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918012)

作品数:7 被引量:104H指数:6
相关作者:王伟刘峰于飞董昕张泽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香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5篇地体
  • 5篇锆石
  • 5篇拉萨地体
  • 4篇年代学
  • 4篇冈底斯
  • 3篇岩石
  • 3篇岩石学
  • 3篇锆石U-PB...
  • 2篇地壳生长
  • 2篇东南
  • 2篇东南部
  • 2篇深部
  • 2篇花岗岩
  • 2篇辉长岩
  • 2篇冈底斯带
  • 2篇变质
  • 2篇变质演化
  • 2篇大陆地壳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科学...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7篇张泽明
  • 7篇董昕
  • 6篇于飞
  • 6篇刘峰
  • 6篇王伟
  • 3篇耿官升
  • 3篇王金丽
  • 2篇丁慧霞
  • 2篇向华
  • 2篇贺振宇
  • 2篇赵国春
  • 1篇林彦蒿
  • 1篇徐方建
  • 1篇沈昆
  • 1篇吴耀
  • 1篇张里

传媒

  • 6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南部的泥盆纪花岗岩被引量:28
2010年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体经历了强烈的中、新生代造山作用,以及最近确定的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的造山作用,而本文第一次报道了拉萨地体南部所经历的中古生代岩浆热事件。所研究的花岗岩分布于拉萨地体南部的加查附近,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钾长石和少量黑云母组成,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塑性变形,呈片麻状或眼球状构造。花岗岩中的锆石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晶成因特征,获得了366.7±2.5Ma的谐和年龄。这一成果为拉萨地体的起源、构造归属以及早期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董昕张泽明耿官升刘峰王伟于飞
关键词:年代学拉萨地体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东南部新生代多期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对拉萨地体东南缘东冈底斯带的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基于侵入关系划分出了5期花岗岩。前4期花岗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呈片麻状构造,而最后1期花岗岩未经历变形,呈块状构造。锆石U-Pb定年揭示,5期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63Ma、51Ma、50Ma、29Ma和26Ma。岩石学和岩石化学分析表明,前两期为花岗闪长岩,具有高的MgO(1.28%~1.84%)和CaO(3.16%~4.18%)含量,高的Mg#值(平均为43),中等K2O含量(1.5%~2.53%),低的K2O/Na2O(0.37~0.68),为准铝质I型花岗岩。而后三期为花岗岩,其中第四期和第五期分别为浅色花岗岩脉和伟晶岩脉,具有明显低MgO(0.03%~0.27%)、Mg#值(2~15),低CaO(1.04%~1.6%),较高K2O(3.75%~6.93%)、K2O/Na2O(0.94~2.04),弱过铝质,显示S型花岗岩特征。研究表明,前三期花岗岩在冈底斯带其它地区也有广泛分布,而后两期花岗岩仅在研究区出露,这很可能说明拉萨地体东南缘从渐新世以来经历了与冈底斯带其它地区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
刘峰张泽明董昕于飞王伟贺振宇林彦蒿严溶
关键词: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岩浆作用冈底斯带青藏高原
拉萨地体东南部林芝杂岩形成与变质演化的锆石U-Pb年代学限定被引量:6
2012年
本文对拉萨地体东南部林芝地区分布的变质岩进行了岩相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林芝杂岩中的变质沉积岩主要由片麻岩和片岩组成,它们经历了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变质岩中的锆石多由继承的碎屑岩浆核和新生的变质边组成。继承锆石核给出了新太古代至晚古生代的年龄范围,其主要年龄峰值在~1560Ma、~1190Ma、~620Ma和~340Ma,而锆石变质边给出了53Ma和27Ma的变质年龄。这一结果表明,林芝杂岩中的变质沉积岩很可能形成在古生代,其物质源区具有Grenville和Pan-Africa期造山作用的构造热事件记录。这一研究和已有的成果进一步证明,拉萨地体起源于Gondwana大陆北缘,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俯冲过程中,拉萨地体作为俯冲带的上盘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改造。本研究为拉萨地体起源与多期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张里吴耀
关键词:锆石年代学构造热事件拉萨地体
西藏南部冈底斯弧深部的变辉长岩:大陆地壳生长的意义
大陆地壳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们对它的了解还很有限,如它的成因、生长方式和速率,它是如何从幔源岩浆获得"安山质成分"等。弧岩浆作用被认为是太古代后大陆生长的基本作用。古岩浆弧相当于地壳剖面,它提供了观察大陆地壳构建...
张泽明董昕向华贺振宇丁慧霞
西藏南部冈底斯弧深部的变辉长岩:大陆地壳生长的意义
<正>大陆地壳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们对它的了解还很有限,如它的成因、生长方式和速率,它是如何从幔源岩浆获得'安山质成分'等。弧岩浆作用被认为是太古代后大陆生长的基本作用。古岩浆弧相当于地壳剖面,它提供了观察大陆地...
张泽明董昕向华贺振宇丁慧霞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南部林芝岩群的物质来源与形成年代:岩石学与锆石U-Pb年代学被引量:47
2009年
