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1205)

作品数:12 被引量:263H指数:8
相关作者:杨晓晖张克斌慈龙骏侯瑞萍李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封育
  • 2篇植被
  • 2篇沙地
  • 2篇生态位
  • 2篇生态位宽度
  • 2篇生态位重叠
  • 2篇土壤
  • 2篇农牧
  • 2篇农牧交错区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群落
  • 2篇荒漠
  • 2篇荒漠化
  • 2篇封育措施
  • 2篇干旱沙地
  • 2篇半干旱沙地
  • 2篇草原
  • 2篇SEMI-A...
  • 1篇地上生物量

机构

  • 9篇中国林业科学...
  • 6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林科院

作者

  • 9篇杨晓晖
  • 6篇张克斌
  • 6篇慈龙骏
  • 2篇乔峰
  • 2篇李朝生
  • 2篇于春堂
  • 2篇侯瑞萍
  • 2篇李瑞
  • 1篇杨俊杰
  • 1篇杨晓辉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Journa...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干旱农牧交错区近20年来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被引量:15
2005年
为了解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该文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了该旗近20年来景观和景观要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整个景观正从单一的人为景观向多样化的近自然景观过渡,其中前期(1977—1987年)变化主要发生在梁滩相间区,后期(1987—1998年)变化则发生在整个区域内,整个景观趋于稳定.从土地利用结构上来看,前期乔木林地的变化以面积变化为主,而后期则以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为主.前期灌木的过度利用和后期灌木大面积种植则对整个景观的变化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这表明治沙造林的观念正在由以往的大面积营造乔木林向灌木林转化.营造灌木林将是整个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受损景观恢复和重建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与此同时,近20年来流动沙地的面积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未治理的流动沙地变得越来越集中,治理难度可能也越来越大.维持这些流动沙地的存在,可能有助于增加景观稳定性,并实现半干旱区有限资源利用的优化.
杨晓晖张克斌慈龙骏
关键词:农牧交错区半干旱区
沙漠-河岸过渡带不同天然植被群落类型防风效应评估被引量:3
2006年
为了评估不同天然植被群落类型的防风效应,我们在库布齐沙漠与黄河河岸之间的生态过渡带选取了柠条(C arag ana interm ed ia)、白刺(N itraria tangutorum)、拂子茅(C a lam ag rostis ep ig ejos)、赖草(L eym us seca linus)和芨芨草(A chna therum sp lend ens)等5种常见的天然灌草植被群落以及裸露沙地,并对其防风效应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这几种不同天然植被群落类型的在近地面(10 cm)防风效应从大到小的次序是:赖草群落>芨芨草群落>拂子茅群落>裸露沙地>白刺群落>柠条群落;同一天然植被群落类型不同高度的防风效应也有较大差异;随距离地面高度的变化,不同植被群落风速降低率亦有变化。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植被群落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于春堂杨晓辉李朝生
关键词:过渡带植被类型
Artificial woodland degradation in semi-arid agro-pastoral transitional area: conceptual model and status assessment被引量:3
2006年
种树在中国的干旱、半干旱的区域为 desertificationcontrol 被用作划算的措施之一。然而,树林降级在这些区域正在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这篇论文,一个典型的县, Ejin Holo 县,内部蒙古,中国为它对人工的树林的评价被选择降级。为树林降级的一个概念的模型作为湿度指数基于现场取样调查,和 基于fourmodel 的指示物是描出的品质上(嗨),植被索引( NDVI ),土壤类形(圣)和土壤侵蚀模量(他们)外面被屏蔽并且在这半干旱的agro牧剧为人工的树林降级评价使用了到一个官方补给底的方法过渡区域。所有指示物层被覆盖,沙漠化评定了为每指示物与相等的重量使用简化方程。评价结果在 336 显示出那。全部的树林区域的 09 km^2, 311.35 km^2woodland 在降级,和区域下面因为细微、中等、严重降级分别地是 78.97,119.73 和 112.65 km^2。它那么被建议注意应该在树林改进和植物种类选择上被给予,特别灌木种类,在在类似的区域的植被前。
YANG Xiao-huiCI Long-junZHANG Ke-bin
关键词:生境适宜性生境丧失生境破碎化
中国荒漠化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被引量:36
2004年
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对其现状和趋势进行准确的评价 ,将有助于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作为受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荒漠化局部好转总体扩展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在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 ,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使中国脆弱的旱地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荒漠化评价将为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从国家和地区尺度上 ,回顾了中国荒漠化评价的现状 ,指出目前中国荒漠化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基准的不确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难操作性和遥感数据源选用的随机性 ,进而对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了讨论。
杨晓晖张克斌慈龙骏
关键词:荒漠化评价环境问题指标体系气候变化
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小城镇发展及其对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影响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本文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不同地貌类型上三个典型小城镇为例,定量分析了1977-1987-1998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及其对周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类型区小城镇的变化均经历了无序增长到有序增长的过程,这种变化过程间接地反映了人口的密集程度。采用3个指数(斑块百分比、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斑块大小)对典型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随其与小城镇的距离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梁滩相间的合同庙乡,研究区内其余土地类型间的时空变化趋于相对稳定,变化主要发生在灌木和农地之间,人类影响强度与距离间呈较强的负相关;在覆沙(黄土)丘陵区布连乡,随着距离的增加,3个指数典型年份基本上呈现不同程度的“高-低-高”的趋势,前一个峰值更多地反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第二个峰值的出现则可能与布连乡南部的河流分布有关。在位于毛乌素沙地北缘的新街镇,随着距离的增加,3个年份的3个指数的变化无显著的规律,这可能与该区域内牧民居住的分散性有关,或与城镇本身变化的无序性有一定的关系,自然条件可能更多的影响着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变化,可见以城镇为中心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为我们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规律并据此建立土地变化的预测模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杨晓晖慈龙骏
关键词:土地利用小城镇发展
半干旱沙地封育草场的植被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被引量:46
2005年
