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2010NZ0049)

作品数:29 被引量:286H指数:11
相关作者:李贤伟范川刘运科周义贵陈栎霖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德阳市林业局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土壤
  • 12篇低效林
  • 8篇物量
  • 7篇有机碳
  • 7篇土壤有机
  • 7篇人工林
  • 7篇柏木
  • 6篇土壤有机碳
  • 6篇丘陵
  • 6篇细根
  • 6篇川中丘陵
  • 5篇丘陵区
  • 5篇微生物
  • 5篇林窗
  • 5篇川中丘陵区
  • 4篇土壤微生物
  • 4篇细根生物量
  • 4篇根生物量
  • 3篇低效林改造
  • 3篇亚高山

机构

  • 23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德阳市林业局
  • 3篇山西省林业科...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省林业调...
  • 1篇雅安市林业局

作者

  • 22篇李贤伟
  • 16篇范川
  • 9篇刘运科
  • 6篇周义贵
  • 6篇张健
  • 5篇王谢
  • 5篇苏宇
  • 3篇杨正菊
  • 3篇张军
  • 3篇魏鹏
  • 3篇李平
  • 3篇张腾飞
  • 3篇李凤汀
  • 3篇冯茂松
  • 2篇陈栎霖
  • 2篇余晓章
  • 2篇杨育林
  • 1篇张良辉
  • 1篇王海明
  • 1篇李婷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四川林业科技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广西植物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桉树科技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4篇2015
  • 9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人造林窗改造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动物的关系被引量:3
2016年
柏木林是四川盆地丘陵区的主要森林类型,其林分密度过大,生态功能退化,林下有机质流失严重,形成典型的低效林分。本研究以人造林窗下的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分林窗改造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不同面积尺度林窗土壤有机质、土壤动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开窗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当面积为150 m2时,有机质含量最大;(2)随着开窗面积的增大,土壤动物的类群由17种增加到20种,当面积为50~150 m^2时,较CK均有明显变化。综合土壤多样性指数,最适开窗面积为50~100 m^2;(3)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动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关系(P<0.01),但是与多样性组成无明显相关,为维持土壤动物多样性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适合的开窗面积为100~150 m^2。综上所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动物多样性的波动与林窗大小密切相关,揭示了人工开窗后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和土壤动物对土壤有机质矿化作用过程有巨大的影响。
卢思文李贤伟张小国
关键词:林窗土壤有机质土壤动物
川西亚高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动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6
2014年
20世纪50到60年代,川西亚高山林区林分由于大量砍伐后更新,以及近年国家实施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显著变化。文章选取米亚罗林区典型的原始冷杉暗针叶林、灌木林、草地、云杉林、云杉+红桦混交林、退耕云杉林等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坡耕地为对照,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熵的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在土壤表层显著大于亚表层(P<0.05);季节动态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冬季最高,其次为夏季,秋季最低,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则表现出相反的动态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着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动态,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坡耕地在4个季节均为最低,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年均值在表层土壤中分别为原始冷杉林、灌木林、草地、云杉+红桦混交林、退耕云杉林、云杉林的23.55%、29.44%、33.12%、43.94%、58.13%和67.63%,亚表层土壤中分别为18.02%、27.30%、32.93%、40.74%、55.26%和58.10%;土壤微生物量碳年均值分别为原始冷杉林、灌木林、草地、云杉林、云杉+红桦混交林、退耕云杉林的20.50%、23.23%、30.63%、36.48%、46.22%和59.07%,在亚表层土壤中则为25.66%、35.65%、40.23%、43.63%、55.34%和66.71%;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熵的动态特征表现出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反、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相一致的规律。
周义贵郝凯婕李贤伟范川陈栎霖王谢王晓红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
柏木低效林改造不同模式土壤抗蚀性对比被引量:15
2014年
