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10797)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余文林张永林李勤苑凯华曾东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暨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皮肤
  • 5篇光谱
  • 4篇虚拟仪器
  • 4篇吸收光谱
  • 4篇激光
  • 3篇皮肤组织
  • 2篇虚拟仪器技术
  • 2篇仪器技术
  • 2篇人体皮肤
  • 2篇色素
  • 2篇数据采集
  • 2篇美容
  • 2篇激光美容
  • 2篇光学
  • 1篇性病
  • 1篇虚拟仪器系统
  • 1篇仪器系统
  • 1篇增生
  • 1篇增生性瘢痕
  • 1篇正常皮肤

机构

  • 6篇广州军区广州...
  • 4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余文林
  • 4篇李勤
  • 4篇曾东
  • 4篇张永林
  • 4篇苑凯华
  • 3篇刘春利
  • 2篇胡志强
  • 2篇李悫彧
  • 1篇欧阳黎
  • 1篇徐如祥
  • 1篇程飚

传媒

  • 2篇光子学报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光电子.激光
  • 1篇应用激光
  • 1篇实用美容整形...

年份

  • 2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3
  • 2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皮肤组织色素吸收光谱检测平台的设计及应用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探讨黄种人活体皮肤及色素性病变皮肤组织的光吸收作用。方法 利用光纤光谱仪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建立皮肤组织的活体吸收光谱检测平台 ,对多种色素性病变皮肤的吸收光谱进行活体检测 ,比较正常皮肤和太田痣皮肤活体、皮瓣与离体状态时的光谱学差异。结果 该平台具有灵敏、实时、无创的活体检测功能 ;活体皮肤组织与离体皮肤标本的光吸收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离体标本的光谱学数据不能代表活体组织的特性 ;太田痣在经过激光逐次治疗后 ,病变对光的吸收率逐渐降低。结论 所建立的皮肤组织吸收光谱检测平台可准确反映色素性皮肤疾病的光吸收特性 。
余文林刘春利徐如祥张永林
关键词:色素性病变
虚拟仪器技术及其在皮肤组织光谱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2007年
目的:研制适合于检测黄种人活体皮肤及色素性病变皮肤组织吸收光谱的虚拟仪器系统。方法:利用光纤光谱仪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建立皮肤组织的活体吸收光谱检测平台,对太田痣等色素性病变皮肤的吸收光谱进行活体检测,并初步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虚拟仪器皮肤组织光谱检测系统具有灵敏、实时、无创的活体检测功能,根据光谱结果可分析皮肤组织中色素分布的密度、深浅层次和治疗效果,便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皮肤组织吸收光谱检测系统可准确反映色素性皮肤疾病的光吸收特性,为临床激光治疗提供辅助诊断手段。
余文林曾东李勤苑凯华刘春利
关键词:虚拟仪器技术数据采集
人体皮肤吸收光谱的活体检测被引量:3
2002年
以Kubelka Munk理论为基础 ,研究黄种人皮肤的光学特性 通过分析皮肤内的光传输模型 ,得出皮肤光吸收比公式 ,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虚拟仪器和光谱技术的皮肤光吸收作用活检方法 ,实现皮肤吸收光谱的活体检测 。
李悫彧王洋张永林
关键词:人体皮肤吸收光谱虚拟仪器光学特性KUBELKA-MUNK理论激光美容
基于虚拟仪器的人体皮肤组织吸收光谱检测平台被引量:4
2002年
本文运用光电无损检测技术 ,采用皮外反射式测量方法 ,通过光纤光谱仪和虚拟仪器构建人体皮肤组织吸收光谱检测平台 该平台适合于光子 组织相互作用基础研究及激光美容临床检测 ,可协助医师进行病理诊断和病变程度判别
胡志强欧阳黎张永林
关键词:人体皮肤组织光学吸收光谱虚拟仪器激光美容
皮肤组织光谱虚拟仪器系统的研制被引量:3
2007年
本文探讨了虚拟仪器硬件构成、软件设计及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组织光谱检测系统在激光整形美容外科的应用,该系统可实现各种色素病变性皮肤的光吸收作用的无创、在体、实时检测,分析了该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方法。
