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982)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丁寅贾森刘思颖张海霞陈颖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4篇祖细胞
  • 4篇内皮
  • 4篇内皮祖细胞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血管内皮
  • 3篇血管内皮祖细...
  • 2篇细胞
  • 2篇间质干细胞
  • 2篇共同培养技术
  • 2篇骨髓
  • 2篇骨髓干细胞
  • 2篇骨质
  • 1篇血管化
  • 1篇牙槽
  • 1篇牙槽骨

机构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空军总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3篇丁寅
  • 2篇张海霞
  • 2篇刘思颖
  • 2篇贾森
  • 1篇温宁
  • 1篇温丽
  • 1篇隋珂
  • 1篇刘彦普
  • 1篇梁源
  • 1篇陈颖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为促进BMSC再生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EPC、BMSC.利用Transwell小室建立EPC、BMSC间接共培养体系,共培养组为BMSC-EPC共培养,对照组为BMSC-BMSC共培养;检测不同接种比例下(EPC:BMSC为1∶1、10∶1、100∶1)克隆集落形成率(colony forming unit-fibroblastic,CFU-F)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间接共培养第3天,EPC对BMSC细胞周期的影响,以及共培养第3、7、10天,EPC对BMSC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用独立t检验进行两组比较,同组内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凋亡率以及不同接种比例的CFU-F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共培养组S期细胞比例[(15.72±2.93)%]显著高于对照组[(2.02 ±0.66)%](P<0.01).不同接种比例下(10∶1、100∶1)共培养组CFU-F[(50.98±6.32)%、(57.87±14.06)%]也显著高于对照组[(33.07±9.60)%、(30.06±7.20)%,P<0.0I].共培养第3、7、10天两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C可通过细胞间接接触促进BMSC增殖,但对BMSC的凋亡没有明显影响.
温丽温宁王宇丁寅
关键词:内皮细胞间质干细胞共同培养技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血管内皮祖细胞修复骨质疏松性牙槽骨缺损被引量:6
2016年
背景: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证实雌激素可以调控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同时血管内皮祖细胞也可提高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活性与功能。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血管内皮祖细胞复合膜片修复去势大鼠牙槽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将制备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复合膜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血管内皮祖细胞膜片植入去势大鼠牙槽骨缺损处,或不植入作为空白对照。植入后2,4,8周分别取材,通过Micro-CT扫描的方法评价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相对于单一的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以及单一的正常血管内皮祖细胞膜片,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复合膜片具有更强的成骨活性以及骨修复能力。
文艺杨鸿旭刘倩梁源刘竹影丁寅
关键词:牙槽骨质丢失骨髓间质干细胞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牙槽骨缺损
髁突增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髁突增生,又称髁突良性肥大,是一种由于单侧或双侧髁突非肿瘤性过度增生导致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的疾病。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多于青春发育期隐匿发病,渐进性的病程进展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牙颌面发育畸形,影响患者面部外形及功能,并且病程往往持续数年直至患者生长发育停止,在早期诊断和治疗时机选择上为正畸医生和颌面外科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本病的诊断依赖于常规影像学检查、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及病理学检查,治疗手段以手术方法为主。在诸多可造成颌骨不对称畸形的疾病中,由于本病的发病率不高,且因缺乏具体的诊断标准和有效的早期筛查指标而常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因而国内外均少见相关文献报道。目前,关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方法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及临床治疗思路。
刘思颖丁寅张海霞贾森梁源
关键词:发育
幼龄犬髁突囊外损伤对髁突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2014年
目的:研究幼龄犬髁突不同形式的囊外损伤对髁突局部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只6月龄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五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分别建立幼龄犬单侧髁突颈部骨折、髁突颈部骨折后内固定、髁突颈部骨膜损伤及髁突颈部骨皮质损伤四种动物模型,饲养12w及24w后通过头颅CT三维重建测量的方法观察其对下颌骨对称性及生长量的影响,并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髁突局部生长中心的微观改变。结果:1仅单侧髁突颈部骨折组在损伤早期对下颌骨及髁突发育产生了影响,使损伤侧髁突颈部形态变短变粗,下颌骨长度也较对侧减小,但髁突及颈部的局部适应性改建会逐渐抵消这些影响,24w时下颌骨已不存在骨性不对称,但功能性原因仍能导致颏点出现向患侧的偏斜。2其余三种损伤形式在实验设定的观察期内对髁突及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单侧髁突颈部骨折后内固定组在24w时也出现了下颌骨的功能性偏斜。3各种损伤形式对髁突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结论:生长发育期犬髁突囊外损伤对髁突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大。
刘思颖丁寅刘彦普贾森张海霞
关键词:髁突下颌骨生长发育
血管内皮祖细胞改善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凋亡被引量:8
2016年
背景:研究发现雌激素缺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活性降低。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对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凋亡特性的影响。方法:1选用6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建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周围等量脂肪组织;2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利用促进内皮细胞生长的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血管内皮祖细胞;3利用Transwell小室建立血管内皮祖细胞、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间接共培养体系,另设置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4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内皮祖细胞对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间接共培养第3天,血管内皮祖细胞与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的S期细胞比例显著大于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间接共培养第10天,血管内皮祖细胞与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率显著小于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通过血管内皮祖细胞和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间接共培养,发现血管内皮祖细胞可逆转体外去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且抑制其凋亡。
刘竹影陈颖刘倩梁源张瑞文艺丁寅
关键词:骨质疏松共同培养技术干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祖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细胞膜片的构建被引量:5
2014年
背景:研究发现充足的血供是骨组织修复与再生必不可少的条件。目的:应用血管内皮祖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出复合细胞膜片。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两种细胞直接共培养,经成膜诱导10 d后构建出复合细胞膜片并对获得的膜片进行大体、倒置显微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将血管内皮祖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应用荧光标记液标记后,观察膜片诱导过程中两种细胞的分布及交流情况。对复合细胞膜片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及茜素红染色,观察其成骨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血管内皮祖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共培养成膜诱导10 d后可成功获得复合细胞膜片,两种细胞在成膜诱导过程中存在细胞间接触。获得的膜片由多层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构成,经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及茜素红染色结果证实该膜片具有较强的成骨分化能力,为进一步将血管内皮祖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细胞膜片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条件。
梁源隋珂尚冯青唐丽王阿娴季海宁丁寅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化细胞外基质成骨诱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