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低效柏木林改造8年后的6种模式(栎竹模式、撑绿杂交竹模式、柏竹桤模式、柏栎模式、柏竹模式和柏木纯林)为对象研究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1)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细根含量及水稳性团聚体都有显著性的影响(P<0.05),其中土壤物理性质以柏竹桤最好,撑绿杂交竹最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柏竹桤>柏竹>柏栎>柏木>栎竹>撑绿杂交竹;细根含量则为撑绿杂交竹>柏竹桤>柏竹>柏木>柏栎>栎竹;水稳性团聚体柏竹桤>柏栎>柏竹>柏木>撑绿杂交竹>栎竹。2)对14个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土壤抗蚀性的相对大小与水稳性团聚体一致,各指标中水稳性团聚体对抗蚀性贡献率最大(58.93%)。3)综合比较,柏竹桤模式在柏木人工林改造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适宜在该地区推广。适宜的改造模式能够提高林地土壤的抗蚀性,减少水土流失,而不当的模式则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柏木低效林改造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模式营建柏木混交林,对全砍重造要慎重。
范川周义贵李贤伟张健廖洪流李凤汀冯茂松
关键词:柏木低效林土壤抗蚀性
环境因子对林地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3年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本文阐述了环境因子对林地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植被、气候、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规律;概述了目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研究,提出了今后土壤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罗艺霖李贤伟张良辉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环境因子微生物多样性
林窗对米亚罗林区云杉低效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动态的影响被引量:24
2014年
研究川西亚高山地区米亚罗林区云杉低效林不同面积林窗(50、100、150 m2)对表层(0-15 cm)、亚表层(15-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照以及50、100、150 m2林窗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在4个季节中均显著高于亚表层;各林窗处理下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林窗处理显著提高各季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50、100、150 m2林窗表层年均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35.4%、21.2%和10.3%,亚表层提高45.5%、25.0%和12.1%,在土壤表层和亚表层年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提高26.7%、16.7%、11.3%和24.4%、12.6%、7.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受土壤有机碳以及土壤pH、含水量、温度变化的影响显著.林窗改造可以改善林内环境,林窗面积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微生物活性和凋落物分解速率,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降低.
周义贵郝凯婕李贤伟范川陈栎霖刘运科王谢
关键词:林窗云杉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林分改造初期整地行为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基于对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块状混交改造技术的探索,研究林分改造初期整地行为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易氧化碳(ROC)、稳定性有机碳(IOC)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地面积越大,土壤表层0—5cm的SOC含量越低,当整地面积达到150~200m。时,整地行为对土壤SOC的干扰可以达到20-40cm土层。(2)整地行为对土壤TN的干扰主要集中在0—5cm,受干扰土壤0—5cm土层的TN含量仅为对照林A的2/3。(3)整地行为改变了土壤垂直方向上土壤碳氮的分配格局,当整地面积大于100m。时,5—20cm土层的土壤C/N同0—5cm土层没有显著差异,而20-40cm土层的土壤C/N随着整地面积的增加逐渐增加。(4)整地干扰对于林分MBC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5cm土层,对20-40cm土层的影响不明显。(5)整地行为显著提高表层0—5cm和5—20cm土层土壤MBN含量,而当整地面积大于50m。时,深层20-40cm土层土壤MBN轻微表现出降低的趋势。(6)整地干扰导致土壤MBN含量表现出随土层增加而降低的特征。(7)整地干扰对0—5cm,5—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ROC含量皆有显著影响,但各种干扰处理强度间的规律性不强。(8)当整地面积大于150m。时,整地干扰对5—20cm土层土壤IOC含量影响较大,且表现出从上到下逐渐降低的规律。(9)处理间CPMI的差异表明整地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ROC含量,降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促进土壤有机碳的更新。
王谢李贤伟范川周义贵杨育林刘运科
关键词: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碳库管理指数低效林改造
川西亚高山云杉低效林林窗改造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分析了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典型云杉低效林经不同面积的林窗(50 m2,L1;100 m2,L2;150 m2,L3;对照样地,CK)改造后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对4个样地的不同土层(分0~15 cm,15 cm^30 cm两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及与其他活性碳和土壤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均是L2>L3>L1>CK,且土壤上层高于下层;在观测的四个季节内,上、下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是夏季最低,以后逐渐升高,100m2林窗的碳含量最高。
