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289)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4
相关作者:吕慎金魏万红刘宇庆殷宝法杨林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临沂师范学院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梅花鹿
  • 3篇狗獾
  • 2篇行为时间分配
  • 2篇栖息
  • 2篇栖息地
  • 2篇京杭运河
  • 1篇堤坝
  • 1篇动物园
  • 1篇行为节律
  • 1篇行为生态
  • 1篇行为生态学
  • 1篇生境
  • 1篇生境丧失
  • 1篇生态学
  • 1篇饲养
  • 1篇饲养条件
  • 1篇破碎化
  • 1篇栖息地破碎化
  • 1篇栖息地特征
  • 1篇栖息地选择

机构

  • 9篇扬州大学
  • 2篇临沂师范学院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7篇吕慎金
  • 6篇魏万红
  • 5篇刘宇庆
  • 4篇殷宝法
  • 3篇杨林
  • 2篇杨燕
  • 1篇李世平
  • 1篇刘炜
  • 1篇刘国兴
  • 1篇范红梅
  • 1篇彭威

传媒

  • 2篇生态科学
  • 2篇经济动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草食动物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家畜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1
  • 1篇2009
  • 6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京杭运河邵伯高邮段栖息地破碎化对狗獾种群数量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栖息地破碎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栖息地破碎引起的面积效应、隔离效应和边缘效应能影响动物种群的绝灭阈值、分布、多度、种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过程,最终影响动物种群的数量分布。2006年10-11月和2007年10-11月,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样方法定量分析京杭运河邵伯至高邮段狗獾栖息地破碎化程度,确定不同斑块的面积、斑块距离、斑块隔离度以及栖息地质量对斑块中狗獾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斑块内狗獾的洞口数、粪堆数与该斑块的面积显著的正相关(r=0.961,P=0.039;r=0.999,P=0.023),但与斑块距离、斑块隔离度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栖息地的质量也会影响狗獾的数量分布,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人类干扰和与栖息地的郁闭性显著的影响狗獾的数量分布。以上结果说明,京杭运河邵伯高邮段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对狗獾的数量分布还没有造成显著的直接影响,但会间接降低栖息地的质量,进而影响狗獾的生存。
崔超顾晨谢燕锦魏万红殷宝法
关键词:狗獾生境丧失斑块面积
京杭运河堤坝区域狗獾的栖息地特征被引量:4
2011年
2006年10-11月和2007年10-11月,在京杭运河邵伯—高邮段的西侧堤坝上,采用样方法测定了狗獾3个不同类型栖息地的特征变量和利用强度,结果表明:狗獾主要生活在郁闭度较高的森林中,对泡桐、泡桐-杨树次生林的利用强度显著的高于杨树人工林(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洞口数主要受灌木密度、大树密度、草本植物盖度、土壤含水率和人为干扰强度的影响(P=0.002),而粪堆数主要受灌木密度、大树密度和人为干扰强度的影响(P=0.012)。整体来看,影响狗獾栖息地选择的因素主要是郁闭度、人为干扰水平有关的因子。
殷宝法刘宇庆刘国兴魏万红
关键词:狗獾栖息地选择
梅花鹿微卫星标记与行为性状的关联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对扬州市动物园和扬州平山堂养殖场梅花鹿遗传变异以及行为性状进行研究,旨在为梅花鹿及其它动物品种分子标记和行为性状研究提供参考。采用筛选的14对微卫星引物,通过计算基因频率、平均杂合度、多态信息量、有效等位基因数目等,评估其遗传变异。根据微卫星位点信息,结合行为数据观察,利用SPSS11.5分析程序,将位点信息与行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动物园梅花鹿群体14对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41,观察杂合度为0.354,平均多态信息量为0.332,各位点基因分化系数平均为0.231。平山堂梅花鹿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72,观察杂合度为0.300,平均多态信息量为0.303,各位点基因分化系数平均为0.149。微卫星位点和梅花鹿行为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表明,TGLA53和BM4107位点对修饰行为有显著影响;2AL2位点对观望行为有显著影响;2AL13和Mber14位点对卧息行为有极显著影响;BM6506位点对反刍和其他行为有显著影响;BL42位点对取食和卧息行为有显著影响。不同基因型个体均值的多重比较表明,对于动物园群体,在TGLA53、BM4107、2AL2、2AL13及BM6506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在行为性状上差异显著(P<0.05)。对于平山堂养殖场群体,在TGLA53,CEH-5、2AL10、BM4107、Mb33、Mber710及BM3628位点,各基因型之间在一些行为性状上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微卫星标记是评估梅花鹿遗传多样性较好的方法,微卫星位点和行为性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有待于进一步分析验证。
