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B15)
-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廷信佟迅赵天为更多>>
-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 “文革”时期“样板戏”的传播对艺术生态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文革"期间,极"左"思潮打破了艺术领域原有的生态平衡,清除了所有"封、资、修"的"大毒草",并通过"样板戏"的传播,建立了以"样板戏"为主导的全新艺术生态体系,并以"样板"模式统领艺术生态格局,形成了"高、大、全"、"红、光、亮"的一体化风格和单质化倾向。
- 佟迅王廷信
- 关键词:样板戏艺术传播艺术生态
- 全球化格局与戏剧的未来被引量:1
- 2008年
- 信息技术使全球化成为可能。在全球化格局下,人类文化正在发生着空前的巨变。我们必须从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戏剧作为一个文化品种所面临的问题。在全球化格局中,欧美戏剧和亚洲戏剧都以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应对挑战,不同的戏剧形式和剧种所面临的境况各有不同。全球化格局迫使戏剧必须寻找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寻找适于现代文明的传播理念和方法。
- 王廷信
- 关键词:戏剧
- “文革”时期“样板戏”的传播动力被引量:2
- 2012年
- "样板戏"在"文革"期间风行全国,形成了中外艺术传播史上空前绝后的传播奇观。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其背后强大的政治推助力密切相关。理论力量的大力扶持、组织力量的大力推进、舆论力量的大力渲染、媒介力量的大力配合,共同构成了"样板戏"快速传播的强劲动力。
- 佟迅王廷信
- 关键词:戏曲艺术传播动力舆论媒介
- 昆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以折子戏《惊梦》为例被引量:1
- 2010年
- 昆曲艺术的自身特点决定它只有依靠活态的传承才能实现真正的保护。在这个意义上,针对昆剧表演传承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昆曲经典传世名剧《牡丹亭》中的折子戏《惊梦》表演的分析,从个案视角展示出昆曲传承的轨迹,尤其是一代代艺术家在"口传心授"中的心灵体认所积累的经验和对昆曲艺术的推进,希望对于昆曲在当代的保护和传承,庶几能有所帮助。
- 赵天为
- 关键词:昆曲表演传承牡丹亭
- “文革”时期“样板戏”的传播过程被引量:2
- 2012年
- 各级政府部门动用了一切传媒工具、传播手段为"样板戏"的传播服务,使之由有限的舞台表演转化为荧幕影像,迅速地传遍大江南北";样板戏"由文艺表现形式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流行符号,广泛地渗入千家万户。同时,政府利用各种对外窗口,加强"样板戏"的海外传播,使"样板戏"在国外广受关注,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代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文艺形式。
- 佟迅王廷信
- 关键词:戏曲艺术样板戏艺术传播传播媒介
- “文革”期间“样板戏”传播的“共振效应”
- 2012年
- "文革"时期"样板戏"的传播者充分利用当时狂热的政治氛围,对相关意识形态进行了重塑,统一了广大受众的情感、意识,使之与"样板戏"所代表的价值观、审美观高度一致,营造了有利于"样板戏"传播的环境;而受到群体压力影响的广大受众与传播者观念一致,步调相应,主动配合并参与"样板戏"的传播,使得"样板戏"的传播形成了效能强大、场面可观的"共振"现象。
- 佟迅王廷信
- 关键词:艺术传播受众
- 昆曲传播的民俗学视角被引量:4
- 2010年
- 昆曲具有依赖民俗传播的深厚基础,在内容和形式上均适于在民俗场合表演。民俗的观念和组织形式有利于昆曲的传播,民俗的文化价值值得昆曲关注和利用,昆曲应当基于民俗文化进行定位并扩大传播空间。
- 王廷信
- 关键词:昆曲民俗
- 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时代背景被引量:5
- 2011年
- 20世纪戏曲传播离不开其特殊的背景。支撑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变革的主调、现代传媒的兴盛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三个方面。20世纪变革的主调把戏曲艺术引入现代社会,成为社会话题广泛传播。现代传媒的兴盛使戏曲传播摆脱了以往单纯的人际实有空间,找到了新的传播渠道和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20世纪戏曲传播伴随着本时期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与结果,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戏曲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组织形式和传播形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 王廷信
- 关键词:戏曲艺术媒介社会结构戏曲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