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770007)
- 作品数:10 被引量:29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焕君张涛李霖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从中古时期招魂葬的废兴看儒家经典与社会的互动被引量:7
- 2012年
- 东晋初年,朝廷就是否允许举行招魂葬展开激烈争论。禁止派认为人死之后,魂魄、形神各自分离,形魄闭置棺中,埋于地下,魂神入于宗庙,享受祭祀,不可混杂。支持派则从人情与民俗出发,认为招魂葬有助于孝子发哀情,而民间本有招魂续魄的习俗,礼俗结合,更合乎人情。由于与儒家丧礼原则相违背,招魂葬最终被朝廷下令禁止。但是,长期战乱造成的人口迁徙、客死他乡乃至尸骨无存、祭祀无所的社会现实,以及唐代归葬、合葬观念的普及,使得招魂葬这一形式仍有其现实意义,并在隋唐时取得合法地位。在这一废兴过程中,儒家经典既有坚守,又有调适,从而保持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 张焕君
- 关键词:中古儒家经典
- 理解版本的方法与效用被引量:1
- 2012年
- 在学术研究中,'内容'舆'版本'原本应该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但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学者大多关注文本内容所隐藏的作者思想,不瞭解或者认为不必要瞭解版本的相关问题;而研究版本的学者则因深陷在版本的鉴定上,对文本的内容不关注或者已无力关注文本的内容。加上学术研究的主流在于对内容的分析,提出创见,忽略了文献学的重要性,导致二者渐行渐远,成为表面上互不相涉的学科。但相较于理解内容,版本更及需学者们的理解。本文希望通过笔者在《儒藏》中心工作的经验,举例说明学习文献学不应该只停留在'纠正错误'、'避免错误'的阶段,实际上我们可以透过理解版本,来发现文献学更积极乐观的意义与魅力。
- 葉純芳
- 关键词:文献学古籍整理
- 论孔子礼学思想中的成人之道与君子养成被引量:3
- 2012年
- 孔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未中断。20世纪之前,孔子是至圣先师,地位尊崇,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五四之后,孔子及其代表的传统文化遭到不断的否定和攻击,至今余音犹在,不绝于耳。但否定并不等于能够消除,最近二十年中,无论是孔子还是儒学、国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甚至借助读经、国学培训、礼仪教育等种种手段进入人们的生活。这样的现状不禁让人怀疑孔子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总是打不倒、批不臭,屡废屡兴,越战越勇?
- 张焕君
- 关键词:孔子成人之道礼学思想君子中国社会礼仪教育
- 论陈乔枞与王先谦三家诗学之体系被引量:1
- 2010年
- 清代三家诗学,历来论者甚众。学者多以汉代三家诗的原貌为标准,考较清人辑佚之得失。本文区分汉代三家诗本身和清人辑佚三家诗的成果,纯粹以辑佚学的内部视角,探索陈乔枞、王先谦的不同思路,指出陈乔枞贯彻一套家法理论以分析《诗经》异文,因其严守理论始得建立规模巨大的三家诗学,而不顾其牵强;王先谦纠正陈氏牵强之失,而辑佚三家的依据却变得模糊不清,此因王氏意在诗学本身,三家不过供参考而已。
- 李霖
- 关键词:三家诗王先谦
- 關於孝經孔傳之成立
- 2012年
- 進入研究之前,有若干問題需先做説明。本文屢次言及“孔傳”,若詳言之,即“古文孝經孔安國傳”之省略。所謂“古文孝經”者,乃與“今文孝經”相對之説。“古文”即以通行於先秦時代之蝌蚪古文書寫者,“今文”則指以漢代通用之隸書記録者,因以制名。古文二十二章,今文十八章,章數多少存在差異.
- 刁小龍(译)陸明波(译)
- 关键词:省略蝌蚪
- 關於御注孝經序之疑惑
- 2012年
- 唐玄宗《御注孝經》有開元始注與天寶重注二種。今檢天寳重注所附玄宗《孝經序》,其言“今故特擧六家之異同,會五經之旨趣”。此“六家”所指何人,於窺知構成《御注孝經》之根本資料,具有重大關係。宋邢昺等爲此玄宗《序》作疏,謂“六家即韋昭、王肅、虞翻、劉劭、劉炫、陸澄也”,然此解釋妥當与否,頗有疑問。蓋邢昺等校訂注文之疏,以“注某至某○正義曰,此依某注也”之形式,明記注文所據;然其中全無明記依據“虞翻、劉劭、劉炫、陸澄”者,而《邢疏》所未見之“孔安國、鄭康成、魏克己”三人,却多見參用,豈不奇怪?如何解釋此矛盾,此乃本文寫作之主要目的。
- 刁小龍(译)陸明波(译)
- 经学解释:训诂与义理之间——以《论语》“克己復礼”程朱说为例
- 2012年
- '小学'训诂与义理阐释的关系是经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经典解释的路径选择似乎决定了各自的最终趋向。然而,究竟孰为'叛道'孰为'卫道'?实则,'小学'训诂与义理阐释之间的矛盾强力体现出了经学解释中重要的两个方面。小学训诂给予了经学文本被解释的可能性,而解读者背后所理解的经学意义舆思想才是指向性的决定因素。经学解释应当看做是经学解释者整合小学训诂舆义理阐释的结果。因此,经学解释需要关注解释者自身的诠释立场。清儒批评《论语·颜渊》篇'克己复礼'程朱的训诂解释,即忽略了程朱解释立场与其理学体系。
- 刁小龍
- 关键词:训诂义理克己复礼
- 礼制与人情的调适——以魏晋时期前母的服丧问题为中心被引量:2
- 2011年
- "礼不二嫡"观念是一夫一妻制的理论基础,但因战乱等因素出现的"前母"问题却对这一基础形成很大的威胁。而如何处理这个礼经从未规定但现实中屡见不鲜的难题,成了对魏晋时期礼学家的极大考验。从西晋到东晋,从"不应制服"到"交相为服",寻求适合时代发展的"变礼之中",成为礼学家的重要目标。表现在前母问题上,二嫡产生的嫡庶问题因为这种寻求变得不再重要,家族和睦、父慈子孝才是"变礼之中"。礼制本就有经有权,变乱之时,最须权变。但权变并非全无规则,随波逐流,而是在明确制礼本意之后,能根据时势,加以调整,使之既合于礼意,又能够化解实际难题。这样的权变,既对丧服制度形成挑战,也为它的逐渐完善提供了可能。
- 张焕君
- 从居丧之礼的变化看魏晋时期孝道观的调适被引量:4
- 2011年
- 居丧之礼在儒家理论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魏晋时期也受到格外的重视。通过丧服变除,使居丧者随着时间的流逝,约束情感,恢复正常生活,情、礼兼重的孝道观也得以形成。但在魏晋时期,由于玄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情在礼制中的地位大为提升,逐渐成为体现孝道最重要的因素。对此过程加以考察,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礼学与玄学的关系,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儒家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调适与互动。
- 张焕君
- 关键词:魏晋时期玄学孝道
- 三礼馆辑录《永乐大典》经说考被引量:13
- 2011年
- 乾隆初年,朝廷诏开三礼馆,发得《永乐大典》,撮录其中礼经佚籍,堪称四库全书馆辑佚之先声。洎后《大典》相关卷册佚去,而三礼馆辑录稿仍存,此稿虽非完帙,但《大典》礼学内容据此得以稍稍复原,四库馆及此后所辑《大典》礼学文献,亦可与此互勘,纠正讹误。此辑录稿在三礼馆当时未获充分利用,今日亟需重加审视。
- 张涛
- 关键词:辑佚宫廷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