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11148)

作品数:15 被引量:188H指数:10
相关作者:蒲俊兵袁道先张陶于奭章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南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岩溶
  • 7篇同位素
  • 5篇亚热带
  • 5篇溶解无机碳
  • 5篇水库
  • 5篇无机碳
  • 4篇溪流
  • 3篇地下河
  • 3篇岩溶区
  • 3篇碳同位素
  • 3篇化学特征
  • 2篇地表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下水
  • 2篇岩溶地下
  • 2篇岩溶地下河
  • 2篇岩溶水
  • 2篇岩溶水库
  • 2篇水化学

机构

  • 16篇中国地质科学...
  • 11篇西南大学
  • 3篇联合国教科文...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3篇蒲俊兵
  • 9篇袁道先
  • 7篇张陶
  • 6篇于奭
  • 5篇章程
  • 5篇李建鸿
  • 4篇莫雪
  • 3篇孙平安
  • 3篇何师意
  • 3篇唐伟
  • 3篇杨会
  • 2篇周建超
  • 2篇肖琼
  • 1篇李丽
  • 1篇汪进良
  • 1篇谢德体
  • 1篇宁良丹
  • 1篇谢运球
  • 1篇杜文越
  • 1篇魏兴萍

传媒

  • 6篇环境科学
  • 3篇中国岩溶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热带典型岩溶溪流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变化过程及其环境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具有较高水体CO_2分压(p CO_2)的岩溶地下水出露地表后常与大气形成较高的正向CO_2浓度梯度,因此评价岩溶水体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对于岩溶碳循环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柳州官村地下河补给的地表溪流为研究对象,详细讨论了岩溶溪流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使用静态箱法和手持式二氧化碳测量仪GM70对脱气通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溪流的CO_2交换通量以脱气为主,地下河出口(G1点)脱气通量变化范围为139.48~890.84 mg·(m^2·h)^(-1),平均值为445.72mg·(m^2·h)^(-1),溪流下游(G2点)脱气通量变化范围为16.54~844.18 mg·(m^2·h)^(-1),平均值为159.81 mg·(m^2·h)^(-1),脱气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表现为雨季要大于旱季,地下河出口地区要大于下游地区.溪流CO_2脱气会对附近空气中CO_2气体碳同位素(δ^(13)C-CO_2)产生影响,使溪流附近空气中CO_2气体碳同位素(δ^(13)C-CO_2)值逐渐偏负,并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即δ13C-CO_2雨季偏负于旱季,G1点δ^(13)C-CO_2偏负于G2点.并且由于脱气作用的进行,溪流的水化学性质沿流程变化,表现为HCO-3沿流程逐渐降低,p H值升高,电导率降低,p CO_2沿流程递减,常见碳酸盐矿物的饱和指数SIc逐渐升高,δ^(13)C-DIC值逐渐偏正.
