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92163)

作品数:2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江天久江涛雷芳徐轶肖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SFC-广东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麻痹性贝类毒...
  • 2篇贝类
  • 1篇代谢研究
  • 1篇鱼苗
  • 1篇枝角类
  • 1篇媒介
  • 1篇PSP

机构

  • 2篇暨南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篇江天久
  • 1篇江涛
  • 1篇徐轶肖
  • 1篇雷芳

传媒

  • 1篇分析化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枝角类为媒介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传递与代谢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为了弄清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产生、转化和归宿,本文以海洋枝角类为媒介,研究了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与代谢过程。结果表明,PSP毒素可以沿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枝角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鱼苗进行传递和代谢。整个实验过程中,塔玛亚历山大藻、蒙古裸腹溞、红鳍东方鲀均检测到C1+2,鱼苗体内还发现似新生成的neoSTX。毒素传递过程中,C1+2中低毒性的α型毒素C1比例增大;毒素在鱼苗体内净化时,各PSP成分和总毒素含量普遍随净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该结果为解释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何在海洋各营养级生物体中广泛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也为我国开展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江天久雷芳徐轶肖
关键词:枝角类鱼苗
贝类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提取方法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采用浓度系列为0.04、0.07、0.10、0.15、0.20、0.25、0.30、0.40、0.50、0.70、1.0 mol/L的HCl和HAc溶液作为提取液,分别取10 mL提取液与10 g栉孔扇贝性腺混合,在沸水浴中加热5 min提取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同时采用0.3 mol/L HAc和0.2 mol/L HCl,于冰水浴中进行超声波提取麻痹性贝类毒素5-30 min。提取完成后将混合物于4℃冷冻离心机内离心5 min(3500 r/min),取上清液并以0.1 mol/L NaOH或5 mol/L HCl调整至pH为2.0-4.0。经超滤膜过滤后的提取液以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法进行毒素分析,研究毒素组分间的转化关系和提取效率,并与超声波提取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0.04-0.25 mol/L HCl和0.04-1.0 mol/L HAc从贝肉中提取PSP毒素,各毒素组分浓度差异不大,当HCl浓度大于0.25 mol/L时,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C1浓度急剧降低,HCl浓度大于0.5 mol/L时,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C2和GTX5浓度急剧降低,三者在酸度过大的情况下分解或转化为膝沟藻毒素-2(GTX2),膝沟藻毒素-3(GTX3)和石房蛤毒素(STX)。在相同浓度酸的情况下,超声波提取液中C1毒素的浓度显著低于沸水浴提取法,但C2的浓度略高于沸水浴提取液。
江涛江天久
关键词:麻痹性贝类毒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