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770025)

作品数:54 被引量:958H指数:18
相关作者:任志远张翀刘焱序刘宪锋李晶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教育学院陕西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经济管理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9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社会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1篇土地利用
  • 10篇黄土高原
  • 9篇植被
  • 8篇生态
  • 6篇植被覆盖
  • 6篇经济区
  • 6篇GIS
  • 5篇土地利用变化
  • 5篇气候
  • 5篇黄土高原地区
  • 5篇基于GIS
  • 5篇降水
  • 4篇农业
  • 4篇协调度
  • 4篇黄土高原南部
  • 4篇NDVI
  • 3篇生态经济
  • 3篇气候因子
  • 3篇气温
  • 3篇黄土

机构

  • 54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陕西教育学院
  • 3篇陕西理工大学
  • 2篇钦州学院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吉首大学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河南财经政法...

作者

  • 50篇任志远
  • 7篇刘焱序
  • 7篇张翀
  • 6篇李晶
  • 6篇刘宪锋
  • 5篇田义超
  • 4篇林志慧
  • 4篇杨忍
  • 4篇李强
  • 3篇王美霞
  • 3篇冯雪铭
  • 3篇卞鸿雁
  • 3篇庞奖励
  • 3篇张东海
  • 3篇马彩虹
  • 3篇王永明
  • 3篇牛媛媛
  • 3篇徐茜
  • 2篇周莉
  • 2篇梁铭忠

