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ZX060)

作品数:14 被引量:80H指数:6
相关作者:廖小平成海鹰张长明唐叶萍廖小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4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8篇未成年
  • 8篇未成年人
  • 6篇道德
  • 4篇道德建设
  • 2篇当代未成年人
  • 2篇道德教育
  • 2篇德教
  • 2篇社会
  • 2篇双重变奏
  • 2篇人道
  • 2篇未成年人道德...
  • 2篇文化
  • 2篇伦理
  • 2篇教育
  • 2篇价值观
  • 2篇变奏
  • 1篇代际关系
  • 1篇代际伦理
  • 1篇道德价值
  • 1篇道德价值观

机构

  • 11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湖南工学院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11篇廖小平
  • 2篇成海鹰
  • 1篇张长明
  • 1篇唐叶萍
  • 1篇廖小平

传媒

  • 1篇哲学动态
  • 1篇教育探索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复印报刊资料...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2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代际视角被引量:1
2009年
廖小平
关键词: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代际关系未成年人知识背景
论儿童接受道德教育的情感和心理机制被引量:6
2009年
在儿童的心理结构中,有三种能够影响儿童道德生活的情感和情感倾向。第一种是爱的需要,它以各种形式在孩子从婴儿期到少年期的发展中起作用。其次是对那些比自己大的和强的人有一种畏惧感,这使他乐于服从。第三种是混合的、由爱和恐惧组成的情感,就是尊重。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忽略其情感、心理和认知特点,只有符合其认识能力的教育才是恰当和有效的。充分认识到孩子道德能力的发展对其成长的意义,以孩子为对象的道德教育才能受到足够重视并成为未来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
成海鹰
关键词:儿童道德教育道德情感心理机制
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及其路径的批判性审视
2008年
在我国,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至少还存在如下一些不足,即学理性研究不够、脱离"社会转型"的实际以及对成年人因素的忽视。与此相关的是,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的两种主流研究路径,即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一般性背景揭示和孤立地就未成年人论未成年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以社会转型期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所构成的代际关系为框架探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新进路。当然,这种新的研究路径,也存在居高临下的成年人立场与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平等互动这两种观察视角的本质区别。
廖小平
关键词: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审视
价值观代际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来看被引量:19
2007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代际变迁主要呈现以下基本规律和特点,即价值观的代际变迁方向与改革开放的实际进程相一致;价值观的代际变迁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迁在变迁性质和变迁阶段上总体上相同;在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过程中,青年价值观发挥着新价值观的肇始作用和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代际价值观经历了从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到代际碰撞,再到代际动态整合的过程和特点。
廖小平张长明
代际价值观及其初步瞻望被引量:8
2007年
代际价值观是伴随青年价值观作为一种与从社会整体价值观中分化出来并与成年人价值观相对而言的价值观。在中国,作为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形态,代际价值观日益凸现。应该深入研究价值观代际互动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价值观基础。
廖小平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社会转型与代际价值观的变迁被引量:20
2006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价值观的代际特点已越来越明显。在这一社会转型时期,代际价值观主要呈现出成年人价值观权威的弱化和失落及价值观代际多元化等两种特征。同时,代际价值观的变迁遵循着一般价值观变迁的模式,但又有着自己特殊的变迁逻辑,主要表现为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和代际整合的辩证运动。研究社会转型与代际价值观变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廖小平
关键词:社会转型
论西方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景象
2009年
关于未成年人在历史上的道德处境,一直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西方,未成年人的道德景象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和16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三个时期。西方文化中未成年人道德景象的历史演变表明:未成年人是以与成年人的分离为前提的;未成年人的概念是一个建构性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社会性建构,也是一种成年人的建构;未成年人的道德地位和权利是由成年人赋予的,而且不能对成年人造成威胁;未成年人的道德话语是由成年人来代表和表达的,即使未成年人能够表达自己的道德话语,也是受成年人控制的。
廖小平
关键词:未成年人西方文化
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境遇的双重变奏被引量:3
2010年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与过去未成年人的道德景象——未成年人没有进入成人社会的视野,因而其道德地位难以确立,其道德形象也基本不会受到负面评价——明显不同,当代未成年人的道德境遇呈现了鲜明的现代特征,即未成年人的道德权利得到成年人社会的空前尊重和保护与成年人社会对未成年人空前的道德恐慌这两者之间的双重变奏。这种双重变奏展现了当今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总的现实背景,使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既必然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现代性问题,也必然成为社会和成年人的现代性中心话语之一。
廖小平
关键词:未成年人双重变奏道德建设
孝与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被引量:2
2008年
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一直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其实,在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只有放在中国"孝文化"及其所建构的特定代际关系的背景下才能得到深刻的说明。中国的孝文化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未成年人的如下道德境况: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代际关系决定了未成年人处于极端不平等的道德境地;老年本位和过去本位使未成年人处于文化和社会的边缘地位;孝文化通过特定的代际传承机制使未成年人道德价值观得以形成;孝的社会功能使统治者保持着对未成年人之遵行孝道的强势道德期望。
廖小平
关键词:未成年人中国文化
媒体的德性良知被引量:2
2009年
随着传媒的兴起发展,媒体消费、媒体过度娱乐化倾向及现代人在信息时代的生存困境使媒体的德性良知考量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感的课题。我们所说媒体的德性一是指媒体是否履行其社会职责,二是履行社会职责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媒体的良知则是指媒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推进行为者和周围人幸福的努力。正是依靠德性良知的制约,媒体的价值取舍方能摆脱利益最大化、逐利、猎奇、媚俗等特性,从而向社会提供种种有益无害的产品,真正服务于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理想。
成海鹰唐叶萍
关键词:媒体德性良知传媒伦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