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0809)

作品数:87 被引量:544H指数:13
相关作者:涂悦张赛程世翔徐忠伟刘洋更多>>
相关机构: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武警后勤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7篇创伤
  • 23篇颅脑
  • 20篇脑创伤
  • 19篇颅脑创伤
  • 16篇蛋白
  • 14篇细胞
  • 12篇脑损伤
  • 9篇受体
  • 9篇受体相互作用...
  • 9篇相互作用
  • 9篇相互作用蛋白
  • 8篇基因
  • 8篇胶质
  • 8篇胶质瘤
  • 7篇小鼠
  • 7篇颅内
  • 6篇亚低温
  • 6篇水肿
  • 6篇重型
  • 5篇动脉

机构

  • 49篇武警后勤学院...
  • 27篇武警后勤学院
  • 12篇中国人民武装...
  • 1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1篇武警部队
  • 10篇上海市第四人...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天津市北辰医...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中国人民武装...
  • 2篇解放军第三医...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武警北京总队
  • 1篇武警北京总队...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县人民医院

作者

  • 46篇涂悦
  • 32篇张赛
  • 27篇程世翔
  • 14篇徐忠伟
  • 9篇刘洋
  • 7篇孙洪涛
  • 7篇王婧怡
  • 5篇张国禄
  • 4篇杨细平
  • 3篇张海博
  • 3篇陈旭义
  • 3篇李杰
  • 2篇孙世中
  • 2篇孙圣凯
  • 2篇张民
  • 2篇邱晓伟
  • 2篇胡群亮
  • 2篇赵明亮
  • 2篇马铁柱
  • 2篇赵琳

传媒

  • 16篇中国医药
  • 6篇中华神经外科...
  • 6篇中华神经创伤...
  • 5篇中国综合临床
  • 5篇中国医药导报
  • 4篇中华行为医学...
  • 3篇医学综述
  • 3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解放军预防医...
  • 2篇广西医学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武警医学
  • 2篇遵义医学院学...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年份

