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3LK04)
-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3
- 相关作者:汲蕊李瑞芳梁瑞文管志玉王红艳更多>>
- 相关机构:潍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山东省中医管理局资助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对小鼠肠黏膜Toll样受体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在微小隐孢子虫感染致小鼠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感染1周组和感染2周组。用免疫抑制及卵囊灌胃的方法建立微小隐孢子虫肠道感染小鼠模型,感染1周组和2周组分别于感染后7 d和14 d剖杀,正常对照组于感染后14 d剖杀。光镜观察小鼠肠黏膜病理变化,并测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肠黏膜超微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肠黏膜TLR2和TLR4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感染组小鼠肠绒毛水肿,明显萎缩变短,黏膜下层结构水肿,与肌层间形成间隙。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感染1周组和感染2周组小鼠空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均明显降低(P均<0.05),隐窝深度明显升高(P均<0.01);且感染2周组小鼠空肠的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均明显低于感染1周组(P均<0.05),隐窝深度明显高于感染1周组(P<0.01)。透射电镜显示,感染组小鼠的空肠可见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结构完整,卵囊周围的肠绒毛严重脱落,呈火山口状,卵囊壁与上皮细胞膜融合。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感染1周组和感染2周组小鼠肠黏膜TLR2和TLR4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均<0.05);且感染2周组小鼠较感染1周组小鼠TLR2和TLR4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均<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组小鼠肠黏膜TLR2和TLR4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5),且感染2周组小鼠TLR2和TLR4蛋白较感染1周组小鼠的表达量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 TLR2和TLR4参与了肠黏膜对微小隐孢子虫的识别,感染导致的肠黏膜损伤可能与其上调TLR2和TLR4表达相关。
- 汲蕊管志玉梁瑞文尹凤玲李瑞芳
- 关键词:微小隐孢子虫TOLL样受体肠黏膜小鼠
- TLR4/NF-κB信号通路在微小隐孢子虫感染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在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感染小鼠致肠黏膜损伤中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30只4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感染1周组、感染2周组和未感染组,每组10只。感染组每鼠经口灌胃微小隐孢子虫卵囊(1×10~5个/只),未感染组小鼠正常饮食、饮水。感染组小鼠分别于感染后第1周和第2周剖杀,未感染组小鼠于第2周剖杀。取小鼠肠组织,HE染色观察小鼠肠黏膜的病理变化。抽提肠黏膜组织总RNA,逆转录成c DNA,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m 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肠黏膜组织中TLR4和NF-κB p65的相对表达量。ELISA检测肠黏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肠绒毛明显萎缩变短、脱落,黏膜下层水肿,与肌层间形成明显的间隙;未感染组小鼠肠绒毛结构完整。q RT-PCR结果显示,感染1周组和感染2周组小鼠肠黏膜组织中TLR4的m 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0.4、3.5±0.1,均高于未感染组(1.0±0.0)(P<0.05,P<0.01);NF-κB p65的m 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6±0.3、3.6±0.2,均高于未感染组(1.1±0.1)(P<0.05,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感染1周组和感染2周组小鼠肠黏膜组织中TLR4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0.0、0.6±0.0,均高于未感染组(0.2±0.0)(P<0.05,P<0.01);NF-κB p65的表达量分别为0.6±0.0、0.8±0.1,均高于未感染组(0.4±0.0)(P<0.05,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1周组和感染2周组小鼠肠黏膜组织中IL-1β的表达量分别为33.3±2.2、46.1±2.5,均高于未感染组(22.3±5.0)(P<0.01);TNF-α的表达量分别为45.7±2.0、55.4±3.6,均高于未感染组(25.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后,通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可上调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促进IL-1β和TNF-α的释放,诱发肠�
- 汲蕊梁瑞文管志玉李瑞芳付玉荣王红艳
- 关键词:微小隐孢子虫TOLL样受体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
