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项目(WKJ2008-2-47-1)

作品数:6 被引量:81H指数:5
相关作者:吴君心谢志原潘建基郭爱华王永川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省安溪县医院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项目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肿瘤
  • 4篇摆位
  • 4篇摆位误差
  • 3篇锥形束CT
  • 3篇放疗
  • 2篇食管
  • 2篇食管癌
  • 2篇图像引导
  • 2篇盆腔
  • 2篇盆腔肿瘤
  • 2篇靶区
  • 2篇鼻咽
  • 2篇鼻咽癌
  • 1篇调强
  • 1篇调强放疗
  • 1篇咽肿瘤
  • 1篇远期
  • 1篇远期疗效
  • 1篇远期疗效分析
  • 1篇腮腺

机构

  • 5篇福建省肿瘤医...
  • 3篇福建省安溪县...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市第二医...

作者

  • 6篇吴君心
  • 4篇谢志原
  • 4篇潘建基
  • 2篇林育毅
  • 2篇邵林东
  • 2篇李奇欣
  • 2篇郭爱华
  • 2篇瞿宜艳
  • 2篇王永川
  • 1篇倪晓雷
  • 1篇孔祥泉
  • 1篇杨百华
  • 1篇郑步宏
  • 1篇柏朋刚
  • 1篇张春
  • 1篇潘才住
  • 1篇王捷忠
  • 1篇徐鹭英
  • 1篇邱素芳
  • 1篇邵凌东

