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40052) 作品数:6 被引量:7 H指数:1 相关作者: 魏永祥 杨凌 张金峰 刘月红 苗旭涛 更多>> 相关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北京积水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嗅觉脑功能成像中的应用 2010年 近20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进行脑功能研究取得迅速发展。在这一领域,对化学觉(嗅觉、味觉)的研究较听觉、视觉和触觉相对滞后。嗅觉是我们研究的最少但却与气味特性有关的重要生理学,近年开始应用fMRI技术对嗅觉进行研究。本文就fMRI在嗅觉脑功能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张金峰 魏永祥关键词:RESONANCE 男性嗅觉功能与嗅沟深度分析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分析健康男性嗅觉功能与嗅沟深度的关系。方法对38位男性健康志愿者(年龄19~45岁,平均35.07岁)用嗅棒测试法进行嗅觉功能测定,包括阈值、气味分辨和气味识别鉴定3部分检测。检测之后立即进行嗅沟MRI,通过MRI经球后冠状切面对嗅沟深度进行测量,对嗅觉功能与嗅沟深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并对左、右侧嗅沟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嗅觉功能与左侧嗅沟深度相关(r=0.570,P=0.000),未观察到与右侧相关性;右侧嗅沟较左侧深(t=0.454,P﹤0.05)。结论在嗅沟深度与嗅觉功能之间存在联系,嗅沟深度一侧化与嗅觉系统功能一侧化相关,嗅觉系统具有右侧优势;MRI测量嗅沟深度对评估嗅觉功能具有一定意义。 张金峰 魏永祥 胡凌 杨凌 郁迪 王振常 鲜军舫关键词:嗅觉 嗅球 磁共振成像 摄影测量法 嗅神经离断后大鼠嗅黏膜气味受体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构建大鼠单侧嗅神经离断模型,观察再生嗅感觉神经元气味受体表达数量和位置的变化。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为20只和12只,前者在显微镜下暴露左侧嗅球,沿筛板离断左侧嗅神经,对照组未作处理。于术后5d、2周、4周、6周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分别处死实验组大鼠5只和对照组大鼠3只,取嗅黏膜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黏膜细胞形态、数量和黏膜厚度变化;基因探针原位杂交观察嗅觉受体基因Olr287、Olr226、Olr1493、Olr1654在嗅黏膜的表达情况,及黏膜再生过程中各基因表达位置和数量的变化。结果HE染色显示,实验组动物术后离断侧(左侧)较实验组对照侧(右侧)和对照组嗅黏膜细胞数量减少,主要为靠中间位置的嗅感觉神经元细胞减少,上皮厚度变薄。基因探针原位杂交显示嗅觉受体基因Olr287、Olr226、OM493和OM654沿嗅黏膜背腹轴及前后轴的表达呈现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及连续重叠的分布模式,嗅神经离断后黏膜再生过程中受体的表达模式未发生变化。实验组术后5d神经离断侧Olr1493基因受体阳性细胞平均数(x±s,以下同)为(53.9±19.9)个,较实验组对照侧(419.0±21.2)个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960,P=0.000)。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嗅神经离断侧再生嗅黏膜表达Olr1493基因受体的细胞逐渐增多,至第6周时基本和对照侧一致,分别为(417.8±32.4)个和(445.3±10.0)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600,P:0.060)。结论大鼠嗅神经离断后再生嗅感觉神经元及其受体数量可以恢复至正常水平,表达位置亦未发生变化。 刘月红 魏永祥 杨凌 苗旭涛 卢雅艳 范尔钟 刘小超 张金峰关键词:受体 嗅黏膜 嗅觉受体神经元 嗅神经 嗅觉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进展 2008年 杨凌 魏永祥关键词:嗅觉 事件相关电位 嗅觉图谱的建立——从嗅黏膜到嗅球 被引量:1 2009年 刘月红 魏永祥 苗旭涛关键词:气味受体 嗅黏膜 嗅球 气味受体与嗅觉 2009年 气味受体是嗅觉信号转导通路的第一个门户,通过正相或负相的基因表达调控,嗅黏膜受体呈现“一个细胞,一个受体”的表达模式,且有特定的区域性表达特征,在嗅觉处理过程中实现对气味分子的准确识别,受体表达的数量和种类与嗅觉灵敏度密切相关。 刘月红 魏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