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770024)
- 作品数:14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田庆立安成日宋志勇李金波刘艳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试论二战后日本在领土处理问题上的态度与美国托管冲绳
- 2013年
- 二战后在美苏矛盾不断激化,东西冷战的乌云迅速蔓延东亚的形势下,掌握对日占领主导权的美国,为使日本尽快成为'东亚防共防波堤',高唱对日'宽大的媾和',致使日本置喙媾和问题的机会陡然增加。在东西冷战迅速蔓延的形势下,安全保障问题和与之相联系的日本周边岛屿的处置问题,成为日本能否谋求同盟国尽早实现媾和的关键。最终日本吉田茂政府接受美军继续驻扎日本本土;牺牲冲绳人民利益,同意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托管琉球(冲绳),日本只保留'潜在主权(或残存主权)'的有限恢复主权的方式实现了同西方阵营的'多数媾和'——即事实上的'片面媾和'。
- 安成日李金波
- 关键词:战后
-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年来的对日政策被引量:2
- 2011年
-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年来,对日政策上经历了执政前和执政后两大时期。在执政前,中共对日政策的主要特征,就是动员一切力量,坚决反对、抵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党政策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成为执政党,对日政策既体现在政党外交方面,又体现在政府外交方面。中共和政府通过以民间促政府,实现了中日邦交。实行改革开放后,又积极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经济支持,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冷战结束后,面对纷纭变换的国际形势和中日关系,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又适应时代变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的定位和发展,使中日关系不断深化,形成了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
- 宋志勇吴远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日关系
- 20世纪前期中国与东亚国际关系
- 2010年
- 从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在华北达于高潮,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20世纪前期中国与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也呈现出了"天翻地覆"的剧变局面。20世纪前期中国与东亚国际关系,作为近百年来旧中国对外关系的后半部分,一方面,它延续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局面,这在清末民初、国民党政府的某些时期表现明显;但另一方面,在近代中国由"谷底"开始不断"上升"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外交也开始了"从屈辱到崛起"的艰难过程,从而对于东亚世界国际关系的改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中国与东亚国际关系而言,如果说20世纪前20年的清末民初时代,中国主要是继续被动适应19世纪的屈辱局面的话,五四之后的后30年,以国共两党为代表,中国主要是对于这种局面的主动应变和挑战。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如何处理好中日美三角关系,则是20世纪前期的主要外交课题。20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东亚国际关系,同样是东亚世界复兴与崛起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 臧运祜
- 关键词:中国外交
- 20世纪前期日本与东亚国际关系被引量:2
- 2010年
- 20世纪前期,东亚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最大的特征在于日本的崛起。它奉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是该时期东亚所有大规模战争的肇事者。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东亚的主要矛盾是日本对中国的不断侵略。为约束日本独霸东亚的行动,以美国为首的列强建立起了华盛顿体系。但日本的东亚政策目标是"破旧立新",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并为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对英美开战,彻底打破华盛顿体系,建立日本主导的"大东亚新秩序"。日本的这种侵略扩张、独霸东亚的对外政策,遭到了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和抵制,最终以失败告终。
- 宋志勇
- 关键词:华盛顿体系
- 试论中日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朝贡体系的解体
-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东亚国际体系经历了从传统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殖民条约体系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甲午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甲午战争前,东亚国际体系虽然在"西势东渐"的国际大潮下开始走上了瓦解的道路,但是总体上依然...
- 刘艳安成日
- 关键词:甲午战争
- 文献传递
- 日本政府处理“冲绳问题”的战略构想与对美交涉
- 2013年
- "冲绳问题"在战后日美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后初期美国在冲绳实施军政统治,日本政府无力收回,遂将冲绳作为与美国进行媾和谈判的筹码,以牺牲冲绳的方式达到维护日本国家安全的目的,同时又竭力通过外交交涉的途径将冲绳的主权保留给日本,为日后从美国手中收回冲绳埋下了伏笔。
- 田庆立
- 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进谱系被引量:1
- 2012年
- 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变以冷战结束为分界,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70、80年代,由于中日两国国力相差悬殊,日本政界人士对中国抱有优越感、负罪感及对中国广阔市场的期待感,将中国视为"友好伙伴",为推行对华友好合作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冷战后,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政界人士在保持对华积极认知的同时,也逐步将中国视为潜在乃至现实的"竞争对手",陷入既视中国发展为"机遇"、又看做"挑战"的两难境地。
- 田庆立
- 关键词:中国观中日复交中日关系
- 鸠山内阁推进“共产圈外交”与日韩关系
- 1954年12月10日,日本民主党总裁鸠山一郎上台执政,组成鸠山内阁(1954.12.10—1956.12.20)。鸠山内阁上台以后在对内外政策上同吉田内阁保持一定距离,提出了具有鲜明鸠山特色的'修改宪法'、'重整军备'...
- 安成日
- 关键词:鸠山内阁日韩关系
- 文献传递
-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明代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驳日本外务省《关于尖阁诸岛领有权问题的外务省基本见解》
- 2014年
- 诸多中国古文献和日本、琉球王国的古文献乃至近代西方传教的著作和欧美国家的相关文献都足以证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明代以来就已成为我国固有领土。中日产生岛屿纷争纯系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对外扩张的结果。对属于中国的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不管今天的日本将其视为“私有”抑或定为“国有”,都是无效甚至是可笑的,改变不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明代以来已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基本事实。对于部分日本政客妄图借此从程序上强化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控制,摒弃中日两国对钓鱼岛问题达成的共识和默契,则是中方绝不能接受的。
- 安成日李金波
- 关键词:明代中国领土
- 日俄战争与东亚国际体系的重构被引量:4
- 2011年
- 在东亚国际体系由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殖民条约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如果说甲午战争发挥了彻底解构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作用,那么日俄战争则起到了最终完成重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过程的作用。甲午战争后,大清王朝进一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清帝国遗产的狂潮,把更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强加于清政府。在争夺在华权益和东亚主导权的过程中俄国成为日本和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为了确保在华利益和东亚主导权,英美等欧美列强支持日本对俄开战。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强敌沙俄,两国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日俄两国在东北亚地区正式划分了势力范围。至此,在东亚地区正式形成了以欧美各国、日本、沙俄为中心,以近代条约规范各国关系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
- 安成日刘艳
- 关键词:日俄战争朝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