传媒

  • 6篇资源科学
  • 6篇干旱区资源与...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城市环境与城...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经济地理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统计与信息论...
  • 1篇中国沙漠
  • 1篇西北人口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13篇2013
  • 23篇2012
  • 12篇2011
  • 5篇2010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乡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生态风险时空异质性特征被引量:15
2013年
以1998年和2009年的TM/ETM影像及各种土地利用驱动因子数据为基础,采用Binary Logistic及CA-Markov模型对延安市宝塔区城乡过渡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并用GS+9.0和ArcGIS 9.3软件对该城乡过渡区1998年、2009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进行了时空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①以Binary Logistic模型得到的2009年的各土地利用类型概率图作为CA-Markov模型中的适宜性图集,模拟202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ROC值(Logisti C回归检验值)均达到0.70以上.②由2020年土地利用模拟结果可知,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最为明显,其中建设用地增幅18.64%,耕地减幅15.42%,二者增减的幅度相近.③对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异质性的分析可知,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原有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严重危害了土地利用的景观完整性和结构性.④2009─2020年该城乡过渡区整体生态风险呈高风险分布态势,生态风险指数由2009年的0.06增至2020年的0.66.
田义超梁铭忠任志远
关键词:土地利用BINARYLOGISTIC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农业用地驱动力分析与动态模拟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黄土高原南部地区TM和ETM+遥感影像,在获取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数据的基础上,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区域内农业用地的动态演化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并运用ArcGIS软件进行不同类型农业用地变化模拟与输出。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南部地区耕地的分布主要受距县城中心的距离、高程、坡度、坡向、人口密度、地均GDP的影响,其中受坡度影响最大,发生比expβ是0.83130204,高于其他因子;其次是高程和人口密度,发生比expβ分别为0.99932988和1.00011472。2)林地的分布主要受坡度和坡向的影响,坡度影响最大,坡向次之,发生比expβ分别为1.09136459和0.99209087。3)草地的分布受坡度和人口密度的影响较大,发生比expβ分别为1.02784089和0.99843133。影响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相对集中,主要包括坡地形度和人口密度,这说明该区域农业土地利用的人为干扰较强烈,人类活动是研究区农业土地资源和土地生态系统变化速率不断加快的重要因素。
李强任志远
关键词:BINARYLOGISTIC农业用地黄土高原南部
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0
2012年
【目的】分析中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GIMMS/NDVI数据,采用NDVI均值法、差值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对西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植被覆盖增加的区域主要有:新疆的天山、塔里木河流域、青海的东南部、甘肃的中东部、宁夏部分地区以及陕西省等地区,植被覆盖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昆仑山、甘肃西北部以及宁夏和甘肃交界处等地。植被NDVI与年际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与年内气温、降水量和积温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0.900和0.442。【结论】1982—2006年西北地区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增速为0.4%/10 a,植被覆盖变化与年内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并且植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存在时滞。
刘宪锋任志远
关键词:植被覆盖气候因子时滞性
基于生态足迹的1997—2009年西安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被引量:21
2012年
以2009年为例,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并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西安市1997—2009年的土地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处于一个逐年增加的阶段之中,由1997年的0.7634 hm2增加至1.2731 hm2,并且近年来增加速度明显加快;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5251 hm2减少至0.3731 hm2,可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的趋势。1997—2009年间,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大大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由0.2383 hm2增加至0.9000 hm2;表明西安市人口对自然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西安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影响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王建洪任志远苏雅丽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赤字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动态测评被引量:29
2013年
本文旨在定量评价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价值及其动态变化,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基于MODIS/NDVI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测算净第一性生产(NPP)物质量,并通过光合作用方程式换算成固定CO2和释放O2的物质量,以此为基础,采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对青藏高原固碳释氧价值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固定CO2的价值分别为384.36×109元、393.23×109元和356.41×109元,释放O2的价值分别为408.31×109元、415.02×109元和378.61×109元。2000-2005年固碳释氧价值增加了15.58×109元,2005-2010年下降了73.23×109元,而2000-2010年下降了57.65×109元。固碳释氧价值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这与青藏高原的水热条件分布基本一致。在价值构成中,草原>森林>草甸>其它类型>灌丛>农田。2000-2010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呈现减小趋势,表明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趋势。
刘宪锋任志远林志慧
关键词:青藏高原NPP动态测评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统计与模拟被引量:17
2012年
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有重要贡献的10种驱动因子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并用ROC方法对所有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了检验,运用GIS软件绘制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分布的经验统计概率图。ROC检验结果显示:各种土地类型的拟合度分别为耕地0.761,林地0.844,草地0.673,水域0.859,建设用地0.937,拟合度均大于0.5,拟合度较好;研究结果揭示了距县城中心的距离(X2)、高程(X6)、坡度(X7)、坡向(X8)、人口密度(X9)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与演变有重要决定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未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强任志远
关键词:二元LOGISTIC回归土地利用变化黄土高原南部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空间差异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根据改进的生态足迹理论对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中国西部各省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对中国西部地区2009年的生物资源账户和能源账户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生态承载量和生态压力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2009年中国西部生物资源账户与能源账户的生态承载量均小于生态足迹,说明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不安全状态;(2)空间上生物资源账户生态足迹整体上东部高于西部地区,南部高于北部地区,生态承载量呈现出南部明显高于北部;(3)人口的分布差异影响着人均生态承载量和承载总量的分布格局差异;(4)生物资源账户生态不安全地区面积占到中国西部地区总面积的68.6%;能源账户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指数较大的地方均分布在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能源账户生态足迹占到中国西部地区的75%。并揭示和提出了生产性生态压力指数较大的原因和减小生态赤字的途径。
张青任志远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压力指数
秦岭山区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服务价值响应研究——以商洛市为例被引量:29
2013年
生态保护区的景观格局演变对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影响显著。基于对秦岭山区商洛市1990年、2000年、2009年3时段TM影像的解译结果对研究区1990年-2009年景观指数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其景观格局演变规律。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计算出景观格局演变导致的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结果表明:商洛市19年间景观分离度逐渐降低,聚集度逐渐升高,林地景观范围逐步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快速提高,其价值量也不断升高,但其与全局价值估算结果差异较大;不同估算模型不影响价值量的时空分布研究。研究说明自然景观被干扰并不意味着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生态价值估算应从整体向局部细化。同时,政策导向是研究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驱动力。
刘焱序任志远李春越
关键词: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
黄土高原南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核算被引量:2
2012年
应用马尔科夫矩阵、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探究1980—2005年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定量测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量及其经济损失.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1 123.80km2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2)1980年和2005年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土壤潜在侵蚀总量分别为22.99×108、23.03×108t,实际侵蚀总量分别为2.56×108、3.09×108 t.以2005年为例,各地类土壤实际侵蚀模数的排序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林地<草地.(3)1980年和2005年研究区域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37.66亿元、162.17亿元,草地、耕地、林地是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主要源头,受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地形因素的影响.
卞鸿雁庞奖励任志远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地形黄土高原南部
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物质积累基础评价被引量:1
2011年
一个地区发展的结果往往直接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积累上。因此可以从资源角度出发,以资源转化为视角,以区域物质财富为着眼点来反映区域发展进程。论文从基础设施水平、交通通达度、经济发展水平三方面,构建物质积累指数模型;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以20062、007、2008三年数据为例,计算关中-天水经济区分县(区)物质积累指数,系统评价经济区物质积累水平。结果表明:①除个别县(区)外,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县(区)的物质积累指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增幅都不大,只有7个县(区)的增长幅度超过了4%,增长最快的并不是各市辖区,而是物质积累指数处于中等水平的部分县(区);②经济区物质积累指数中心3 a均位于咸阳市礼泉县境内,位置变化不大;③关中地区的物质积累指数普遍高于商洛及天水地区,并且呈现出东西方向的狭长走势。
余正军任志远张晖卢锦容李晶
关键词:GIS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