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04)

作品数:15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洪修平胡永辉杨鸿源白光范鹏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淮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佛教
  • 3篇文化
  • 3篇佛学
  • 2篇儒学
  • 2篇宗教
  • 2篇宗教性
  • 2篇禅宗
  • 2篇文化观
  • 2篇佛学研究
  • 1篇性寂
  • 1篇性觉
  • 1篇熊十力
  • 1篇学术史
  • 1篇殷周
  • 1篇灾异
  • 1篇赵朴初
  • 1篇中国佛教
  • 1篇中国禅宗
  • 1篇人间
  • 1篇人间佛教

机构

  • 14篇南京大学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共甘肃省委...

作者

  • 5篇洪修平
  • 4篇胡永辉
  • 2篇杨鸿源
  • 1篇王川
  • 1篇王冬
  • 1篇范鹏
  • 1篇李璐
  • 1篇白光

传媒

  • 3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孔子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西藏研究
  • 1篇五台山研究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陆地区慧能与《坛经》研究述评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对20世纪以来大陆地区的慧能与《坛经》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各个时期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特点作了概括及评论,认为这百余年来大陆地区的慧能与《坛经》研究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期为民国时期,研究者或从新资料,或用新方法,或应新时代,提出了不少有关慧能与《坛经》的新说,从而具有"重建"的特点。第二期为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这一时期有关慧能与《坛经》的研究特点是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方法,将慧能与《坛经》中的思想归结为主观唯心主义,并努力揭示其世俗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根源。第三期为"文化大革命"至改革开放前,期间没有相关论著发表,相关研究是"停滞"的。第四期是改革开放至1990年代初,研究者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合理化运用的同时,广泛占有第一手资料,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深入研究慧能禅学思想的逻辑结构及其源流,考辨《坛经》的版本谱系及其与慧能禅宗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结论成为后来研究的基础,可谓是"继往开来"的时期。第五期从1990年代初至今,这一时期慧能与《坛经》的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不仅在慧能与《坛经》古今论著的搜集整理及深入研究方面有所推进,而且将慧能与《坛经》所蕴含的禅宗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人生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呈现出佛教界和学术界的研究"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白光洪修平
关键词:慧能《坛经》
胡适禅学研究的文化向度被引量:3
2014年
胡适曾明确指出自己的文化观是"充分世界化"并非"全盘西化"。其禅学研究的文化向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法论上以西学检视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并强调两者的相通性;二是在禅学史料的搜集、选择上的世界化眼光和反传统倾向。胡适禅学研究的文化向度,使其禅学研究带有一定预设性,因此而饱受争议,但依然对之后的禅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关注是胡适禅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意识,所以从文化观视角来考察其禅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胡适反传统学术风格的成因。
胡永辉
关键词:禅宗史文化观
佛教经学视域中的“性寂”与“性觉”之争--以吕澂与熊十力“佛学根本问题”之辩为中心被引量:1
2017年
