
2013年
在19世纪50年代,欧美列强以坚船利炮相威胁,力图迫使德川幕府打开锁国之门。面对日益严重的"西力东侵",德川幕府并非毫无作为,而是汲取清朝战败缔约的教训,对长期实行的消极的锁国政策进行了调整,采取了对外开港通商的积极应对方针,实施了组建近代陆海军、设置洋学研究机构并培养洋学人才、破格启用人才等顺应时代发展的幕政改革。比之中国清朝政府,德川幕府为何能够如此快速做出反应?关键原因在于当政者的文化背景和国际意识,尤其是兰学的长足发展开阔了日本朝野的视野,使得幕府能够正视日本与欧美国家的实力差距。幕府当局在开明幕臣的主持下,力所能及地趋利避害,以图存救亡,对近代日本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永春刘钦万映辰
关键词:外压
锁国时期中日两国对外贸易中的输出品结构考察——以广州与长崎为对象
2014年
17—18世纪之交,中国和日本相继进入封建社会的最后发展阶段,中日两国社会体制虽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对外关系方面却不约而同地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然而,锁国并非意味着与外部世界的彻底隔绝,如将其与东亚国际贸易相联系来考察,则毋宁称之为国家政治权利控制下的有限对外开放暨广州、长崎"一口通商"之贸易形态。就输出品结构来说,广州港口大宗输出品包括生丝及丝织品、瓷器、茶叶,主要输出品为棉布及糖;长崎大宗输出品为贵重金属,包括:金、银、铜,主要输出品为俵物、诸色物、粮食。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作为两港口核心贸易输出品的生丝及白银为亚洲贸易的良好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由于两国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锁国体制"对两个港口影响力度的不同,广州、长崎对外输出品等级及流通范围存在较大差异;作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贸易集散地的广州,无论是港口贸易量及额度还是贸易商品流通范围均非长崎所能比拟。然而,在近代东亚转型期来临的前夜,两座港口对各自国家社会变迁所起到的作用却大不相同,亦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早期现代化发展进程产生了迥异的影响。
张晓刚刘钦
关键词:对外贸易锁国
试析日本幕末时期的攘夷运动——以关东地区的暗杀外国人活动为线索被引量:4
2010年
德川幕府末期的攘夷运动以在关东地区发生的"生麦事件"等暗杀外国人行动为标志,在日本近代开港与外交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尊王攘夷思想是尊王攘夷运动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目标。攘夷运动反映了幕末时期日本民众生活的贫困化和下级武士对时局感到不安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也使幕藩体制渐趋式微。
张晓刚吕秀一国宇
关键词:暗杀事件
锁国时期中日韩三国港口城市发展的政治背景微探——以17世纪的广州、长崎和釜山为中心被引量:3
2013年
17世纪东亚暨中日韩港口城市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国内外政治背景;一方面中日韩三国均遭受到"西学东渐"的冲击与影响,另一方面,三国又都倾力维护国内的"政治稳定"。明中晚期至清初的中国,政府严禁濒海居民"下海通藩",以此建立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政治体制;江户初期的日本,幕府颁布"锁国令",因而形成"闭关锁国"的发展模式;"壬辰战争"后的朝鲜,"南北交困"的国际格局使朝鲜王朝陷入被动"锁国"的发展困境。因此,各种政治因素交互影响并促成了此一时期东亚三国的"锁国"局面,且在此背景之下形成了广州、长崎、釜山"一口通商"的贸易格局。
张晓刚刘钦万映辰
关键词:中日韩港口城市闭关锁国政治背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