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J0128)

作品数:24 被引量:423H指数:15
相关作者:仝川曾从盛王维奇闫宗平钟春棋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908专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7篇湿地
  • 7篇土壤
  • 7篇闽江河口湿地
  • 7篇河口湿地
  • 6篇芦苇
  • 5篇互花米草
  • 5篇甲烷产生
  • 4篇有机碳
  • 4篇植物
  • 4篇甲烷排放
  • 3篇电子受体
  • 3篇盐沼
  • 3篇盐沼湿地
  • 3篇入侵
  • 3篇通量
  • 3篇土地利用
  • 3篇甲烷
  • 2篇营养元素
  • 2篇有机碳含量
  • 2篇植物入侵

机构

  • 24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教育部

作者

  • 24篇仝川
  • 15篇曾从盛
  • 11篇王维奇
  • 4篇钟春棋
  • 4篇闫宗平
  • 3篇张林海
  • 3篇柳铮铮
  • 2篇杨红玉
  • 2篇鄂焱
  • 1篇刘白贵
  • 1篇贾瑞霞
  • 1篇黄佳芳
  • 1篇姚顺
  • 1篇徐欢欢
  • 1篇罗榕婷

传媒

  • 3篇地理研究
  • 3篇湿地科学
  • 3篇湿地科学与管...
  • 3篇亚热带资源与...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地理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 5篇2010
  • 8篇2009
  • 8篇2008
  • 3篇200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水淹环境下河口感潮湿地枯落物分解及营养动态被引量:30
2009年
采用分解袋法,以我国东南沿海典型的感潮河口——闽江河口最大的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域,选取2个潮水水淹环境差异显著的地段(一个为近潮沟地段,另一个为远潮沟地段)为研究样地,对闽江河口主要的本地种芦苇、短叶茳芏及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枯落物分解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经常性的潮汐水淹对3种植物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不显著;(2)经常性的潮汐水淹促进了短叶茳芏和互花米草枯落物N、P元素的损失,但对芦苇的影响不大;(3)在2种不同的水淹环境,3种植物枯落物分解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均是短叶茳芏〉互花米草〉和芦苇,分解速率在0.003166~0.005280d^-1之间,95%干物质分解需要的时间在1.56~2.61a之间;(4)C浓度基本稳定,N浓度呈上升趋势,总N在研究末期表现为净损失,P浓度呈较大的波动,总P在研究末期也表现为净损失;(5)具有最低C/P的短叶茳芏枯落物分解速率最快。
仝川刘白贵
关键词:营养动态潮水芦苇互花米草
模拟SO_4^(2-)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10年
2008年每月小潮日原位定期向闽江河口鳝鱼滩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潮汐湿地试验样地施加25,50,100kgSO42--S/(hm2·a)的硫酸钠溶液,探讨模拟SO42-酸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O42-酸沉降对于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基本无抑制作用.添加SO42-室内厌氧培养试验结果显示,虽然SO42-输入对湿地土壤CH4产生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相对对照组,下降幅度仅为8.5%~15.4%.室内添加甲烷产生基质的厌氧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非竞争性途径甲烷产生基质(甲醇和三甲胺)的添加可刺激并增加土壤的甲烷产生量,解释了原位施加SO42-对于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基本无抑制作用的试验结果.
仝川柳铮铮曾从盛钟春棋黄佳芳
关键词:CH4通量
闽江河口湿地3种主要植物冬春季枯落物分解特征被引量:20
2008年
运用分解袋法,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沼泽湿地作为研究样地,研究了本地种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 var.bervifolius)以及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种群枯落物在冬春两季的分解过程,探讨了枯落物性质和潮汐对枯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枯落物在分解过程中质量逐渐减少,分解速率由快转慢;3种枯落物分解由快到慢依次为咸草、互花米草和芦苇;氮(N)绝对量呈波动下降趋势,碳(C)绝对量呈单调下降趋势;C/N与枯落物分解的相关性不强;冬春季潮汐对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不明显.
刘白贵仝川罗榕婷
关键词:闽江河口湿地C/N潮汐
底物和电子受体对互花米草湿地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室内厌氧培养法研究闽江河口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不同底物(醋酸、甲醇和三甲胺)及电子受体(SO42-、NO3-和NH4+)对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湿地表层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湿地非竞争性甲烷产生底物中的甲醇对互花米草湿地表层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促进作用最大,高于醋酸和三甲胺,且3种底物的添加均在培养5d后对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不同浓度的SO42-、NO3-、NH4+的添加对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呈现出抑制作用或无抑制作用2种结果,添加电子受体的浓度越高,对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抑制作用越显著。
鄂焱仝川王维奇姚顺杨红玉
关键词:互花米草甲烷产生潜力
控制湿地甲烷产生的主要电子受体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9年
综述了影响湿地甲烷产生的电子受体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①电子受体对甲烷产生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电子受体还原菌与甲烷产生菌间底物的竞争以及提高甲烷产生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②3种电子受体间竞争电子供体的能力为硝酸盐>三价铁>硫酸盐,而相应作用下氢的阈值则与之相反,电子受体间除竞争机制还有彼此间的相互联系;③温度、电子供体、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是湿地土壤中电子受体还原过程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王维奇曾从盛仝川
