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AZX007)

作品数:23 被引量:53H指数:5
相关作者:路德斌石永之张明刘云超李峻岭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社会科学院大众日报社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主题

  • 15篇荀子
  • 5篇儒家
  • 4篇哲学
  • 4篇荀学
  • 2篇语境
  • 2篇人性论
  • 2篇儒学
  • 2篇视域
  • 2篇内圣
  • 2篇内圣外王
  • 2篇仁爱
  • 2篇外王
  • 2篇理学
  • 2篇伦理
  • 1篇大一统
  • 1篇当下
  • 1篇得失
  • 1篇性恶
  • 1篇学术史
  • 1篇学者

机构

  • 2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山东省社会科...
  • 1篇大众日报社

作者

  • 6篇路德斌
  • 5篇石永之
  • 3篇张明
  • 2篇李峻岭
  • 2篇张明
  • 2篇刘云超
  • 1篇孙聚友
  • 1篇李军

传媒

  • 7篇东岳论丛
  • 4篇国际儒学论丛
  • 3篇周易研究
  • 1篇理论学刊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孔子研究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现代哲学
  • 1篇邯郸学院学报

年份

  • 3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惠栋微言荀子蠡测被引量:2
2014年
惠栋喜微言主要是因为满清的文化高压,微言荀子乃是为探究"礼"背后的义理根据,以期典章制度的革故鼎新。惠栋微言荀子的大意有三:第一,指出宋儒所谓的"十六字心传"实际上渊源于荀子;第二,调和孟荀;第三,荀子的"礼学"渊源于子夏"礼后"之说,乃孔门真传。惠栋微言荀子极大地推动了清代中叶的荀学复兴,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出官方结论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重新研究和评估《荀子》扫清了障碍。
石永之
关键词:微言荀子
儒家人的存在完善思想论析被引量:1
2015年
人的存在完善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主体内容,也是儒家思想的价值追求。儒家思想对人的存在完善的认识,是以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经济关系和和谐的身心修养为其基本内容的。和谐的社会秩序是人的存在完善的前提,和谐的经济关系是人的存在完善的基础,和谐的身心修养是人的存在完善的保证。实现人的存在完善的方法,应当持守"和而不同"的基本精神、"利用厚生"的基本措施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原则,这是和谐社会秩序建构、和谐经济关系确立、和谐身心关系实现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实践方法。儒家关于人的存在完善的思想,对于解决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其现实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作用。
孙聚友
关键词:儒家
儒家的社会和谐管理思想被引量:2
2015年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和谐管理思想。就其内容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社会的纲纪规范作用,主张通过持守礼义法度来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发展;二是强调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张通过实行保民爱民的为政方针,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运行;三是重视社会的教化管理,主张通过道德教化和谐人们之间的关系。儒家关于社会和谐的管理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李军
关键词:儒家社会
国学热语境中的鲁迅反传统问题被引量:5
2015年
在狭隘的"正统-异端"眼界下,鲁迅对中国精神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与革新的思想,长期以来被遮蔽了。尤其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反思,至今仍然被简单定性为文化激进主义,认为是彻底否定传统文化,进而被有些人指责为造成传统的断裂。事实上,鲁迅从早年的"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到晚年的"拿来主义",都是主张以开放的心态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以达到存续民族文化血脉的目的。他的批判性言论,并非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而是首次使中国文化传统具备了一种严肃的自我批判机制。
张明
关键词:儒学反传统传统文化
荀子哲学的两大原理——“天生人成”与“礼义之统”及疏解被引量:1
2017年
在中国哲学史上,荀子哲学是一个少有的、具有系统性建构的思想体系。具体说,其哲学有两大基本原理:一曰"天生人成",一曰"礼义之统"。在荀学体系中,两大原理纵横经纬,统领全体,于其思想之梳理,精神之把握,借用荀子自己的一句话说,即"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路德斌
荀子姓名再辨正被引量:1
2018年
刘向改"荀"称"孙"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荀卿之"卿"是尊称、官称,还是荀子的字?从语境分析的维度看,清朝以来最为流行的两种主张——"音转说"和"卿为其字说"都是颇可商榷的。质言之,"音转"其实并非刘向改"荀"称"孙"的原因,而是刘向为避宣帝嫌名之讳所使用之方法;荀卿之"卿"也并非其人之字,它在与"子"字一样为尊美之辞的同时,亦确实因荀子独特的经历和身份而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官职色彩。
路德斌
关键词:荀子语境分析
荀子:“心伪”与“大本”——从清儒荀学研究的不足看当下荀学复兴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被引量:7
2017年
清代荀学复兴运动之失败,根本的原因是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并解构宋儒关于荀学"大本已失"之基本论定。"性"和"伪"是荀子哲学的两大法眼,对二者的误读和误解,在导致宋儒得出错误论定的同时,也将荀学推向了一个千年衰微不振的困顿境地。事实上,荀学与孟学一样,皆乃"大本"得立之学,只是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的工作不是通过"性"概念而是通过"伪"一概念来完成的。透过"伪"之概念,荀子确立起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知性主体,同时也是一个道德主体。
路德斌
郑玄“太易”说与中国哲学本体论逻辑进程被引量:5
2012年
先秦本体论哲学原本是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合一的,也是有无混一、体用不二的。但是秦汉以降,中国的本体论哲学有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一是"元气论"的宇宙生成论;二是玄学"本体论"。这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分别延续了最高本体双重规定的"器"的层面和"道"的层面,"有"的层面和"无"的层面,"用"的层面和"体"的层面。发展到宋代的理学,这两个歧出终于都得到修正,呈现出向先秦本体论哲学圆融特质的回归。在这一逻辑进程中,郑玄对《易纬》"太易"范畴的解读在很多方面都是重要的一环。
刘云超
关键词:本体论圆融体用不二理学
杨倞《荀子注》之得失及其思想史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杨倞其人虽事迹无考,但他不仅在学术史上第一次为《荀子》作注,对其篇名、篇次加以合理的改易,并且校勘精审、注解详洽,为后世提供了可谓典范的版本。其注文既重视字词之训诂,又重视义理之阐释,得益处远大于失误处,堪称训诂学史上一部佳作。然而,他对荀学重要概念"伪"字的解释却有疏失,释为后天之"人为",脱离了"心性"之"大本",荀学遂受到以程、朱理学家为代表的后世儒者的严厉批判,以致长期隐没不彰。追其本源,杨倞的注解是影响这种思想史发展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围绕"伪"的重新阐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为荀学的真正复兴提供了动力。
张明
关键词:思想史
荀子对董仲舒儒学的影响
2016年
秦汉之际的儒学对自身进行过两次反思,第一次是由荀子完成的,第二次是由董仲舒完成的。董仲舒曾经"作书美荀卿",荀子对董仲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本着经世致用的精神对儒学的改造,具体包括天人观、人性论和大一统三个方面。董仲舒将儒学宗教化,使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李峻岭
关键词:荀子大一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