李丽蒲俊兵李建鸿于奭肖琼张陶
关键词:通量
人类活动影响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以西江中上游流域为例被引量:42
2015年
对西江中上游3个代表性断面进行一个完整水文年每月3次的观测和取样,利用水化学、流量等数据,探讨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影响下的河流水化学演化过程.对研究区116个水样的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区的类型为HCO-3-Ca2+型,化学风化类型主要属于岩石风化,Ca2+和HCO-3是主要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反映了岩溶地区河水化学特征主要受碳酸盐岩溶解影响.Na+、Mg2+、Ca2+、Cl-主要受自然条件控制,人类活动影响对其影响不大.K+、NO-3、SO2-4、HCO-3不同程度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显示出不同的影响途径.本研究对我国南方季风区河流水化学变化、水质特征、下游珠江物质输送通量的影响、水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于奭孙平安杜文越何师意李瑞
关键词:水化学特征河流岩石风化
岩溶区地下水补给型水库表层无机碳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4
2015年
为更深入地认识岩溶区地下水补给型水库表层无机碳的循环过程,于2014-07-12~2014-07-20期间,以广西上林县大龙洞岩溶水库表层水体为研究体系,对无机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指标进行定点观测和高密度的昼夜监测.结果发现:1从上游到下游DIC含量和水体p CO2值逐渐增加[DIC(平均):122.88 mg·L-1增至172.02 mg·L-1,p CO2(平均):637.91×10-6增至1 399.97×10-6],δ13CDIC值逐渐偏负[δ13CDIC(平均):-4.34‰降至-6.97‰].2库区均为大气CO2的源,CO2交换通量在7.11~335.54 mg·(m2·h)-1之间,平均125.03 mg·(m2·h)-1,上游和下游地区CO2交换通量较大[平均131.73 mg·(m2·h)-1、170.25 mg·(m2·h)-1],中游狭窄地区CO2交换通量较小[平均116.05 mg·(m2·h)-1].3表层水体p CO2值和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存在晚上升高,白天降低的昼夜变化规律,且与叶绿素a(Chla)呈负相关关系.分析认为:1大龙洞水库表层水体DIC含量、δ13CDIC值和水体p CO2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浮游植物浓度、浊度、电导率、水深、透明度等的影响,而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除了受浮游植物浓度空间变化的影响外还受风速的影响.2浮游植物昼夜垂向运动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昼夜变化控制着水库表层水体溶解性无机碳的昼夜循环过程.
李建鸿蒲俊兵袁道先刘文肖琼于奭张陶莫雪孙平安潘谋成
关键词:溶解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岩溶水库
基于锶同位素的亚热带典型岩溶动力系统降雨条件下岩溶作用速率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岩溶动力系统中微量元素及其同位素是指示岩溶动力系统运行过程及其环境意义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典型岩溶动力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监测及采样方法研究了暴雨期昼夜尺度上岩溶泉水微量元素Sr及其同位素的变化特征,计算了暴雨条件下的岩溶作用速率。研究结果表明CO_2效应和稀释效应是降雨初期泉水水化学变化的主要控制机制,随后随着流量的持续上升,稀释效应占主导地位。降雨所导致的稀释效应对泉水Sr含量变化影响非常明显,但对岩溶泉水n(^(87)Sr)/n(^(86)Sr)同位素的影响非常有限。降雨期岩溶动力系统内持续的岩溶作用,维持了泉水相对稳定的n(^(87)Sr)/n(^(86)Sr)值特征。通过质量平衡方程计算表明暴雨期内补给的雨水溶蚀灰岩来源的n(^(87)Sr)/n(^(86)Sr)只占泉水总输出n(^(87)Sr)/n(^(86)Sr)的24.3%,当期补给的雨水所引发的CaCO_3净溶蚀速率为0.136 mg/(cm^2·d),其所产生的碳汇通量为1.01 t CO_2。这一结果初步确定了岩溶动力系统中"老水"和新近补给的雨水所导致的溶蚀速率差异和碳汇量差异,这为准确计算降雨诱发的岩溶溶蚀速率和碳汇量准确计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蒲俊兵刘文姜光辉章程
关键词:锶同位素降雨岩溶动力系统亚热带地区
广西官村岩溶溪流中生物地球化学控制的DIC和NO3^-昼夜变化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解岩溶区控制溪流中溶解无机碳(DIC)和NO_3^-昼夜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DIC和NO_3^-日变化量,于2014-07-22~2014-07-24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官村溪流中包括地下河出口(CK)和下游雷崖村(LY)设置两个监测点同时对水体物理化学参数以及C、N同位素(δ^(13) CDIC、δ^(15) N-NO_3^-和δ^(18) O-NO_3^-)展开了为期2d的高分辨率昼夜监测采样工作。