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247)

作品数:23 被引量:68H指数:5
相关作者:马恩波郭亚平张建珍龙文敏宣涛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稻蝗
  • 7篇中华稻蝗
  • 4篇种群
  • 3篇转移酶
  • 3篇蛱蝶
  • 3篇谷胱甘肽
  • 2篇胆碱
  • 2篇东亚飞蝗
  • 2篇毒性
  • 2篇毒性试验
  • 2篇亚科
  • 2篇乙酰
  • 2篇乙酰胆碱
  • 2篇乙酰胆碱酯酶
  • 2篇种群分化
  • 2篇蛱蝶科
  • 2篇系统发育
  • 2篇急性毒性
  • 2篇急性毒性试验
  • 2篇谷胱甘肽S-...

机构

  • 12篇山西大学
  • 2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生物信息...

作者

  • 12篇马恩波
  • 11篇郭亚平
  • 4篇龙文敏
  • 3篇宣涛
  • 3篇张建珍
  • 3篇张敏
  • 2篇郑先云
  • 2篇曹天文
  • 2篇吴海花
  • 2篇段毅豪
  • 1篇魏华
  • 1篇张艳红
  • 1篇严二平
  • 1篇李丽君
  • 1篇刘晶玉
  • 1篇庞小燕
  • 1篇李翠兰
  • 1篇赵立平
  • 1篇席玉英
  • 1篇阴琨