本文对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东南部林芝岩群中的变质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林芝岩群由角闪岩相的变质沉积岩和正片麻岩组成。变质沉积岩主要为含石榴石白云斜长角闪片岩、含石榴石云母石英片岩、含石榴石黑云钾长片麻岩、大理岩和石英岩等,代表性矿物组合包括石榴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或石榴石+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夕线石+黑云母+白云母。花岗质片麻岩(含二云母片麻岩)的矿物组合是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锆石U-Ph年代学分析表明,变质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成因,获得了2708~63Ma的^(206)Pb/^(238)U 年龄范围,在~1100Ma和~550Ma出现两个年代峰值。碎屑锆石的变质增生边给出了35Ma的变质年龄。正片麻岩获得了496Ma的锆石结晶年龄和1158Ma的继承年龄。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区域对比和相邻变质岩石中获得的多期变质年龄,我们认为林芝岩群的原岩很可能形成在早古生代,其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印度陆块,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早古生代的岩石一起同为印度大陆北缘的沉积盖层,在环冈瓦纳大陆周缘造山过程中被寒武纪花岗岩侵入。在新特提斯洋向北的俯冲过程中,林芝岩群经历了晚中生代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在印度与欧亚大陆的俯冲-碰撞过程中,林芝岩群部分地经历了新生代的变质和岩浆作用再造。本研究证明,林芝岩群并不是传统上认为的拉萨地体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其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中、新生代。
董昕张泽明王金丽赵国春刘峰王伟于飞
关键词:变质演化地质年代学拉萨地体青藏高原
西藏拉萨地体南部晚白垩纪石榴石二辉麻粒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0
2009年
拉萨地体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其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亡和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密切相关,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之一。本文报道了在拉萨地体东南部林芝岩群中发现的石榴石二辉麻粒岩。这种岩石的共生矿物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拉长石、富钛角闪石和黑云母,其原岩相当于基性岩,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为T=747~834℃和P=0.90~1.35GPa,形成深度可达45km。与麻粒岩伴生的石榴石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中锆石的U-Pb定年研究表明,它们的变质作用发生在85~90Ma。结合在林芝岩群中广泛发育的同时代岩浆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我们认为拉萨地体南部在晚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
王金丽张泽明董昕刘峰于飞王伟徐方建沈昆
关键词:麻粒岩拉萨地体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南部的紫苏花岗岩:安第斯型造山作用的证据被引量:18
2009年
青藏高原南部白垩纪形成的冈底斯岩基是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向北部的欧亚大陆之下俯冲形成的安第斯型会聚板块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研究证明,冈底斯岩基主要由钙碱性和埃达克质的花岗闪长岩组成,但本文报道了在冈底斯带东南缘产出的紫苏花岗岩。这种岩石主要由中长石、微斜长石、顽火辉石、透辉石、石英、富钛的黑云母和角闪石组成。在化学成分上,其铁镁指数FeO/(FeO+MgO)=0.47~0.50,钙碱指数MALI为-3.97~+0.11,铝饱和指数ASI为0.83~0.92,是典型的镁质、钙碱性、准铝质紫苏花岗岩。计算出的结晶温度为850~950℃,压力>0.4GPa,形成深度为13~15km。紫苏花岗岩中的锆石为岩浆结晶成因,两个样品的U-Pb定年分别给出了87Ma的相同加权平均年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冈底斯带南缘晚白垩纪的紫苏花岗岩形成在典型的大陆岩浆弧环境。紫苏花岗岩和伴生高温麻粒岩的存在为冈底斯带在晚中生代经历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提供了更加确凿的证据。
张泽明王金丽董昕赵国春于飞王伟刘峰耿官升
关键词:紫苏花岗岩岩石学锆石U-PB定年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北部的前寒武纪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被引量:28
2010年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中分布的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岩一直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但并没有获得可靠的年代学证据。本文运用原位锆石U-Pb定年方法,在拉萨地体北部那果地区的变质岩中获得了约720Ma的变质年龄,从而证明拉萨地体北部在新古元代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近同期的岩浆作用。基于这一成果和在拉萨地体中、南部高级变质岩中陆续获得的中、新生代变质年龄,对拉萨地体变质作用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张泽明董昕耿官升王伟于飞刘峰
关键词:拉萨地体锆石U-PB年龄青藏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