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2008NG0009)

作品数:8 被引量:203H指数:6
相关作者:李跃清张琪蒋兴文陈永仁王春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省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降水
  • 3篇降水量
  • 2篇云量
  • 2篇气候
  • 2篇夏季
  • 1篇低云
  • 1篇低云量
  • 1篇地区降水
  • 1篇地震
  • 1篇对流云
  • 1篇雨层云
  • 1篇雨日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统计分析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变化特征
  • 1篇气候特征
  • 1篇气候特征分析
  • 1篇青藏

机构

  • 8篇中国气象局成...
  • 3篇四川省气象局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篇李跃清
  • 3篇张琪
  • 2篇蒋兴文
  • 1篇任景轩
  • 1篇林莉
  • 1篇王春国
  • 1篇陈永仁
  • 1篇陈权亮

传媒

  • 4篇高原山地气象...
  • 3篇高原气象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夏季南亚高压与川渝地区降水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5
2009年
利用我国160个测站中川渝地区的代表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盛夏川渝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川渝降水变化存在与南亚高压相适应的时间尺度,即准5年尺度、准10年尺度。在准5年尺度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南亚高压东西振荡表现的位相与盆地东部降水变化位相相反,与盆地西部降水变化呈正位相,90年代末期以后与川渝地区降水变化位相趋势一致,但与四川西部高原降水的位相关系对应不明显。在年代际尺度,川渝盆地东、西部和川西高原三地降水变化存在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相一致的位相,说明年代际尺度变化中,当南亚高压长期表现为东伸模态,川渝降水呈总体偏多趋势。同时,川渝地区的降水变化与100hPa上高压两侧及中低层四川上空风场变化有显著的遥相关,在"东涝西旱"年份,南亚高压16800 gpm线位于四川与重庆交界上空,在"西涝东旱"年份,南亚高压16800 gpm线位于湖北西部上空,在两地降水差异显著年,南亚高压东西振荡主要表现在川渝盆地上空摆动,用16800 gpm线定义的东西振荡指数对认识川渝地区降水异常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陈永仁李跃清王春国邓荣耀
西南地区夏季云量与降水的关系特征分析被引量:21
2014年
论文利用我国西南地区地面降水资料和ISCCP D2云资料,通过SVD、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该区域夏季雨层云、高层云、深对流云与降水量、雨日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南的贵州、重庆地区夏季的雨层云与雨日、雨量具有较好的关系,尤其是与雨日的相关系数高达0.73。除云南中、西部地区外,西南其余地区夏季高层云与雨量、雨日具有较好的关系,且相关系数与雨层云接近,反映此地区发生降水时,一般是雨层云和高层云相伴存在。夏季的深对流云也与雨量、雨日具有较好的关系,由于深对流云常产生阵性强降水,对降水量贡献较大,所以与雨量关系更为显著,其相关系数高达0.86,并且在三种降水性云系中与降水关系最好。
李跃清张琪
关键词:雨层云高层云降水
川北绵阳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被引量:17
2009年
选用四川省绵阳地区8个台站1959~2005年日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和连续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绵阳地区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绵阳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局地差异大,主要表现为3种分布型:①区域一致型;②东南-西北型;③中部型。绵阳地区的年降水量呈整体下降趋势,但降水剧烈程度加大,同时东南-西北分布型在加剧;功率谱分析发现,绵阳年降水量的变化具有2.9年和6.7年的显著变化周期;绵阳地区各站的年降水和不同等级降水的降水量和降水习数大致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和减少趋势,但不同站点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变化特征又有所不同;绵阳地区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主要是由于雨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出现减少趋势造成的。
钟爱华李跃清
关键词:降水
近48年西南地区降水量和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91
2014年
利用1960-2007年西南地区97个观测站点的日降水量资料,研究分析了西南地区年、季节的降水量和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降水量分布整体呈"东多西少"的分布形态,高值区位于四川盆地的雅安地区和滇西南区,且这两个地区也是四季中降水最多的。年雨日、春季雨日和秋季雨日呈东北—西南向的"偏少—偏多—偏少"型分布,夏季雨日呈"西多东少"型分布,冬季与夏季分布相反。近48年西南地区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弱的减少趋势,春、冬季的降水量呈增多趋势,而夏、秋季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且夏季降水量存在着明显的准16年周期变化。雨日的季节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类似,夏季雨日呈明显的准17年周期变化。另外,中雨日和小雨日呈明显减少趋势,但暴雨日、大雨日均呈增加趋势,极端降水天气日益突出。
张琪李跃清
关键词:降水量雨日气候变化
四川地区地震与降水量的统计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利用四川省1961-2008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近40年Ms6.0级以上地震前后震中区附近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前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并利用地震前后降水量变化的统计特征,研究了未来几个月汶川附近地区降水量的可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前约半年,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地震后约半年,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增加的趋势,并且,地震后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大都大于地震前。汶川特大地震前5个月,其附近地区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如果该区5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大于零,未来几个月,汶川附近的降水总量将可能高于历史同期。
蒋兴文李跃清
关键词:地震降水变化特征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基本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利用四川省气象台站1961~2007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气候基本特征及其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多种季风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该区降水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逐候降水量的变化可初步分为两种类型,以高原气象站点变化为主的高原型和以四川盆地西北周边气象站点变化为主的盆周型。地震灾区雨季气温近47年呈增加的趋势,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地震灾区雨季降水量主要存在2年、4年和16年左右的周期,雨季气温主要存在4年、8年和32年左右的周期,气温和降水异常是不同周期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蒋兴文李跃清
关键词:基本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及其影响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08年
本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关系及其对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影响研究的主要进展。从青藏高原的观测试验、高原热状况、邻近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温,以及年际、年代际变化,对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的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的关系等方面,总结了关于青藏高原热状况和邻近海区海温变化的研究成果及其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高原热状况和邻近海区热状况及其对环流和天气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的关系,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题目。
林莉李跃清
关键词:青藏高原热状况海温
近46年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34
2011年
利用中国西南地区85个测站1960-2005年的月平均云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SVD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等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云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春和秋季总云量和低云量分布均呈"东多西少"型,夏季相反,呈"东少西多"型;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呈减少趋势,并存在较明显的准8年周期变化。年平均总云量及夏季总云量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呈逐年递减趋势,冬季总云量在川西高原西北部和云南南部、东部呈减少趋势。而低云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主要在四川盆地呈减少趋势;西南地区的温度场与总云量场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温度场与低云量场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张琪李跃清陈权亮任景轩
关键词:总云量低云量小波分析SVD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