关键词:甲烷产生硫酸盐硝酸盐湿地
土地利用变化对闽江河口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1
2008年
对闽江河口原生植被芦苇沼泽,以及由其转化的不同其它土地利用类型(滩涂养殖地、水田、草地、撂荒地和池塘养殖地)的表层(0-50 cm)沉积物(或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滩涂养殖地、水田、池塘养殖地、草地和撂荒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芦苇沼泽地低27%,75%,67%,1%,60%;在有机碳储量方面,滩涂养殖地、水田、池塘养殖地和撂荒地比天然芦苇沼泽地分别低11%,50%,37%,24%,草地有机碳储量比芦苇高44%;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比芦苇地大;水田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垂直变化不明显,弃耕后,表层有机碳含量提高,垂直变化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比有机碳的差异大,与芦苇地相比,滩涂养殖地、水田、池塘、草地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低24%,83%,84%,42%;撂荒10年的弃耕地与水稻田土壤相比,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47%。
曾从盛钟春棋仝川柳铮铮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湿地甲烷氧化测定方法及主要控制因子研究综述被引量:5
2007年
湿地甲烷氧化是控制湿地甲烷通量的重要因子.本文对湿地甲烷氧化的测定方法与主要控制因子进行了综述.湿地甲烷氧化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未添加甲烷氧化抑制剂培养法和添加甲烷氧化抑制剂培养法.湿地甲烷氧化是诸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控制湿地甲烷氧化的因子包括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温度、土壤湿度、底物、pH值等.比较而言,底物的浓度(甲烷和氧化性物质)以及土壤湿度是更为重要的环境因子.
王维奇曾从盛仝川
关键词:甲烷氧化湿地
闽江河口芦苇潮汐湿地甲烷通量及主要影响因子被引量:62
2009年
2007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闽江河口区最大的鳝鱼滩芦苇湿地和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及落潮后甲烷通量季节动态进行了原位测定,并利用室内培养-气相色谱仪法测定了芦苇湿地不同土层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结果表明,鳝鱼滩芦苇湿地全年均属于大气甲烷的排放源,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甲烷通量大小并无一致的规律,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5.13、5.06和4.74 mg·m^-·2h^-1,差异不显著,其中涨落潮过程排放到潮水和大气环境的甲烷通量分别为2.98和2.08 mg·m^-·2h^-1.互花米草入侵斑块年均甲烷排放通量(11.02 mg·m^-·2h^-1)明显高于芦苇湿地年均甲烷排放通量(4.98 mg·m^-·2h^-1),互花米草入侵明显增加了闽江河口区湿地的甲烷排放通量.芦苇湿地0-40 cm土壤中甲烷产生潜力范围为0.029-0.123μg·g^-1·d^-1,0-5 cm土层的甲烷产生潜力最大,且与其它土层差异显著(p〈0.05).气温、土壤温度和地上生物量对芦苇湿地甲烷排放影响显著(p〈0.05),落潮后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通量与盐度有负相关关系.
仝川曾从盛王维奇闫宗平杨红玉
关键词:甲烷通量芦苇互花米草入侵
闽江河口湿地短叶茳芏氮、磷含量与积累量季节变化被引量:18
2009年
对闽江河口湿地优势植物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N、P养分含量与积累量进行了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地上部分N、P浓度的器官分配模式为花>叶>茎,绿色部分大于立枯部分,冬春季节浓度>夏秋季节;N、P积累量的器官分配为茎>叶>花,地下部分N、P浓度和积累量空间变化趋势一致,即0~15cm>15~30cm>30~60cm;地上N平均浓度、N、P积累量在各个季节始终高于地下部分,但地上与地下P平均浓度的高低呈波动变化,N积累总量在秋季达到最大值(42.9g.m-2),P积累总量在夏季达到最大值(7.3g.m-2);P浓度和积累总量极显著地低于N(P<0.01)。从N/P比值看,N为限制短叶茳芏初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营养因子。
曾从盛张林海仝川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31
2010年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如何选取有效的指标来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对闽江口鳝鱼滩原生芦苇沼泽湿地以及由其转变的其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弃耕地、池塘养殖地)的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及其2种活性有机碳组分测定含量,结果表明:轻组物质含量和轻组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表现为从芦苇沼泽湿地向滩涂养殖地、草地、撂荒地、水田、池塘养殖地依次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轻组有机碳不同程度减少,且对底层轻组的影响大于表层;天然芦苇沼泽湿地易氧化碳平均含量最高,分别比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撂荒地、池塘养殖地高40.7%、24.1%、82.6%、75.8%、85.7%;同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易氧化碳的不同组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芦苇沼泽湿地和滩涂养殖地以低活性有机碳为主,草地中等活性有机碳占有较大比重,水田、撂荒地则以高活性有机碳占优势;通过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轻组有机碳、易氧化碳及其组分均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关系.
钟春棋曾从盛仝川
关键词:土地利用易氧化碳轻组有机碳闽江河口湿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