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574046)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徐伟杨京平王米陈文岳戈长水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稻田
  • 2篇氮素
  • 2篇施氮
  • 2篇水稻
  • 2篇铵态氮
  • 2篇硝态氮
  • 2篇VENSIM
  • 1篇氮淋溶
  • 1篇氮水平
  • 1篇氮素迁移
  • 1篇动态模拟模型
  • 1篇生物量碳
  • 1篇施氮水平
  • 1篇水稻田
  • 1篇水分
  • 1篇微生物
  • 1篇物量
  • 1篇硝态氮淋溶
  • 1篇淋溶
  • 1篇根际

机构

  • 4篇浙江大学
  • 2篇杭州市农业科...

作者

  • 4篇杨京平
  • 4篇徐伟
  • 3篇王米
  • 2篇戈长水
  • 2篇陈文岳
  • 1篇马维娜
  • 1篇李金文
  • 1篇汪华
  • 1篇陈志伟
  • 1篇蔡晓红
  • 1篇钟声

传媒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施氮水平下稻田铵态氮和硝态氮淋溶量的动态模拟被引量:3
2009年
借助自行设计的直管型和弯管型渗漏计,研究水稻生长期间不同施氮水平下稻田犁底层渗漏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动态变化,以探寻氮素的渗漏损失规律;利用系统动力学模拟软件Vensim构建氮素转化、循环模型,模拟了氮素在水稻、土壤和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用2003年杭州余杭区稻田0、75、150、225、300、375kg N·hm-2氮素水平试验结果来校准模型系数,并用2007年相同氮素水平下试验田大田数据来验证模型.从稻田不同供氮水平分次施肥后渗漏水中氮浓度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比较可知,直管和弯管型渗漏计的模拟数据与实测值的拟合程度较好,说明模型模拟结果可靠,具有应用价值.
李金文钟声王米杨京平徐伟
关键词:稻田硝态氮铵态氮VENSIM
不同渗漏计对稻田氮素渗漏量的测定差异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直管型和弯管型渗漏计,对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生育期间渗漏水中的铵态氮、硝态氮和全氮浓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直管与弯管渗漏计中渗漏水的铵态氮浓度变化范围均在0-8 mg.L^-1,高于2006年0-4 mg.L^-1的铵态氮浓度变化范围;2007年直管渗漏计中渗漏水的硝态氮浓度主要集中在0-4 mg.L^-1,与2006年基本一致,而弯管渗漏计中渗漏水的硝态氮浓度变化较大,其变动范围主要集中在0-20 mg.L^-1,高于2006年的硝态氮浓度;2007年渗漏水中的全氮浓度变化范围为0-60 mg.L^-1,远高于2006年0-16 mg.L^-1的全氮浓度变化范围.稻田渗漏水中的氮素以硝态氮为主.2007年直管型渗漏计中总氮(TN)渗漏流失负荷为15.81 kg.hm^-2,NO3--N为9.33 kg.hm^-2,弯管型渗漏计中TN渗漏流失负荷为7.21 kg.hm^-2,NO3--N为4.25 kg.hm^-2.稻田渗漏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渗漏流失途径不同,应当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估算直管型及弯管型渗漏计中的氮素渗漏量,采用直管型渗漏计对氮素渗漏量的估算较接近于用测坑试验测定的氮素渗漏负荷.
王米陈志伟杨京平徐伟戈长水陈文岳
关键词:稻田分次施氮
利用Vensim建立水稻田氮素迁移动态模拟模型及其验证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通过独立排灌系统的田间试验、自行设计的渗漏计研究在控水灌溉条件下大田不同氮肥水平的水稻氮素吸收、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及氮素淋失规律.基于前人对氮素在稻田-作物-土壤及水体中的转化迁移途径的研究结果,用Vensim模拟软件构建稻田氮素迁移转化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利用2003年余杭农业科学研究所氮肥试验测定的相关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校验,再利用2006年富阳及杭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实验数据验证模型的结构及动态.从对第1次及第2次施肥后植株吸氮量的模型模拟结果可以看出,杭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与富阳的模拟结果数据都与实验数据相拟合,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为P>0.05=0.581及P>0.05=0.424.说明模型具有可应用性,但模型的拟合度与模型校准数据有很大相关,模型在具体应用上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徐伟杨京平王米陈文岳戈长水
关键词:稻田氮素铵态氮硝态氮
稻田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水分、氮素影响效应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结合大田3种氮素水平试验及网室3种施氮水平(不施氮、中氮、高氮)和3种水分模式(控水模式、干湿交替模式、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盆栽试验,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氮素及水分状况对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并运用统计分析手段,在水稻生长关键期(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进行氮素、水分因子和水、氮互作对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效应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不仅受到水分状况和施氮的影响,还受到水分和施氮因素的交叉互作效应影响.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上都在移栽期达最大值,成熟期最小,而移栽期与分蘖期之间变化不大.同一时期,施氮会影响水稻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顺序为:高氮>中氮>不施氮,大田微生物量碳最大值为4.743 mg?kg-1.3种水分模式下,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下的微生物量碳普遍最小,控水模式和干湿交替模式下微生物量碳最大可达到3.500 mg?kg-1左右.水分和氮素互作因子在灌浆期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影响最为显著,这一时期3种水分模式及3种氮素水平影响下的根际微生物碳之间差异最显著.研究表明稻田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可以作为根际生态功能指标并具有代表性.
蔡晓红杨京平马维娜汪华徐伟
关键词:水稻氮素根际微生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