吕澂与熊十力关于"佛学根本问题"的争论是近现代佛教思想史上一桩引人注目的事件。吕澂提出的"性寂"与"性觉"这对范畴不仅是对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义理立场的分判,而且也是对儒佛之间在心性论、本体论等层面的差异的根本界定。从佛教经学的视域重新审视这场"佛学根本问题"之辩,可以发现论战双方在经典依据、解经方法、经学理解、判教立场等方面都有可以比较之处。其各自的经学立场决定了他们对不同派别佛学思想的选择,而这种经学范式的不同对佛理抉择的影响进一步沟通了佛学与经学的联系,开启了探究近现代佛教经史学中的疑经主义思潮,与历史学界的疑古思潮之关联的新面相。
王川
关键词:性寂性觉吕澂熊十力
论长洲理学别派的儒佛会通思想被引量:2
2015年
清代中期,随着考据学的隆兴,传统儒学中"学"与"思"的路径日益失衡,引发了一批学者对下学与上达之间断裂情形的忧思。在这种情景下,由于晚明三教会通思想的影响,一些学者试图从佛教中汲取相关资源来弥补当时儒学中"问学"与"德性"之间的紧张状况。以彭绍升为中心的长洲理学别派,倡言儒佛会通,试图用佛教的理事无碍思想和净土终极关怀来重构儒学。同时,他们用华严学的圆融无碍来建构知识论形式,去面对可以思议和言诠的佛法与世间学说。用净土思想来构架知识无法达到的彼岸,为有限的社会现实与超越的精神追求之间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以使下学之道与上达之道得以一贯,从可以言说的此岸通达不可言说的彼岸。他们的这种努力在清末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刻影响了近代的佛学复兴潮流。
杨鸿源范鹏
关键词:理学考据学净土终极关怀
澄观的“禅教一致”思想及其禅法特色被引量:1
2014年
澄观的"禅教一致"思想,对宗密的"禅教合一"思想及其后的华严禅影响很大,切宜深究。通过深入分析澄观的"禅教一致"及其"禅观"思想,力图呈现澄观如何顺应佛教当时诸宗融会的内在要求,力求禅教一致、不为二途,以实现接应时代的新开拓,最终以其圆明见地既保持了鲜明的宗派特色,又展示出融通创新的新风貌。
王冬
关键词:澄观融会禅法
论董仲舒对《春秋》话语权的确立被引量:1
2015年
董仲舒通过三步论证完成了其对《春秋》价值的确立。首先是通过对《春秋公羊传》的报应论阐释,赋予历史以道德价值,同时引入了作为主宰者与审判者的"天";其次通过对灾异的论述,论证了天意的表达方式;最后通过论证《春秋》对天意拥有合法的解释权,从而在完成其为汉立法的历史使命中确立了《春秋》的价值与地位。
杨鸿源
关键词:报应灾异天人感应
汤用彤佛学研究的文化特质
2015年
汤用彤将"汉以后中国佛学的发展"看作不同文化冲突融合的已有案例来研究,因此,他的文化主张与其佛学研究有着内在精神上的暗合。汤用彤通过自己广搜精求的佛学研究,表达了对当时文化研究失于浅隘的不满。他在研究中,一方面表现出对佛教史上转折性人物、佛教发展的地域性差异、佛学研究方法论等方面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对佛学与中国本土固有思想文化互动问题给予较多讨论,同时也注重在动态的三教冲突与融合中考察中国佛教的发展轨迹,这些都体现出汤先生的佛学研究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质。这一特质根源于他追问"中国文化向何处走"的问题意识。
胡永辉
关键词:佛教史佛学研究文化特质
“拈花微笑”与中国禅宗的“以心传心”——兼论云南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地位的形成被引量:4
2015年
中国禅宗的传承一直上溯至昔日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之间传佛心印的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云南鸡足山则被认为是摩诃迦叶的道场。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所体现的"传佛心印",到菩提达摩的"祖师西来意",再到中国禅宗"以心传心"的确立,其中既体现了中国禅宗"心"的宗教形成的脉络,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特殊地位的形成。本文就"拈花微笑"、禅宗传法世系的确立与禅学向"心宗"的过渡之互动关系略做探讨,并以此来说明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特殊地位形成的佛教中国化背景。
洪修平
关键词:拈花微笑鸡足山
民国时期西藏佛教通史研究的路径抉择被引量:2
2013年
民国时期对西藏佛教通史的研究呈现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以吕澂为代表,注重藏传佛教的印度之"源";一种以法尊为代表,注重藏传佛教的发展之"流"。之所以出现上述不同的研究路径,是由于两者在同一"问题意识"下的方法论分歧,根源于对未来汉传佛教发展走向的不同立场。
胡永辉
关键词:民国
儒教问题的讨论与儒学在新时期的发展被引量:1
2015年
关于儒学的人文精神,人们已有普遍的共识,但对于儒学是否宗教与儒学宗教性的讨论,则至今仍有争议。反思近代以来关于儒学是否宗教以及儒学宗教性的讨论,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儒学的特质与价值。我们在肯定儒学人文精神的同时,也应看到儒学同时具有的宗教性,这对于儒学在今天更好地发展并发挥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洪修平
关键词:儒学儒教问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