封育措施是一种主要的草场恢复和重建的措施。通过对半干旱沙地完全封育、季节封育和未封育地的比较分析,量化了不同封育措施下植被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对3种封育措施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的多响应置换过程(M RPP)分析结果表明,封育改变了群落的组成成分并增加了生物多样性,群落的指示种分析及样方相似性指数计算结果则显示,完全封育(>10a)的群落逐渐向旱生化发展,各植物种分布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提高,放牧价值开始降低,而季节性封育则明显处于一种非平衡的稳定状态。对不同措施下植物种与土壤因子间关系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排序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状况是限制3种措施中植物种组成的决定性因子,生物结皮盖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等因子均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水分产生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因子是生物结皮盖度,由于长期缺少牲畜的践踏,完全封育区内结皮发育较好,这也是导致群落向旱生化发展的原因之一,同时一些重要因子诸如降水的时空变化或由此而引发的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在本研究中可能被忽略。相关分析表明3种措施的生物多样性除了受土壤水分状况(土壤含水量和结皮盖度)的影响外,还与土壤速效氮呈正相关,与速效磷呈负相关。
杨晓晖张克斌侯瑞萍慈龙骏
关键词:封育措施植被变化土壤因子生物多样性梯度分析
宁夏盐池人工封育草原植物生态位研究被引量:20
2006年
为了解干旱半干旱区草原植物生态位格局,运用Levins生态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宁夏盐池人工封育草原2002年及2003年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进行计量。结果表明:茵陈蒿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决定了它在该区的优势地位,2002年、2003年其生态位宽度远远高于其他物种(0.758和0.868),并且继续保持上升趋势;2002年及2003的生态位重叠结果均表明,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不一定和其他物种有大的重叠值,较高的生态位宽度和较高的生态位重叠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2002年、2003年较高的Pianka生态位重叠值都出现在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之间。这一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环境资源存在着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李瑞张克斌张生英杨晓晖乔峰
关键词:封育草原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封育措施对半干旱沙地草场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93
2005年
随着干旱区草场非平衡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退化草场封育的时间、方式与草场恢复间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作者选择完全封育、季节封育和未封育3种措施进行对半干旱沙地草场的植被特征及其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封育处理的年份中,不同封育措施(放牧压力)是决定植被差异的主要因子。完全封育区和季节封育区植物以一年生草本为主,在植物种数量、生物多样性上差异并不显著,未封育区植被则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且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前两者差异均显著;完全封育并未导致一些牲畜喜食植物种的完全消失,但一些饲用价值差的植物如平卧碱蓬等大量出现在完全封育的群落中,同时旱生和强旱生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加。尽管3种措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差异并不显著,但各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则存在这一定的差异,从3种措施植被的饲用价值来看,季节封育区植被的饲用价值较高,表明季节封育可以促进并提高草场的放牧利用价值。
杨晓晖张克斌侯瑞萍
关键词:地上生物量沙地草场封育
Causal Analyses of Desertification in Semi-arid Agro-pastoral Ecotone of China: A Case Study in Ejin Holo County, Inner Mongolia被引量:1
2005年
Desertification is one of serious problems menac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 and food security, andthe determination of causes of desertification is the basic issue for the coordinate actions to fight against it. InChina, the most serious desertification occurs in agro-pastoral transition zone. Considering the consistency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Ejin Holo county in Inner Mongolia was selected out to analyze the desertificationcauses in this paper. Results showed that erratically climatic factors provided fragile background and drivingforces for desertification processes, and sand-covered surface and its underlying materials and specificgeomorphologic features hav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desertification processes as well. Socio-economic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land management, the landuse patterns and the increase of livestockand human population were the root causes for desertification occurrence and expansion.
MAO Lei YU Chuntang YANG Xiaohui
关键词:森林群落
荒漠化与气候变化间反馈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8
2004年
荒漠化和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 ,两者间的反馈机制是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从荒漠化与气候变化间的反馈机制和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碳源 /汇的影响两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以往的研究表明 ,荒漠化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通过荒漠化过程中植被覆盖降低 -地表反射率提高和 (或 )土壤含水量降低 -降雨量降低 -植被覆盖降低这样一个正反馈机制 (荒漠化生物地球物理模型“Charney假说”及其衍生理论 )来实现的 ,此外大气中悬浮的沙尘具有明显抑制降雨的作用 ,土地荒漠化所导致的沙尘暴频发及其影响范围之大也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显著影响。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则表现在对荒漠化的范围、发展速度和强度以及潜在危险性及干旱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产力的影响上。同时作为全球重要的碳贮存地 ,干旱区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气中 CO2 的收支 ,据估算全球荒漠化所导致的碳损失总量为 18~ 2 8Pg C,其中中国近 4 0 a来因土地沙质荒漠化导致的 CO2 净释放量为 91Mt C,如果 UNEP建议的退化土地治理措施得以实施 ,每年可固定 37Pg的碳 ,约占 CO2 年排放量的 15 % ,其投入低于一些限制 CO2 排放的措施 ,因此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 ,大多数研究尚处于定性描述?
慈龙骏杨晓晖
关键词:荒漠化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