余文林曾东苑凯华刘春利
关键词:虚拟仪器技术数据采集
色素性病变皮肤的吸收光谱及色素分布的测定被引量:5
2003年
运用光电无损检测技术,采用皮外反射式测量方法,结合虚拟仪器技术构建的人体皮肤组织吸收光谱检测平台;分析了光在皮肤中的吸收光谱、穿透深度和色素分布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如何根据所测结果分析色素的分布情况,并建议采用两级分类方法对病例进行分类。根据这种方法对临床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对治疗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胡志强李悫彧张永林
关键词:吸收光谱无损检测
Q开关激光去除色素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新型Q开关激光去除皮肤细胞黑素的机理。方法:用Q532nm、Q755nm及Q1064nm三种Q开关激光治疗豚鼠的黑色皮肤区,观察治疗结果,并于激光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第3天、14天取材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Q开关激光治疗后皮肤黑素颗粒即被气化或碎裂而减少或消失,黑素细胞呈空泡样变,细胞轮廓仍完整保留。治疗后第3天,表皮层明显增厚,细胞空泡样变逐渐好转,皮肤组织结构正常,皮下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和轻度充血,Q532nm组及Q755nm组表皮基底层及棘层仍有细小黑素颗粒,较正常黑色皮肤色素颗粒明显减少,Q755nm组黑素颗粒的密度明显少于Q532nm组,Q1064nm组表皮各层无明显黑素颗粒存在;治疗后第14天皮肤组织基本完全修复,Q532nm组及Q755nm组表皮基底层及棘层仍有细小黑素颗粒,以基底层较明显,密度较治疗后第3天加强,Q1064nm组表皮各层无细小黑素颗粒存在。结论:Q开关激光可选择性地破坏黑素颗粒,对含黑素颗粒的细胞无不可逆性损伤,Q1064nm激光治疗黑素颗粒效果最好,表明是目前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比较有效、副作用小的方法。
余文林曾东苑凯华李勤
关键词:Q开关激光黑素组织学观察
太田痣的色度学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黄种人正常皮肤和太田痣皮损的色度值分布的范围。方法采用分光测色计CM2600d对300例25—30岁年龄段的黄种人的颊部正常皮肤和251例太田痣患者的皮损处行色度值检测,并对太田痣治疗过程中皮损色度值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采用1976年建立的CIEL^*a^*b^*测色系统进行测量。结果颊部正常皮肤色度值分布在53.04~68.87(62.44±3.33)范围内;将正常皮肤按明度L^*值分为四级:Ⅰ级(黑)53.0~57.0;Ⅱ级(较黑)57.1~61.0;Ⅲ级(较白)61.1~65.0;Ⅳ级(白)65.1~69.0。太田痣的明度L^*值明显较正常的低,b^*值较正常的稍低;将太田痣按色差分为五级:Ⅰ级(轻微)2.0~7.0;Ⅱ级(轻度)7.1~12.0;Ⅲ级(中度)12.1—17.0;Ⅳ级(重度)17.1—22.0;Ⅴ级(极重度)22.1—27.0。当太田痣的色差为2.0—7.0时,说明皮损处经激光治疗后已接近正常皮肤。太田痣经激光逐次治疗后,其皮损色度值的变化呈指数衰减。结论对皮肤色素性疾病的色度学研究有助于疾病的量化诊断、疗效判定和治愈标准的确立,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余文林李勤苑凯华曾东
关键词:太田痣正常皮肤黄种人色度学
病理性瘢痕的激光治疗进展被引量:5
2009年
增生性瘢痕和壤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两者都伴有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细胞过度增殖和以胶原、糖蛋白为主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目前尚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多种方法被用于治疗病理性瘢痕,包括局部和瘢痕内应用皮质激素、干扰素、5-FU、咪喹莫特,外科切除或植皮、冷冻、放疗、压迫治疗、维甲酸和硅酮膏外敷。
余文林李勤程飚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激光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