  • 12篇2020
  • 16篇2019
  • 9篇2018
  • 19篇2017
  • 8篇2016
  • 9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转录组学的创伤性颅脑损伤基因表达变化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基因表达变化及颅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应用细胞损伤仪(CICⅡ)建立细胞牵张损伤模型,各项参数分别设定为:脉冲时间为50ms、计量阀门压力为0.165MPa,使气体脉冲压为(O.021±0.001)MPa。采用Trizol法提取损伤组和对照组的细胞RNA,进行mRNA测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和生物信息分析软件(IPA)进行信号通路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对定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在2个样本中,分别得到1431万个和1551万个读段,鉴定出15018个基因在2个样本中均有表达。差异表达基因有1424个,相较于对照组,损伤组上调1198个基因,下调226个基因(P〈0.01)。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缺氧诱导因子10[抗体(HIF-1α)及ZFP36表达均下调,并发现了TBI后13个差异表达基因,构成了以HIF-1α和ZFP36为中心的调控网络。在该网络中,HIF-1α受EGLN2和ZFP36的调控,并与PER1相互作用,同时调控多个下游基因的表达,如H2AFX、ABCF2和SLC39A7。结论颅脑损伤12h,HIF-1α在mRNA水平分别受到ZFP36、HNRNPD和EGLN2的调控而下调,并进一步调节H2AFX的表达,进而阻止神经细胞凋亡,促进了神经细胞的损伤修复。
廖吉连程世翔衣泰龙孙洪涛徐忠伟涂悦张赛
关键词:颅脑损伤转录组基因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
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MHT)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s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常规治疗)组、MHT组、EPO组和MHT+ EPO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MHT组、EPO组、MHT +EPO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MHT(32 ~ 35℃并维持1~7d)、EPO(静脉注射75 ~ 100 IU/kg,每周3次)以及MHT+ EPO进行相同疗程的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7天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水平变化,观察治疗前后颅内压、3个月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以及远期生活质量评估量表(KPS)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7d内各组患者均无丢失病例.治疗第1、3、7天后,MHT组、EPO组和MHT+ EPO组颅内压值及其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而MHT+ EPO组患者颅内压和β-淀粉样蛋白水平较其他3组明显下降(P<0.01).3个月后,MHT+ EPO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11.1±1.4)分比(7.6±1.1)、(9.5±1.4)、(9.5±0.9)分](P<0.01).6个月后,MHT+ EPO组GOS评分[(4.3±0.7)分比(3.1 ±1.0)、(3.8±1.0)、(3.8±0.8)分]和KPS评分[(76±14)分比(54±11)、(63±16)、(64±13)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MHT组和EPO组(P<0.01).结论 亚低温联合EPO治疗能明显降低sTBI患者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
程世翔涂悦张赛
关键词:重型颅脑创伤亚低温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Β-淀粉样蛋白
精确显微技术条件下构建脊髓损伤模型的脊髓离断状态被引量:3
2014年
背景:弥散张量成像是一项常用于大脑临床研究中的技术,但很少用于脊髓损伤的诊断或预后。目的:采用显微技术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测脊髓离断情况,这为进一步的干预治疗提供良好的动物损伤模型。方法:健康SD大鼠12只在精确显微技术下制备脊髓损伤模型,6只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用核磁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察实验组大鼠造模后脊髓离断情况,用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检测大鼠神经电生理改变情况,利用斜坡实验和BBB评分评价大鼠造模后的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鼠苏醒后双下肢全瘫、尾巴不能摆动、尿潴留;弥散张量成像图像显示其T10段脊髓完全离断;运动及感觉诱发电位波形较对照组均未引出;造模后1 d、造模后1,2,4周斜板试验角度均小于30°,BBB评分均少于10分,随时间延长,部分大鼠可见后肢刺激性反射,但无主动性功能活动,局部脊髓结构破坏严重。说明精确显微技术能成功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并且在弥散张量成像图像上清晰可见T10段脊髓完全离断。
李晓寅陈旭义涂悦刘英富徐云强杨晓青李瑞欣李娜李建国
关键词:脊髓损伤显微技术弥散张量成像神经电生理诱发电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应用脑皮质撞击仪建立颅脑创伤后应激性溃疡动物模型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应用电子脑皮质撞击仪(eCCI)建立颅脑创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颅脑损伤所致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praque-Dawley(SD)大鼠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颅脑创伤组,每组10只.应用eCCI对颅脑创伤组大鼠顶叶大脑皮质区行精确撞击(打击速率4 m/s,打击时间200 ms,打击深度4 mm).假手术组仅用牙科钻开骨窗(5 mm ×5 mm),消毒后缝合头皮但不做打击.伤后48 h应用多普勒血流量计测定2组大鼠脑和胃黏膜表面局部血流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和胃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致伤48 h后,颅脑创伤组脑组织血流量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40.2±1.9)ml/(min·100 g)比(107.6±3.4) ml/(min·100 g)](P <0.01).假手术组和颅脑创伤组胃黏膜表面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9±2.0)ml/(min·100 g)比(42.1±1.0)ml/(min·100 g)](P<0.01).致伤48 h后,光镜下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正常,结构完整,胞核蓝染,胞质呈粉红色;颅脑创伤组大鼠脑组织损伤灶周围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构排列紊乱,局部脑组织变性坏死,逐渐形成瘢痕,伴大量红细胞渗出.假手术组大鼠胃组织基本正常,黏膜表层结构完整,黏膜下层未见明显嗜酸性炎细胞渗出;颅脑创伤组大鼠胃组织可见黏膜表层细胞、腺胃细胞变性、脱落,伴红细胞渗出,黏膜下可见嗜酸性炎细胞浸润.结论 大鼠颅脑创伤后存在应激性溃疡,应用脑皮质撞击仪可成功建立颅脑创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大鼠模型.
邱晓伟程世翔涂悦张赛
关键词:颅脑创伤应激性溃疡动物模型
镇静镇痛集束护理对ICU气管插管患者谵妄的影响被引量:23
2018年
目的探讨镇静镇痛集束护理策略对ICU气管插管患者谵妄的影响。方法依据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8月转入ICU的80例行气管插管患者,作为集束化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规范化镇静镇痛集束护理措施。另取同期转入ICU的80例气管插管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诊断例数分布、使用镇静镇痛药的情况、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谵妄发生率、谵妄类型(安静型、躁动型或混合型)及持续时间。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疾病诊断例数分布、使用镇静镇痛药的情况、APACHEⅡ评分、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组谵妄的发生率及谵妄的构成类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谵妄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镇静镇痛集束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气管插管患者的谵妄持续时间,可能对改善预后起到积极作用。
