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J07B03-06)

作品数:20 被引量:96H指数:5
相关作者:张旺周跃云谢世雄李晓勇潘雪华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城市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城市
  • 7篇低碳
  • 7篇碳排放
  • 5篇能源
  • 4篇低碳发展
  • 4篇能源消费
  • 2篇低碳城市
  • 2篇地级
  • 2篇地级以上城市
  • 2篇回收
  • 2篇回收利用
  • 2篇减碳
  • 2篇废弃物
  • 2篇CO
  • 2篇I-O
  • 2篇长株潭
  • 2篇城市低碳发展
  • 1篇低碳技术
  • 1篇低碳交通
  • 1篇低碳经济

机构

  • 19篇湖南工业大学
  • 9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城市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4篇张旺
  • 8篇周跃云
  • 4篇谢世雄
  • 3篇李晓勇
  • 3篇芦鹏
  • 3篇潘雪华
  • 2篇赵先超
  • 2篇刘建文
  • 2篇邹毓
  • 1篇杨英
  • 1篇张陶新
  • 1篇申玉铭
  • 1篇徐娟

传媒

  • 8篇湖南工业大学...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2篇技术经济
  • 2篇湖南工业大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技术经济与管...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包装学报

年份

  • 3篇2014
  • 7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低碳技术的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回收与利用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城市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其回收与利用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回收与利用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的国际通用原则,加强源头处理,加强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建立垃圾收费制度,推行垃圾运营产业化,制定统一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标准。
李晓勇芦鹏
关键词: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低碳技术
北京与主要世界城市低碳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建成国际城市、宜居城市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两大重要目标。而伦敦、纽约和东京等世界城市正积极谋求低碳转型,纷纷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并制定了相关规划或发展路线图,还付之于低碳发展行动。因而"低碳北京"也应该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主要采取横向比较的方法,选择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单位面积碳排放量、碳排放行业结构、能源结构、大气污染和就业结构等定量指标,以及低碳发展政策、低碳发展行动等定性层面,通过北京与伦敦、纽约和东京等世界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总体上北京低碳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上述城市。为此,北京要积极而广泛地借鉴世界城市低碳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统筹考虑世界城市与低碳城市的目标协调,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所处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探索适合北京市情的低碳发展道路,具体路径可从以下方面来展开:注重政府引导,强调规划先行;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研发低碳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争取项目支持;创新制度体系,规范低碳行为;完善碳交易机制,构建碳市场体系。
张旺周跃云
关键词:世界城市低碳发展
包装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减碳技术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包装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而其回收与利用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装废弃物处理中的低碳技术具有减量化、低污染性、可回收利用性等特征。不同类别废弃物处理中的减碳技术各有不同,要促进我国包装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应推进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回收体系,加强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创新。
刘建文李晓勇芦鹏
关键词: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创新
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3年
运用Theil指数,测度我国地级以上城市GDP值前110强城市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并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分异较为明显,西部城市的碳排放水平整体上落后于东、中部城市;总体差异值按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单位碳排放提供就业岗位数的顺序递减,地带内差异远远大于地带间差异;常住人口数、能源强度、人均GDP值是影响样本城市整体碳排放量的主导因素,产业结构多元化演进水平对碳排放增长的缓解作用不甚明显。
张旺邹毓
关键词:碳排放空间分异THEIL指数STIRPAT模型
基于结构分解法的北京市能源碳排放增量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应用三层嵌套结构式I-OSDA方法,构建扩展的(调入、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从整体特征、不同产业、工业行业3个方面,对1997年-2007年北京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增量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发现:经济规模增长要素(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等)是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变动效应却是碳减排的决定性因素;在规模扩张因素中,消费和调出超过投资和出口,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2002年以来新一轮"高碳"特征的工业化导致CO2排量呈急增之势;产业结构调整、三产比重最大使得服务业成为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部门,但工业排放的增长却后来居上;碳增排的重点行业是高能耗行业,碳减排的是能源工业;两时段各效应在不同产业、不同工业行业的影响方向和大小不一。
张旺周跃云
关键词:能源消费CO2排放
城市低碳发展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被引量:2
2012年
国外城市低碳发展研究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城市碳排放的综合构成,低碳导向的城市密度和城市空间,城市低碳社会建设,生活用能和能源消费结构。而国内城市低碳发展的研究内容则主要包括:低碳城市的界定,低碳城市规划,城市低碳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城市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低碳城市评估标准体系等。由此可见,低碳发展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还不够系统,需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尺度等方面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
张旺潘雪华
关键词:城市低碳发展碳排放能源消费低碳城市
北京能源消费排放CO_2增量的分解研究——基于IDA法的LMDI技术分析被引量:20
2013年
采用IDA法的LMDI技术,全面实证研究了北京1995-2010年经济部门和生活消费因能源消耗排放二氧化碳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导致6大产业部门和生活消费的碳排放增量的各自效应。结论表明:拉动产业部门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规模扩大,而促使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强度降低,产业结构调整和能耗结构变化对产业碳排放变动的贡献较低;就行业而言,工业的碳减排成果最显著,其他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的增量明显;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是导致生活消费碳排放量增加的主因,人均能耗强度加大紧随其后,但碳排放系数和生活能耗结构的变化却对减碳贡献不大。最后,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北京未来节能减碳的简明政策建议。
张旺周跃云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
中国碳市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被引量:4
2012年
中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该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碳市场发展滞后,缺乏国际话语权;区域性碳市场失衡,全国性碳市场缺失;碳减排指标无法分解,碳交易制度尚未建立。中国碳交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体制不健全,碳交易非标准化,交易成本难下降,人才和中介短缺,交易所"有场无市"。这种碳交易市场不完整性的机理在于:尚未界定碳排放权,交易缺乏法律基础;碳排放权初始分配难体现公平和效率;碳监测和报告制度缺失导致管控不力;碳交易制度缺乏制度衔接和制度支持。只有事先在内在机理和作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真正解决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上述问题,才能使整个市场的建立和运作更加有效和安全。
张旺潘雪华
关键词:碳市场交易体系
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的碳排放效应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文章采用RS和GIS技术,通过构造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矩阵分析了1990-2010年的碳排放效应,得出结论是:第一,耕地的转出量最大,主要转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导致的碳排放变化量也最大。第二,草地的转出量居第二位,主要转向林地和耕地,收支相抵最终使碳汇增加。第三,林地虽转出绝对量较大,但3/4以上没有发生转移,保持了北京市碳汇量的稳定。第四,水域转出的绝对面积最小,主要流向耕地和建设用地,也增加了碳源。第五,建设用地转出的面积较小,主要转向耕地、草地和林地,相应引起碳排放减少;但其转入面积最大,使其成为碳源增加的决定性地类。第六、未利用地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林地,导致碳源增加,其净碳排放功能却存在不确定性。
张旺申玉铭
关键词:碳排放生态环境生态城市
城市低碳发展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被引量:2
2012年
低碳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研究框架可从空间、时间和功能三个维度来展开。涵盖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城市系统,下含生产和生活两个子系统。自然资源、能源是城市系统的输入部分,环境、排放是城市系统的输出部分。城市低碳发展理论体系的研究具体包括: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系统的空间性、地方性和全球性,城市综合碳循环模型体系,自然与人为双重影响的碳代谢过程,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碳排放和控制,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碳排放清单与减排路径分析,切实可行的碳管理措施,城市低碳发展的方法论和技术支撑体系。
张旺潘雪华
关键词:城市低碳发展系统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