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061D0501800265)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淑文张建李建新佟铸谷涌泉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祖细胞
  • 3篇内皮
  • 3篇内皮祖细胞
  • 3篇骨髓
  • 3篇骨髓源内皮祖...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移植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血流
  • 1篇血流重建
  • 1篇人粒细胞
  • 1篇人粒细胞集落...
  • 1篇重组人粒细胞
  • 1篇重组人粒细胞...
  • 1篇细胞集落
  • 1篇粒细胞
  • 1篇粒细胞集落刺...
  • 1篇集落
  • 1篇集落刺激因子
  • 1篇骨髓单个核细...

机构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谷涌泉
  • 3篇佟铸
  • 3篇李建新
  • 3篇张建
  • 3篇张淑文
  • 2篇汪忠镐
  • 2篇罗涛
  • 1篇杨盛家
  • 1篇陈兵

传媒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骨髓源内皮祖细胞移植促进血流重建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比较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和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促进血流重建的效果,探讨非内皮祖细胞在血流重建中的作用。方法获取Lewis大鼠骨髓MNCs,部分MN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EPCs。采用Lewis大鼠建立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建模后3 d,将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n=6),将0.8 mL D-Hank′s液注入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后肢;(2)MNC组(n=6),将8×106个骨髓MNC植入MNC组大鼠缺血侧后肢;(3)EPC组(n=6),将体外培养的8×106个EPC植入EPC组大鼠缺血侧后肢。细胞移植后3周行大鼠后肢动脉造影,检测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切取缺血侧后肢腓肠肌,分别行CD31和α-SMA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结果MNC组毛细血管密度与E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67±7.87)个/HP vs.(32.83±5.38)个/HP,P>0.05],而均高于对照组(19.67±4.80个/HP)(P<0.05);MNC组侧支血管数与E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7±0.75)个vs.(4.50±1.38)个,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2.50±1.5)个](P<0.05);MNC组小动脉密度与E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3±1.47)个vs.(5.50±2.35)个,P>0.05],亦均高于对照组[(2.17±0.98)个](P<0.05)。结论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中,非内皮祖细胞在血流重建中所起的作用与EPC相似。
佟铸谷涌泉李建新罗涛张淑文张建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内皮祖细胞细胞移植血流重建
骨髓刺激对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刺激后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探讨采用骨髓刺激后骨髓干细胞移植提高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的可能机制。方法取12只SPF级雄性Lewis大鼠,体重200~250g,按是否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n=6)。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用EBM-2培养液进行诱导分化,培养7d后对贴壁细胞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荆豆凝血素1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染色进行EPCs鉴定及计数;同时采用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黏附能力。另取12只SPF级雄性Lewis大鼠制备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在模型制备后3d将8×106个EPCs移植至缺血侧后肢的肌肉内,按照移植EPCs来源不同将后肢缺血大鼠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n=6)。EPCs移植3周后行后肢血管造影,计算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目。结果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7d后刺激组EPCs数量为(145.2±37.0)个/HP,大于对照组(95.2±39.4)个/HP(P<0.05);刺激组黏附EPCs数量为(21.8±4.3)个/HP,大于对照组(15.0±5.2)个/HP(P<0.05)。大鼠骨髓源EPCs移植至缺血肢体后3周,刺激组EPCs移植后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目为(4.2±1.2)个,大于对照组的(2.7±0.8)个(P<0.05)。结论骨髓刺激使骨髓源EPCs数量增加、功能改善,可能是骨髓刺激后骨髓干细胞移植提高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的机制之一。
佟铸谷涌泉张建李建新张淑文汪忠镐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内皮祖细胞细胞移植
骨髓动员对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动员后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改变,探讨骨髓动员后骨髓干细胞移植提高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的可能机制。方法按是否接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ory factor,rhG-CSF)注射液注射将Lewis大鼠分为动员组和对照组,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用EBM-2培养液进行诱导分化,培养7d后对贴壁细胞进行EPCs的鉴定;采用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黏附能力。另取Lewis大鼠制备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在模型制备后7d将8×106个EPCs移植至缺血侧后肢的肌肉内,按照移植EPCs来源不同将后肢缺血大鼠分为动员组和对照组。EPCs移植4周后行后肢血管造影,计算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目。结果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7d后黏附能力测定实验中动员组黏附EPCs数量为(22.3±2.8)个/×100高倍视野大于对照组(16.8±4.4)个/×100高倍视野(P<0.05);大鼠骨髓源EPCs移植至缺血肢体后4周动员组EPCs移植后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目为(4.7±1.0)大于对照组(3.3±0.5)(P<0.05)。结论骨髓动员使骨髓源EPCs功能改善,其可能是骨髓动员后骨髓干细胞移植提高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的机制之一。
佟铸张建李建新谷涌泉陈兵罗涛杨盛家张淑文汪忠镐
关键词:骨髓动员内皮祖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