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5DIB3J146)

作品数:6 被引量:85H指数:6
相关作者:李生姚小华任华东张守攻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石漠化
  • 4篇喀斯特石漠化
  • 3篇植被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 3篇土壤种子库
  • 3篇黔中
  • 3篇种子库
  • 3篇不同土地利用
  • 2篇植被恢复
  • 2篇土地利用类型
  • 2篇不同土地利用...
  • 1篇地表径流
  • 1篇养分
  • 1篇养分流
  • 1篇养分流失
  • 1篇植被类型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机构

  • 6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6篇任华东
  • 6篇姚小华
  • 6篇李生
  • 5篇张守攻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福建林学院学...

年份

  • 3篇2009
  • 3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黔中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被引量:17
2008年
在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对封山育林、退耕还林2 a、农耕地等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种子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种子数量差异显著,封山育林土壤中平均种子密度为1664粒/m^2,退耕还林2 a土壤中平均种子密度为8060粒/m^2,农耕地土壤中平均种子密度为6239粒/m^2。土壤中的种子集中分布在表层0~5 cm范围内,随土层深度变化,土壤中所含种子数量和物种数呈减少的趋势。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相似指数较低,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生态优势度指数以退耕还林地最大,农耕地高于封山育林地。土壤种子库所含物种数较接近,物种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菊科、禾本科占优势。封山育林地、退耕还林地属于进展演替,封山育林地处于较高演替阶段,农耕地属于逆行演替。应引进适宜物种以促进植被恢复。
李生姚小华任华东张守攻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种子库植被恢复
黔中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种子库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在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对3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Ⅰ.封山育林、Ⅱ.退耕还林2a、Ⅲ.农耕)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菊科、禾本科居优势,各类型土壤中种子数量和物种数差异显著。平均种子密度Ⅰ类型为1664粒/m^2,Ⅱ类型为8060粒/m^2,Ⅲ类型为6239粒/m^2;土壤中的种子集中分布在表层0~5cm范围内,种子数量随土层深度逐渐降低,物种数亦呈减少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种子库物种相似指数虽然较低,但仍表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生态优势度指数均以Ⅱ类型最大,Ⅲ类型高于Ⅰ。从种子生活型分析,Ⅰ、Ⅱ属于进展演替,其中,Ⅰ处于较高演替阶段,Ⅲ仍处于破坏之中,属于逆行演替。
李生姚小华任华东张守攻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种子库植被恢复
黔中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被引量:12
2008年
在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通过调查分析,对3种土地不同利用方式(Ⅰ封山育林地、Ⅱ退耕还林地、Ⅲ农耕地)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方式的不同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土壤种子库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土壤容重、土壤毛管孔隙度随土壤扰动的加剧而下降,表现为Ⅰ>Ⅱ>Ⅲ;土壤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呈现出随土壤扰动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表现为Ⅲ>Ⅱ>Ⅰ;不同层次之间容重的变异较小,土壤质地比较均一;Ⅱ土壤有机质低于类型Ⅲ和Ⅰ;Ⅰ初步形成了林地环境,林地土壤表现出良性转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土壤扰动降低了土壤化学性质层次间变异。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变化不大,土壤中的种子集中分布在表层0~5 cm内,随土层的加深所含种子数量、物种数逐渐降低。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种子数量在0~5 cm层次差异显著(p=0.021 897),种子种类差异不显著(p=0.097 628)。土壤扰动促进种子向深层传播,退耕还林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恢复。
李生张守攻姚小华任华东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利用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种子库
典型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地表水土流失特征研究被引量:32
2009年
在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广西凌云县设置径流小区,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及养分流失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在降雨历时短且大雨以上强度的降雨条件下存在地表径流,单次径流系数平均值在1.5%-13.8%之间,年平均径流量为75.86 mm。地表径流量与每次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在0.8967-0.9475之间。不同植被类型间年径流量差异极显著,农耕地产生的年径流量最大,达122.75 mm,灌木林地产生的年径流量最小,达54.08 mm。径流中泥沙浓度整体表现出春秋季浓度高,夏季浓度低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间的侵蚀模数差异极显著,侵蚀模数平均达到45.88 t/km^2.a,属微度侵蚀。耕作加剧了土壤扰动,对土壤流失有显著的影响,农耕地土壤侵蚀模数(98.91 t/km^2.a)最大,灌木林地土壤流失量(5.42t/km^2.a)最小。径流中全N浓度呈现出随时间而下降的趋势,全P、全K浓度呈现出春秋季高、夏季低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间流失全N、全P、全K总量差异极显著,植被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及养分的损失,在该地区应该促进植被恢复。
李生任华东姚小华张守攻杨实兰应秋农美东
关键词:石漠化植被类型地表径流养分流失
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根据广西凌云县2005年喀斯特石漠化监测数据对石漠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均能引发土地石漠化。凌云县石漠化土地中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占35.4%,人为因素引发的占64.6%。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程度以强度石漠化为主,占自然因素导致石漠化面积的66.5%;人为因素导致的石漠化也以强度石漠化为主,占人为因素导致石漠化面积的68.5%。人为因素导致的石漠化中,过度樵采占33.6%,过度放牧占23.5%,毁林开垦占18.3%。人为因素是凌云县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因素,应该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干扰,调整地区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开展以植被恢复为主的石漠化生态治理。
李生姚小华任华东杨光芳杨实兰应秋农美东
关键词:自然因素喀斯特石漠化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地区环境小气候日动态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2007年6月,通过典型样地观测,研究了广西凌云县典型喀斯特地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光照强度、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表层(0~5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日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地上植被的组成、覆盖度和高度,进而改变了环境小气候,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小气候质量依次为林地>灌林>草地>农耕地>石漠化裸地;石漠化裸地光照强度较强、气温和土壤温度较高、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较低,且各因子的变幅均较大,样地环境趋于干热化;与石漠化裸地相比,林地、灌林地、草地和农耕地内的光照强度分别下降96.4%、52.0%、17.0%和44.2%,气温分别下降30.1%、20.2%、12.7%和17.8%,空气相对湿度分别提高129.2%、57.2%、18.0%和41.2%,土壤温度分别下降11.5%、8%、2.5%和5.5%,表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42.6%、33.2%、15.7%和14.0%,林地与灌林地各因子的变幅相对趋缓,样地环境趋于凉湿化.各样地光照强度、气温和土壤温度之间呈正相关,三者均与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空气相对湿度与表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
李生任华东姚小华张守攻
关键词:土地利用小气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