结果发现CK点各物理化学参数没有表现出昼夜变化,但是LY点Ca2+、DIC以及PCO2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即白天下降夜间上升且与DO和pH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对于CK点,在白天水生光合生物光合作用导致LY点DIC下降的同时δ^(13) CDIC上升,而在夜间呼吸作用导致LY点DIC上升的同时δ^(13) CDIC下降且部分时间段要低于CK点δ^(13) CDIC值。溪流中的NH4+在监测期间基本上都在下降而NO_3^-离子在夜间和上午时间段都在上升,δ^(15) N-NO_3^-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且比较接近δ^(15) N-NO_3^-初始值,而NO_3^-离子在下午时间段出现下降的趋势。结果表明溪流中DIC昼夜变化主要受到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且通过质量平衡方程计算得知溪流中由于光合作用吸收无机碳而转为有机碳的量为0.94kgC/d,这部分有机碳可以形成相对长期稳定的自然C汇。溪流在夜间和上午时间段发生了N的硝化作用,增长量为2.08kgN/d,但在下午时间段(12:00~18:00)发生了N的同化作用,损失量为0.42kgN/d。溪流输出的NO_3^--N的量为1.66kgN/d,表明在富碳、富钙的岩溶溪流中,有利于水生光合生物的生长,促进N的同化作用的发生,从而减少溪流输出NO_3^--N的量,说明岩溶区溪流N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能在昼夜尺度上改变水质。
张陶蒲俊兵袁道先李建鸿
关键词:DIC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机碳
重庆岩溶地区地下河水化学特征因子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主成份分析方法以及Arcgis软件,选取了重庆岩溶地区70条地下河中13个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分析了目前该地区地下河水污染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对岩溶地下河水13个水化学指标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到人类活动的主要因子(Ec,SO_4^(2-),NO_3^-,Na^+,Cl^-,K^+,Sr^(2+))以及水-岩作用因子(Ca^(2+),HCO_3^-,pH值)。2)对人类因子和水-岩因子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地下河水的离子浓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大多为主城周边地区最高,然后依次为渝东地区、渝东南地区、渝东北地区。研究认为,上述空间格局的分布受到人类活动、工业活动或者农业活动的密集程度影响,因此缓解地下河污染需要从工业、生活污水、农业灌溉等多渠道源头控制。
魏兴萍蒲俊兵谢德体
关键词:岩溶地下河水化学特征
亚热带典型岩溶区地表溪流水文地球化学昼夜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为了解岩溶区地表溪流水文地球化学的昼夜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于2013-07-09~2013-07-14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官村地下河出口(G1)和下游雷崖村(G2)设置两个监测点同时展开了为期5 d的高分辨率昼夜监测工作,每15min监测水温(T)、pH、溶解氧(DO)和电导率(Spc),每2 h进行人工采样工作,样品测试Ca2+、HCO-3和NO-3等主要离子以及δ13CDIC.结果发现:1 G1和G2点都是HCO3-Ca型水,但是两个监测点表现出不同的水文地球化学昼夜变化过程;2监测期间官村地下河出口(G1)的物理化学参数和主要离子(Ca2+、HCO-3和NO-3等)基本上保持稳定,而雷崖监测点(G2)的物理化学参数(T、pH、DO、Spc)和Ca2+、HCO-3和NO-3离子表现出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特征;3 G2监测点的溶解无机碳(DIC)和δ13C值表现出相反的昼夜变化特征,DIC在白天下降晚上升高而δ13C值白天上升晚上下降,并表现出较好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7,P<0.01).结果表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水温以及脱气作用共同影响岩溶区地表溪流水文地球化学的昼夜变化,控制了岩溶地表溪流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张陶蒲俊兵袁道先章程何师意于奭刘文莫雪周建超杨会唐伟
关键词:水文地球化学水生植物光合作用
广西五里峡水库夏季溶解无机碳行为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1
2014年
为更加清晰地认识无机碳在岩溶水库水体中的循环转化过程,2013年7月初对位于岩溶区的广西五里峡水库沿流程方向不同地点不同深度水体进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体水化学主要受碳酸盐平衡体系控制,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2水体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δ13CDIC分布特征:沿流程方向从库尾到坝前同一深度不同取样点DIC含量呈减小趋势(DIC(平均):1.03~0.78 mmol·L-1),δ13CDIC则逐渐变重(δ13CDIC(平均):-10.21‰~-6.62‰).沿垂直方向从表层向库底DIC含量呈增加趋势(DIC(平均):0.86~1.05 mmol·L-1),δ13CDIC则逐渐变轻(δ13CDIC(平均):-7.88‰~-13.39‰).分析认为:1碳酸盐岩溶解沉淀过程对研究区水体DIC含量及δ13CDIC的影响有限或被其它过程平抑.2研究区水体存在热分层现象,其通过影响水库不同部位、不同深度水生生物新陈代谢的方向及强度、有机质分解强度等对水体DIC及δ13CDIC产生影响,使之出现前述变化趋势.