传媒

  • 5篇Agricu...
  • 2篇昆虫知识
  • 2篇动物分类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遗传
  • 1篇Journa...
  • 1篇四川动物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 9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udy on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and Effect on Three Kinds of Enzymes by 5-Aminolevulinic Acid on Oxya chinensis被引量:2
2008年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and effects on three enzymic activities caused by 5-aminolevulinic acid (ALA) on Oxya chinensiswere studied. Fourth-instar nymphs of O. chinensi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ALA (A1, 250 mM; A2, 450 mM;A3, 750 mM; A4, 1 000 mM). Mortality and the activities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s),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 were determinated. The mortality of O. chinensis rose with an increasing dose of ALA.The mortality of high-dose treatments A3 and A4 reached 66.19 and 80.21%, respectively. The value of LD50 was3.61 (3.29-3.93) mg g-1 body weight (95% confidence interval). Biochem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AChE andGPx in the A4 treatment declined by 51.53 and 42.82% in the female, and 42.65 and 43.85% in the male compared to thecontrol, respectively, and the degree of decline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at P < 0.05. Meanwhile, the GSTs activitiesof O. chinensis enhanced with increasing dose of ALA. The GSTs activities of female and male O. chinensis in the A4treatment remarkably increased by 171.05 and 97.42%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P < 0.05). ALA had an obviously toxiceffect on O. chinensis. Moreover, ALA caused the photoinactivation of AChE and GPx, which induced nerve transmissionblocking and the capability to defend oxidation damage declining. Meanwhile, a high dose of ALA could activate GSTs,which caused a feedback inhibition of the insect to the phototoxic substance.
YIN Kun MA En-bo XUE Chun-rong WU Hai-hua GUO Ya-ping ZHANG Jian-zhen
关键词:中华稻蝗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闪蛱蝶亚科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英文)被引量:5
2007年
测定了重要林业害虫闪蛱蝶亚科Apaturinae 11属17种蝶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的部分序列,并结合由GenBank下载的该亚科4种蝶类的相应序列进行分析,探讨了闪蛱蝶亚科各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以玉杵带蛱蝶Athymajina,白斑眼蝶Penthema adelma,忘忧尾蛱蝶Polyura nepenthes和白带螯蛱蝶Charaxes bernardus作为外群,采用PAUP4.0b4a软件构建了闪蛱蝶亚科的MP和NJ分子系统树。虽然COI基因数据中第3位点的转换替换已达饱和,但由于这些位点含有大量系统发育信息,因而在数据统计分析时并没有将这些位点删除。同时通过对各分枝稳定性的比较,研究在简约分析中不同转换/颠换加权方式对假定所有特征具有相同权重的影响。分子系统树显示:NJ和不同转换/颠换加权方式下构建的MP系统树中闪蛱蝶亚科均有4个主要的聚类簇,该亚科系统树中存在许多置信度高且稳定的分枝,同时也存在一些因分枝置信度低且不稳定而使其分类地位不能确定的类群。在所构建的系统树中,由分子数据得到的蛱蝶亚科系统发育关系与传统分类学的基本一致,其中迷蛱蝶属Mimathyma为单系群;累积蛱蝶Lelecella limenitoides为明窗蛱蝶Dilipa fenestra的姐妹群且支持二者关系的置信度很高;支持将白斑迷蛱蝶Mimathyma schrenckii,迷蛱蝶M.chevana,夜迷蛱蝶M.nycteis,栗铠蛱蝶Chitoria subcaerulea,黄带铠蛱蝶C.fasciola,铂铠蛱蝶C.pallas,and银白蛱蝶Helcyra subalba等物种由闪蛱蝶属中移出的修订。
张敏曹天文张睿郭亚平段毅豪马恩波
关键词:蛱蝶科线粒体DNA分子系统学
山稻蝗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应用RAPD技术对我国长江以南丘陵山区6个种群山稻蝗Oxyaagavisa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0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90条清晰稳定的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为87个,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96.7%。采用Shannons遗传多样性值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析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山稻蝗湖南通道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两种指数估算的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44.5%,41.3%)均表明:山稻蝗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稍大于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分别用Between-groups linkage、UPGMA和NJ法构建所有个体间的聚类关系图,聚类结果分析表明:位于同一纬度附近且地理上相距较近的种群优先相聚,聚类关系与生境条件、地理距离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趋势。
张建珍郭亚平张敏马恩波
关键词:RAPD种群分化
日本稻蝗部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分析方法,研究我国长江以南地理距离跨度较大的6个不同种群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的种群遗传学关系。10条随机引物对57个日本稻蝗个体共扩增出131个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28个,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是97.7%。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表明:日本稻蝗的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于种群内。Neis遗传距离显示:日本稻蝗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存在较大差异,河北平山种群和云南种群遗传距离最大,为0.1715,广东广州种群和广西南宁种群遗传距离最小,为0.0770。聚类结果分析表明,地理上相距较近的种群优先相聚,遗传距离、地理距离和亲缘关系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趋势。