潘业田郝凯婕张翠翠李贤伟王晓虹范赟
关键词:亚高山地区林窗云杉人工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优势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位被引量:53
2018年
草本层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对于环境的变化比乔木层和灌木层更为敏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容易反映改造带来的影响。为了分析林分改造后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和揭示草本群落间的关系,以川中丘陵区改造4 a后的11种模式:不同密度(株行距1.5 m×4 m与1.5 m×2 m)的桤木(Alnus cremastogyne)、香椿(Toona sinensis)、银木(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纯林模式和株行距为1.5 m×2 m的银木+桤木模式、香椿+银木模式、香椿+桤木模式、桤木+香椿+银木模式以及采伐迹地作为研究对象,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纯林为对照,对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优势草本植物多样性、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除高低密度香椿模式、低密度银木模式和桤木+香椿+银木模式外,其他模式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均优于柏木纯林,其中以香椿+银木模式(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82、0.83、0.94和1.30),与香椿+桤木模式(1.83、0.83、0.93和1.33)的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柏木纯林(1.48、0.69、0.82和1.27),为最优的改造模式。(2)改造前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生态位宽度最广为2.365,喜阴植物占有优势地位,改造后林下光照环境发生变化,喜阳植物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在低密度的纯林模式中迅速占据林下生长空间,生态位宽度较大,随改造模式郁闭度的增加,薹草(Carex tristachya)、地果(Ficus tikoua)、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等喜阴植物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喜阳植物逐渐被淘汰。生态位宽度的大小与重要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16),但也与资源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77)。(3)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间既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也有较小的生态位重叠,不能仅凭生态位宽度来判定生态位重叠值,而生态位宽度较小的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0.647)与蛇莓(Duchesnea indica)(2.15
陈丝露赵敏李贤伟范川肖宝茹
关键词:柏木低效林植物多样性生态位
川中丘陵区3个树种的细根形态和功能异质性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以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林窗改造初期种植的银木和香椿细根为研究对象,以未改造的柏木纯林为对照,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银木、香椿和柏木1~5级细根的原位呼吸速率,并探讨细根形态结构和养分元素浓度与细根呼吸的相关关系,以揭示细根结构与功能异质性。结果表明:银木、香椿和柏木细根的直径、根长、组织碳浓度均随着根序级别的增加而增加,而它们细根的比根长、组织氮浓度和比根呼吸速率均随着根序的增加而降低,树种、根序级及其交互作用对3个树种细根形态、养分浓度和比根呼吸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回归分析显示,3个树种比根呼吸速率均随细根直径、比根长、N浓度变化呈现出系统性的变化,三者分别能解释64.7%、87.6%和、67.6%的比根呼吸变异。可见,细根在形态和功能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且细根的形态特征、组织化学含量和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理解植物根系结构与功能变异提供了依据。
刘运科苏宇李德会范川谢雨彤李贤伟
关键词:细根根形态根呼吸低效林
华西雨屏区香樟人工林土壤表层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被引量:12
2013年
2010年11月_2011年12月,研究了华西雨屏区31年生香樟人_T-林土壤表层(O。30cm)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香樟人工林土壤0~30cm层细根总生物量(活根+死根)和碳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592.29kg·hm之和660.68kgC·hm-1,其中活细根贡献率分别为91.1%和91.8%.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香樟1~5级活细根和死细根的生物量及碳储量均显著减少;随着根序等级的升高,香樟活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显著增加.香樟细根总生物量及碳储量均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死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1级根和2级根生物量及碳储量均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3~5级根则为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土壤养分和水分的空间异质性是导致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魏鹏李贤伟范川张腾飞刘运科苏宇杨正菊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