孙福月杨宁李超麻苗
关键词:谵妄气管插管
目标体温管理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2
2019年
目标体温管理指将患者核心体温降低至特定温度以修复或减轻由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的组织损伤,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治疗手段。但是随着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关于目标体温管理的应用范围与疗效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争议。我们将从目标体温管理的机制、实现方法以及其在疾病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为加深对目标体温管理的理解以及优化目标体温管理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吴焕成刘洋王恺陈旭义涂悦
关键词: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损伤颅脑创伤
生酮饮食治疗线粒体疾病引起的难治性癫■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9年
线粒体疾病是由氧化呼吸链功能和三磷酸腺苷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其引起的难治性癫痫发作通常给予除丙戊酸钠外的传统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但在用药选择上有着很大的限制性。生酮饮食是一种针对难治性癫痫,尤其是氧化呼吸链复合体Ⅰ缺陷引起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治疗方式。对生酮饮食神经保护作用进行研究有助于改善线粒体疾病引起的难治性癫痫以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庞西朋麻然平涂悦张赛陈旭义石娜娜刘洋
关键词:生酮饮食难治性癫痫线粒体疾病
基于GEO数据库对颅内动脉瘤形成与破裂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基于GEO数据库挖掘与颅内动脉瘤(IA)形成和破裂相关的潜在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中收集IA人群研究的mRNA基因芯片共计133例。在GEO2R平台内对各组的数据做差异mRNA基因分析,筛选出共同差异基因并完成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筛选出的差异基因导入String在线数据库,获得差异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筛选出共同差异基因42个,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包括RNA聚合酶Ⅱ启动子对氧化应激反应的转录调控、趋化因子产生的正向调节、巨细胞自噬的阳性调节;主要发挥的分子功能包括蛋白质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辅阻遏活性、转录激活因子活性和蛋白激酶C结合;在细胞组分方面不呈现富集状态。主要覆盖的信号通路包括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信号通路。结论:初步筛选出IA的形成与破裂可能与偕胺肟还原组件1、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6、结合珠蛋白、肥大细胞膜表达蛋白1、ZAK、磷脂酶Cβ4以及血液和神经系统表达因子1等蛋白所介导的生物学功能过程相关,除了既往已知的IA机制外,细胞自噬和HIF-1通路可能也参与了IA的形成。
白晶波张婷涂悦刘洋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数据挖掘基因
外伤后额窦骨折致脑脊液鼻漏治疗体会附二例报告被引量:2
2013年
外伤性脑脊液漏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的并发症,多在伤后立即出现或于数日内发生,发生率高达39%,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控制不当,后果严重,多数经保守治疗可治愈,需手术治疗的仅占2.4%。我们对2例外伤性额窦骨折患者早期一次彻底清创治疗脑脊液鼻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胡群亮田竺王伟张民张赛
关键词:脑脊液鼻漏保守治疗额窦骨折外伤后外伤性脑脊液漏颅脑外伤
Mining and analy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formation and fracture-related genes based on Gene Expression Omnibus database
2019年
Objective: To explore potential genes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and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ased on the 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 database. Methods: A total of 133 mRNA microarray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GEO database. Differential mRNA gen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data of each group in the GEO2R platform, and the common differential genes were screened and the gene ontology enrichment analysis and the Kyoto Gene and Genomic Encyclopedia 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were completed. The screened differential gene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String online database to obta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teins encoded by the differential genes. Results: Forty-two common differential genes were screened, and the main biological processes involved included th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the positive regulation of chemokine production, and the positive regulation of autophagy of giant cells by RNA polymerase II promoter. Molecular functions included protein binding, RNA polymerase II transcriptional co-repressor activity,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activity, and protein kinase C binding. The main signal pathways covered included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signaling pathway, glucagon signaling pathway, and metabolic pathway signaling pathway. Conclusions: The formation and rupture of the intracranial aneurysm may be initially screened with amidoxime reduction component 1, 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ducible protein 6, haptoglobin, mast cell membrane-expressing protein 1, zipper containing kinase, phospholipase Cβ4 and blood and nervous system expression factor-1. In addition to the previously known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chanisms, cellular autophagy and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pathway may also be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Jing-Bo BaiTing ZhangYue TuYang Liu
关键词:INTRACRANIALANEURYSMMINING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