张建珍马恩波郭亚平
关键词:日本稻蝗RAPD种群分化
5-氨基乙酰丙酸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的杀虫活性及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的杀虫活性及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中华稻蝗4龄若虫为试验材料,用不同剂量的ALA(A1:250mmol·L-1;A2:450mmol·L-1;A3:750mmol·L-1;A4:1000mmol·L-1)处理中华稻蝗,观察其对中华稻蝗的毒性效应和对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ALA处理组中华稻蝗死亡率依处理剂量呈现上升趋势,高浓度处理组A3、A4的死亡率分别达到66.19%和80.21%;LD50值为3.61(3.29~3.93)mg·g-1虫重(95%置信范围)。生化研究结果显示,最高浓度A4处理组雌、雄虫体内AChE活性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51.53%和42.65%,差异显著(P<0.05);GPx活性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42.82%和43.85%,差异显著(P<0.05)。同时,中华稻蝗GSTs活性随ALA处理剂量升高而增高,A4处理组雌、雄虫体内GSTs活性分别较对照组升高了171.05%及97.42%,差异显著(P<0.05)。【结论】ALA对雌、雄中华稻蝗均有明显的毒性效应;ALA可引起AChE和GPx光失活,从而导致中华稻蝗神经传导受阻同时抵御氧化损伤的能力下降;高剂量ALA激活GSTs,可引发昆虫对光毒性物质的自身反馈抵御反应。
阴琨马恩波薛春荣吴海花郭亚平张建珍
关键词:中华稻蝗5-氨基乙酰丙酸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蝗虫肠道微生物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Bead beating法和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法提取蝗虫肠道微生物总DNA,并对2种方法提取DNA的得率、完整性以及16SrRNA基因扩增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图谱等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Bead beating法提取DNA的得率显著高于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法(P=0.042),而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法提取DNA片段更完整。PCR-DGGE检测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法提取DNA所代表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略高于Bead beating法,但Mann-Whitley统计学检验表明用2种方法检测蝗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17)。因此在蝗虫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检测中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法具一定的优势,而Bead beating法同样适用。
龙文敏严二平宣涛魏华庞小燕赵立平马恩波
关键词:蝗虫肠道微生物DNA提取PCR-DGGE
东亚飞蝗谷胱甘肽S-转移酶分离纯化被引量:6
2009年
通过硫酸铵沉淀技术和GSH-agarose亲和层析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5龄若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GSTs活性在硫酸铵各沉淀段均有分布,但在55%~100%沉淀段活性较高,在硫酸铵饱和度为85%时比活力最高,达到420.33μmol/min/mg protein,纯化倍数为18.86。根据硫酸铵粗沉淀谷胱甘肽S-转移酶结果,选择硫酸铵浓度为60%~90%沉淀段进行GSH-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后比活力最高达到1365.29μmol/min/mg protein,纯化倍数达到61.25。经SDS-PAGE鉴定,得到的GST为1条带,亚基的分子量约为24kDa。
宣涛吴海花郭亚平田怀东马恩波
关键词:东亚飞蝗谷胱甘肽S-转移酶纯化
中华稻蝗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被引量:5
2007年
以中华稻蝗为研究材料,提取到高质量的总DNA。通过优化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等实验条件,确定了AFLP银染技术方法,从而建立了中华稻蝗AFLP分子标记研究体系,得到了清晰的AFLP指纹图谱,为探讨稻蝗种间遗传学关系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郑先云宣涛龙文敏郭亚平马恩波
关键词:AFLP分子标记PCR中华稻蝗
Cd^2+对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的急性毒性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水环境中常见污染物Cd2+对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Cd2+对红裸须摇蚊在24h、48h以及72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235.63(95%CI:160.96~418.82)、165.17(95%CI:140.65~198.35)及94.12(95%CI:81.93~108.78)mmol·L-1Cd。Cd2+对红裸须摇蚊幼虫的毒性与对其他摇蚊物种幼虫有明显不同,该物种对Cd2+急性毒性不敏感,有非常强的耐受能力。同一时间不同浓度的Cd2+处理对CAT活性影响的LSD法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24h与48h的各浓度Cd2+对CAT活性都没有明显差异,只是在72h时CAT活性在对照组与其他处理浓度组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时间因子对CAT活性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Cd2+浓度在400mmol·L-1时,72h处理组与48h处理组的活性表现出显著差异,CAT活性在72h时被显著抑制。
郑先云龙文敏郭亚平马恩波
关键词:LC50急性毒性试验
重金属镉、铜在东亚飞蝗自然种群体内的富集规律被引量:4
2008年
为研究环境污染物重金属镉与铜在重要农业害虫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内的分布规律,以山西省临猗县黄河滩散居型东亚飞蝗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活体东亚飞蝗不同部位镉与铜累积量。结果显示,镉与铜在不同性别东亚飞蝗不同部位的富集状况不同。镉在雄性东亚飞蝗体内的富集顺序为精巢>腹部>消化道>头>后足>胸部,在雌性东亚飞蝗体内的富集顺序为卵巢>消化道>腹部>后足>头>胸部;铜在雄性东亚飞蝗体内的富集顺序为腹部>精巢>消化道>头>后足>胸部,在雌性东亚飞蝗体内的富集顺序为腹部>卵巢>消化道>头>胸部>后足。镉与铜在东亚飞蝗不同部位的富集差异极显著(P<0.001);由T-test可知,镉在雌、雄东亚飞蝗头、胸、腹、消化道的浓度差异极显著(P<0.05),而在后足与精巢(卵巢)的富集差异不显著(P>0.05);铜在雌、雄东亚飞蝗头、腹、后足的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胸、消化道与精巢(卵巢)的富集差异不显著(P>0.05)。除精巢外,镉在雄性东亚飞蝗各部位的浓度均大于雌性,铜在雄性东亚飞蝗各部位的累积量均大于雌性。实验结果表明,雌、雄东亚飞蝗对镉、铜的富集不同,这是由镉、铜的化学性质与雌、雄东亚飞蝗生理条件不同所决定的,因此建议以东亚飞蝗为环境指示生物间接反映环境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
李丽君郭亚平席玉英马恩波
关键词:东亚飞蝗指示生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