刘文蒲俊兵于奭章程区绎如袁道先杨会唐伟
关键词:岩溶溶解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浮游生物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典型水生植物δ13C特征与固碳量估算被引量:19
2013年
为促进目前岩溶碳汇稳定性和速率等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分析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主要水生植物碳同位素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碳酸酐酶活性与植物碳同位素值显著正相关的二端元模型,估算了不同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固定HCO-3的比例。结果表明,湿地核心区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在4.86~64.73tC/(a·km2)之间,挺水植物为15.68~453.01tC/(a·km2),平均值为76.74tC/(a·km2)。按平均值计算会仙湿地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为4 466.27tC/a,即在会仙湿地岩溶地下河补给的HCO-3中约47%被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碳效果明显,是碳汇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章程谢运球宁良丹玉宏汪进良李凤
关键词:水生植物碳同位素固碳量
亚热带典型岩溶区地表溪流溶解无机碳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9
2014年
岩溶水体溶解无机碳(DIC)的转化过程是评价岩溶碳汇稳定性及效应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解其在岩溶地下水补给的地表溪流中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于2013年7月8~14日对广西融安县官村地下河水补给的地表溪流进行7昼夜定位连续监测,利用高分辨率自动监测仪器每15分钟测定pH、溶解氧(DO)、水温(T)、电导率(SpC)等参数,人工每2小时采集水样用于测定常规离子和δ^(13)C_(DIC)等指标。结果表明溪流水体T,pH,DO,SpC,DIC(以HCO_3^-表示),Ca^(2+),δ^(13)C_(DIC),方解石饱和指数(SIc)以及水体二氧化碳分压(pCO_2)等水化学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过程。SpC,DIC,Ca^(2+)和pCO_2等指标白天降低,夜间升高;T,pH,DO,δ^(13)C_(DIC)和SIc等指标白天升高,夜间降低。SIc变化范围为0.70~0.89,表明溪流中可能发生了碳酸盐的沉积。通过热力学参数计算表明水温(昼夜变化幅度为5.8℃)对水体pCO_2的昼夜变化影响率为27.48%~54.88%。反映水体水生植物新陈代谢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水体DO指标和水体δ^(13)C_(DIC)均在白天上升,夜间下降,而δ^(13)C_(DIC)和水体DIC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2=0.71),这也证明溪流水体DIC的变化过程受到水生植物新陈代谢过程的影响,白天水生植物以光合作用为主,消耗DIC,释放O_2,水体δ^(13)C_(DIC)上升;晚上以呼吸作用为主,消耗O_2,释放CO_2,增加DIC,水体δ^(13)C_(DIC)下降,其对水体pCO_2的昼夜变化影响率为45.12%~72.52%。通过研究表明溪流溶解无机碳变化过程受到物理因素(太阳辐射和水温等)和生物作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共同影响,这为进一步了解岩溶地下水出露地表后溶解无机碳转化过程及岩溶碳汇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莫雪蒲俊兵袁道先章程何师意于奭刘文张陶周建超杨会唐伟
关键词:溶解无机碳生物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