吕慎金刘宇庆杨燕魏万红
关键词:梅花鹿微卫星
不同饲养条件下梅花鹿母性行为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2006年5~8月,以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分娩梅花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梅花鹿母性行为时间分配进行观察,分析仔鹿不同日龄及不同饲养条件下母鹿母性行为差异,探讨梅花鹿母性行为优劣,以指导梅花鹿饲养管理及遗传繁育。结果表明:在统计的5种母性行为中,随仔鹿日龄增加,母鹿母性行为时间分配逐渐降低,且1~7日龄和其它2个日龄段的母性行为都存在显著差异。至仔鹿35日龄时,母鹿母性行为表现很低或不表现。不同饲养条件下,母鹿授乳行为、寻找张望行为及中断哺乳行为差异不显著,而跟随行为、舔舐与修饰行为则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仔鹿1~7日龄时段是母鹿母性行为时间分配的关键时期,母鹿在半散放条件下母性行为优于圈养条件。
吕慎金刘宇庆杨林杨燕刘炜魏万红
关键词:梅花鹿饲养条件母性行为行为时间分配
狗獾粪便DNA提取方法的初步探讨被引量:4
2008年
在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堤坝上采集狗獾的新鲜粪便,采用预处理-酚/氯仿抽提法、NaCl改良法、异硫氰酸胍裂解法、淀粉吸附法及QIAamp试剂盒法5种方法对粪便样品中狗獾DNA进行提取,探讨狗獾粪便样品中DNA提取方法和优化条件。结果表明,在5种提取方法中,淀粉吸附法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4种方法。采用粪便裂解液快速裂解细胞后,加入淀粉去除其中的大量PCR抑制物,然后用蛋白酶K裂解、酚/氯仿/异戊醇抽提,最后使用UNIQ-10柱纯化粪便DNA,对线粒体控制区和微卫星位点的PCR扩增反应及测序结果证实该方法的可行性。以上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获得的粪便DNA能够用于更深入的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研究。
刘宇庆吕慎金殷宝法范红梅刘燕魏万红
关键词:狗獾粪便DNAPCR扩增
圈养条件下梅花鹿初夏昼间行为节律被引量:6
2008年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吕慎金杨燕刘宇庆杨林彭威魏万红
关键词:圈养梅花鹿行为节律
梅花鹿行为生态学及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8年
梅花鹿是我国极度濒危的鹿科动物,目前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四川、江西等省狭窄的区域内。文章主要对梅花鹿的种群数量、行为生态学及保护遗传学研究等进行了概述,并指出目前国内学者对梅花鹿行为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节律和栖息地的研究,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梅花鹿系统进化关系,必须结合形态学、动物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及古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探讨。
刘宇庆吕慎金魏万红
关键词:梅花鹿行为生态学保护遗传学
粪便DNA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主要介绍粪便DNA分析技术的建立背景和该技术在物种鉴定,个体识别,性别判定,种群数量调查,遗传多样性,行为生态学等方面的应用以及该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刘宇庆吕慎金殷宝发魏万红
关键词:非损伤性取样分子标记
游客密度对动物园中黇鹿行为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2006年9月20日—10月10日,以江苏省扬州市茱萸湾公园半散放黇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研究了不同游客密度条件下黇鹿日行为时间分配,并探讨了游客密度对黇鹿日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游客高峰期与低峰期,雄性取食、观望行为,雌性观望以及幼鹿取食、观望和修饰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游客低峰期,雄性与雌性取食、反刍、卧息行为,雄性与幼鹿观望、其它行为,雌性与幼鹿取食、卧息、观望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游客高峰期,雄性与雌性取食、卧息,雌性与幼鹿取食、卧息、观望及移动行为均差异极显著(P<0.01),雄性和幼鹿观望行为差异显著(P<0.05)。不同游客密度条件下游客活动对黇鹿的取食、观望具有显著影响,当游客密度达到6人·min-1以上时,雄性观望行为显著增加,当达到16人.min-1以上时,雄性取食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此时雌性和幼鹿观望行为差异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在旅游管理中,应将游客密度限制在16人·min-1以下,以减少对黇鹿日活动影响。
吕慎金杨林李文斌杨燕殷宝法李世平刘宇庆魏万红
关键词:行为时间分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