传媒

  • 3篇中国癌症防治...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69例复发鼻咽癌近距离超分割放疗远期疗效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背景与目的:局部复发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复发鼻咽癌再治疗有放疗、手术、化疗及靶向治疗等,其中放疗是最主要的方法。再放疗有多种方式,包括常规外照射、近距离治疗、三维适形及调强放疗等。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局部复发再分期为早期的鼻咽癌采用单纯腔内近距离超分割放疗或联合常规外照射的远期疗效及晚期放射性损伤,评估近距离超分割放疗在复发鼻咽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鼻咽癌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再分期为T1和T2的69例患者,其中rT1 51例,rT2 18例。20例接受单纯腔内近距离超分割放疗,每次2.5~3.0 Gy,每天2次,间隔超过6 h,连续治疗5 d,休息1周后再连续治疗5 d。照射剂量为40~50 Gy,中位剂量50 Gy。49例在常规外照射剂量达30~65 Gy,中位剂量50 Gy,休息1~4 d后加用腔内近距离推量8~48 Gy,中位剂量20 Gy,近距离照射方式同前。结果:全组再程放疗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9.66%和39.66%;3年和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6.3%和77.2%;晚期并发症中鼻咽溃疡发生率26.1%;张口受限39.1%;后组颅神经损伤30.4%;放射性脑病13.0%。再放疗后单纯近距离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张口受限分别为4例和23例(P=0.038),鼻咽溃疡分别为6例和12例(P=0.636)。结论:鼻咽癌复发再分期为早期者采用腔内近距离超分割放疗临床实施可行,值得推荐。
唐天兰徐鹭英潘建基邱素芳陈传本林少俊张春杨凌倪晓雷杨百华吴君心
关键词:鼻咽肿瘤复发
应用锥形束CT研究盆腔肿瘤放射治疗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被引量:28
2013年
[目的]研究盆腔肿瘤放疗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ELEKTA 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系统治疗盆腔肿瘤24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技术获得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线性摆位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相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分析分次间、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MPTV。[结果]24例患者共行365次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73±1.67)mm、(0.11±4.69)mm、(-1.77±2.60)mm,U、V、W方向上分别为(0.81°±1.11°、-0.01°±1.18°、0.39°±0.88°;纠正后摆位误差显著低于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P<0.05),治疗后摆位误差较纠正后显著增加(P<0.05);纠正前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4.93mm、12.63mm、7.06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25mm、2.43mm、1.67mm。[结论]盆腔肿瘤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Z方向次之,X方向最小,旋转误差一般不超过3°;应用CBCT实施IGRT,可在线实时纠正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精确度;应用CBCT引导放疗时,MPTV可缩小至所有方向均为3mm。
吴君心谢志原王永川潘才住邵林东潘建基郭爱华
关键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盆腔肿瘤
食管癌图形引导的放射治疗(IGRT)6个自由度摆位误差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引起摆位误差,影响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六个自由度的摆位误差,为临床提供数据。方法采用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mageguidedr adiotherapy,IGRT)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tomography,CBCT)影像技术获得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相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对食管癌患者146次治疗前摆位后、摆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后获取348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将计划CT作为参考标准,治疗前摆位后的摆位误差呈近似正态分布,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U、V、W6个自由度分别为(0.85±3.56)mm、(1.82±4.00)mm、(-2.31±2.10)mm、(0.59±0.85)°、(0.29±1.30)°、(0.40±0.86)°。误差调整后再次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结论食管癌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在Y、Z方向上较为明显,个别患者还有较大的旋转误差,通过CBCT测量食管癌患者治疗前的摆位误差,并行6个自由度的在线调整误差,可明显减小平面误差和旋转误差,提高放疗准确性。
谢志原王捷忠瞿宜艳柏朋钢李奇欣吴君心
关键词:图像引导放疗摆位误差食管癌
鼻咽癌调强放疗根据CT和MRI勾画腮腺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对鼻咽癌调强放疗的患者,在调强放疗的计划设计中,分别以MR及CT作为标准,勾画腮腺,比较其所勾画的腮腺体积差别及其对三维调强适形放疗(IMRT)计划中腮腺DVH的影响。方法2008年5月至2008年11月间,20例实施根治性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前1周行MR及增强定位CT扫描,并输入OTP治疗计划系统。然后将20例患者的CT影像及MR影像随机分成4组,由4名放疗科医师分别勾画其腮腺范围。之后将同一患者的CT及MR图像进行融合,评价所勾画的腮腺的体积差异,以CT为标准进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然后对比两种影像所勾画的腮腺的DVH的差别。结果以CT和MRI为参照标准勾画的腮腺平均体积分别为(24.53±1.96×7.23)、(31.75±1.96×12.05)cm^3;V_(30)分别为(39.29±1.96×9.30)%、(47.73±1.96×9.54)%;D_(50)分别为(2 716±1.96×220)、(3000±1.96×339)cGy。结论以MR为标准勾画腮腺范围及体积较为准确,其与CT之差异主要集中在腮腺深叶及腮腺管、副腮腺区。以CT为标准勾画腮腺可能"遗漏"部分腮腺范围,并可能影响IMRT计划中部分腮腺的V_(30)及D_(50)评价的准确性。
陈炬辉吴海山郑步宏李奇欣柏朋刚吴君心
关键词:腮腺MR调强放疗鼻咽癌
应用锥形束CT对盆腔肿瘤放疗计划靶区外放距离的研究被引量:21
2010年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在线研究盆腔肿瘤摆位误差的大小,推算CTV与PTV 之间外放的间隙.方法 应用医科达Synergy IGRT加速器治疗12例盆腔肿瘤患者,通过CBCT影像技术获得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线性摆位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相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2例患者共行229次CBCT,x、y、z、u、v、w轴自由度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别为(0.49±1.18)mm、(-0.11±3.45)mm、(-2.00±1.59)mm、1.14°±0.67°、0.42°±0.94°、-0.32°±0.68°.其中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z方向次之、x方向摆位误差最小.x、y、z方向的摆位扩边值分别为4.6、12.5、6.2 mm.结论 盆腔肿瘤放疗时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摆位误差,为减少摆位误差影响CTV外放PTV时考虑x方向5 mm、y方向15 mm,z方向10 mm.
吴君心谢志原林育毅瞿宜艳邵凌东孔祥泉郭爱华潘建基
关键词:盆腔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摆位误差
锥形束CT测量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谢志原林育毅王永川吴君心陈辉林邵林东陈素真潘建基
关键词:食管肿瘤锥形束CT摆位误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