- 氧化苦参碱对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小鼠肠黏膜Toll样受体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OMT)对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感染小鼠肠黏膜Toll样受体2 (TLR2)和TLR4的调节作用,探讨OMT治疗隐孢子虫病的分子机制。方法30只雄性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感染后OMT治疗组(简称OMT治疗组)和未感染组,每组10只。感染组和OMT治疗组小鼠经口灌胃微小隐孢子虫卵囊(1×10~5个/只),建立微小隐孢子虫肠道感染小鼠模型,未感染组小鼠正常饮食、饮水。OMT治疗组小鼠建模成功后经口灌胃OMT (50 mg/kg),每日1次,连续2周。采用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镜检计数小鼠克粪便卵囊数。治疗2周后剖杀各组小鼠, HE染色镜下观察小鼠肠黏膜的病理改变,测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抽提小鼠肠黏膜组织总RNA,逆转录成cDNA,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TLR2和TLR4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肠黏膜组织中TLR2和TLR4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镜检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克粪便卵囊数自建模成功后逐渐增加,至第7天达到最高,为(179.24±21.12)个/克,感染强度为4级,然后趋于平衡。OMT治疗组小鼠克粪便卵囊数在治疗第5天开始下降,治疗2周后,感染强度趋近于0级。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肠绒毛明显萎缩变短、脱落,黏膜下层结构严重水肿,与肌层间形成明显的间隙; OMT治疗组小鼠肠绒毛基本修复,结构趋于完整,排列趋于整齐;未感染组小鼠肠绒毛结构完整。OMT治疗组小鼠肠绒毛高度为(346.1±19.2)μm,高于感染组[(278.0±52.9)μm](P <0.01),与未感染组[(348.1±18.2)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隐窝深度为(155.4±5.3)μm,低于感染组[(173.1±11.1)μm](P <0.05),与未感染组[(149.9±27.4)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为2.2±0.2,高于感染组(1.6±0.3)(P <0.01),与未感染组(2.4±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qRT-PCR结果显示, OMT治疗
- 汲蕊梁瑞文管志玉李瑞芳付玉荣王红艳
- 关键词:微小隐孢子虫TOLL样受体氧化苦参碱
- 苦参合剂对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小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苦参合剂对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感染小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感染组和苦参合剂治疗组。后2组小鼠经口灌服微小隐孢子虫卵囊1×105个,并在饮水中加入地塞米松(5μg/ml)和硫酸庆大霉素(40μg/ml)。治疗组各鼠于感染第8天起灌服苦参合剂0.2 ml,每周2次(间隔3 d),连续3周。感染组和治疗组小鼠自给药后每2天粪检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并计数;3组小鼠于感染后28 d剖杀,取各鼠空肠制备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肠黏膜CD3+、CD4+和CD8+T细胞及IgA浆细胞数量的变化,另取感染组和治疗组各鼠的空肠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苦参合剂治疗组与感染组相比,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排出量明显减少,持续排出卵囊的时间明显缩短。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小鼠CD3+、CD4+T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治疗组(62.4%±1.4%、37.5%±3.1%和1.5±0.3)较感染组(49.7%±2.4%、25.7%±2.2%和1.1±0.3)明显升高(P<0.01);感染组较对照组(66.5%±1.9%、40.1%±1.8%和1.5±0.2)明显降低(P<0.01);各组间CD8+T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小鼠IgA浆细胞数量(52.7±3.5)明显高于对照组(8.3±2.3)和感染组(33.7±2.6)(P<0.01)。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小鼠经苦参合剂治疗后,空肠超微结构明显改善,偶见结构已破坏的虫体,可见大量的溶酶体,线粒体结构正常,微绒毛已基本修复;感染组小鼠空肠可见结构完整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和大量嵴断裂的线粒体,卵囊周围的微绒毛严重脱落,呈火山口状,卵囊壁与上皮细胞膜发生融合。结论苦参合剂具有抑杀微小隐孢子虫的作用,感染小鼠受治后,受损肠黏膜得到修复。
- 汲蕊崔巍梁瑞文管志玉李瑞芳
- 关键词:微小隐孢子虫BALBC小鼠苦参合剂肠黏膜
- 苦参合剂对隐孢子虫感染小鼠空肠黏膜肥大细胞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阐明空肠黏膜肥大细胞激活在隐孢子虫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苦参合剂抗隐孢子虫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隐孢子虫感染模型对照组和苦参合剂实验组。建立隐孢子虫肠道感染小鼠模型,经苦参合剂治疗3周后,光镜下观察小鼠空肠病理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计数肥大细胞数量并观察其脱颗粒变化。结果隐孢子虫感染模型对照组小鼠小肠上皮出现明显炎性病理改变。苦参合剂实验组小鼠治疗3周后小肠上皮较完整,接近正常。甲苯胺蓝染色显示隐孢子虫感染模型对照组小鼠肥大细胞数量(12.80±0.84)较正常对照组(1.60±0.89)明显增多(P<0.01),且脱颗粒现象明显;苦参合剂实验组小鼠肥大细胞数量(2.00±0.71)较隐孢子虫感染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肥大细胞数量和形态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肥大细胞活化参与了隐孢子虫感染引起的肠黏膜炎症反应。苦参合剂可减少隐孢子虫感染小鼠空肠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及抑制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从而减轻炎症、修复受损肠黏膜,发挥治疗隐孢子虫病的作用。
- 汲蕊崔巍梁瑞文管志玉李瑞芳
- 关键词:隐孢子虫苦参合剂肥大细胞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